古代饥荒究竟有多可怕(为何灾民宁愿吃观音土)
古代闹饥荒时,为什么灾民宁愿啃树皮、甚至吃观音土,都不愿意下河捕鱼吃呢?
是古人太蠢还是他们太懒?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在《晋书》中有这么一个流传了千年的故事:
当时天下正好闹饥荒,有人给晋惠帝汇报了这个问题,于是晋惠帝问出了一个千古名句:“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当时晋惠帝没想明白的问题,后世中很多人也没想明白,百姓没有粮食吃了,为什么不下河捕鱼捕虾吃呢?
如果我们能亲眼目睹饥荒究竟是个怎样惨烈的场景,就能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饥荒数百场,其中有三分之一都发生在明朝时期,饥荒不是一夜之间就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明朝曾发生过一次特大饥荒,整整持续了4年的时间。
第一年人们尚且还有余粮吃,余粮吃完就把地里还没长成的粮食都收回来,反正遇上大干旱,粮食不收也是会枯死的。
粮食吃完地里还有野菜,一家人去剜点野菜,剥点树皮,虽然味道不怎么好,但是总是能果腹。
到了第二年,再有钱的人家粮食也该吃完了,为了不做个饿死鬼,人们开始吃“观音土”。
那么什么是观音土呢?
观音土也称高岭土,里面富含很多锌、镁、铝等矿物质,化学成分稳定,还被称之为“万能石”。
这种土细腻绵软,口感还微甜,闹饥荒的人们会将观音土像和面一样,跟野菜揉在一起做成“饭团”,然后蒸熟。
这种“饭团”吃下去跟窝窝头的口感差不多,并且比干粮还顶饱,不过虽然它能暂时缓解饥饿感,却不能真的替代粮食。
观音土吃下去不能被人体吸收,并且根本没有营养,少量吃不致命,吃多了就会让肚子肿胀并且腹痛难忍,等到肚子硬得像石头了,还是难逃一死。
很多人饿到极致了,只能靠吃观音土来续命,这无疑是饮鸩止渴的做法,古人将观音当做救苦救难的菩萨,所以把这种能暂时救命的土也取名叫观音土。
然而等到第三年,就连观音土也不能吃了,有能力的人都去参加起义了,没能力的老百姓就只有等死的份。
这么残忍的事情根本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明知道吃土会丧命却还是要去吃,事实上当人饥饿到一定地步的时候,求生的欲望能让他丧失所有的理智。
到了第四年,天下已经饿殍遍野了,灾民也死得差不多了,往往这时候一个朝代也即将被推翻。
那么灾民宁可过得这么凄惨,吃土啃树皮都不去捕鱼吃,答案就在这个饥荒的场景中。
涝灾为什么不去捉鱼吃?
当一个人连续数天滴水未进的时候,力气逐渐丧失,头晕眼花,到最后会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甚至出现幻觉。
所以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灾民根本没有力气下河捕鱼。
下河是个体力活,当灾民已经饿的连走路都没有力气的时候,根本不可能完成下河捕鱼这样高难度的事。
况且就算捕几条鱼出来,也不足以让全家几口人都饱腹,今天有力气去捕鱼,那么明天呢?所以靠捕鱼生存根本就不现实。
另外,古代很多朝代对盐的把控都非常严格,条件好一点的还有点盐巴吃,条件差的根本没有盐吃。
不加盐不加油的鱼根本没办法入口,味道会非常腥。
如果花费了大量的力气只捞上来几条不怎么好吃的鱼,相比较之下还不如去挖一些野菜,古代能持续4年的大饥荒并不多见,很多小饥荒只需要吃点野菜就能熬过去了。
另外,想要下河捕鱼,也要看当时的情况能不能满足这些条件:
一、闹饥荒的地方就有河流
二、不是因为干旱闹饥荒
三、河里鱼虾的产量非常多,最起码下一次河能让全家都吃饱
事实上一旦有饥荒发生,一般就是天灾人祸,天灾为旱灾、涝灾等,人祸基本是朝廷大兴土木,要开挖水渠,导致农民的庄稼开始干旱。
那么既然是旱灾,连庄稼都没有水浇了,河里就更不会有水了,旱灾一般发生在平原地区,这里本来就河流稀少,再加上河水干旱,根本不可能还有鱼虾。
明朝的旱灾中,朝廷曾经让灾民去河里捕鱼吃,虽然不受限制,但是因为水源宝贵,河里鱼虾有限,再加上灾民实在太多了,一条小河根本养不活成千上万的灾民。
说到这里就会有很多人问,那么如果发生的是涝灾,岂不是有鱼虾吃了吗?最起码不会出现断水的危险。
其实事情根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古代的饥荒往往会伴随着瘟疫,并且大部分时候的饥荒都是发生在比较炎热的季节,一旦有灾民饿死,不及时处理的话就很容易传出瘟疫。
即使是发生洪涝灾害也不例外,瘟疫会随着洪水淹没整个村子,很多人家里的房屋都被冲走了,就更没有捕鱼的工具了。
靠徒手抓鱼,恐怕渔夫也不好做到,更别说没有捕鱼经验的百姓了。
更重要的是,河里的鱼虾肯定都被污染了,人们吃了这种鱼虾反而会引起大规模的瘟疫,很快就会死去。
就算人们赶在瘟疫发生之前将鱼虾都涝走了,但是也坚持不了几天,等到洪水大规模爆发后,河里有鱼也被冲走了。
那么这个时候还不如吃点树根安全,人们会找高处没有被洪水冲过,且山阴背阳的地方,这里往往有很多植物。
这些植物吸取的主要是地下水,挖来充饥的话是完全可以的,那么但凡人们能找到一点干净的食物,也就不至于去吃明知道有毒的鱼虾了。
饥荒究竟是什么场景?
在饥荒发生后,一般很多人都会举家去逃荒,这样就能找个没有闹灾的地方,哪怕去当流民,也比在家里等死强。
有些人会进入到深山老林,或者找一个有水源的地方开山种田,这个时候在小河里钓点鱼虾吃还是可以的。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是,古代没有人工养殖的鱼虾,所以这类资源其实在古代并不多,根本不像现代这么常见。
当年韩信没有饭吃,自己跑到江边去钓鱼,结果自己活生生饿晕了也没钓到一条,一来有可能他钓鱼技术不好,二来的确是河里压根没有多少鱼虾。
没有闹灾的地方尚且如此,就更别说发生旱灾涝灾的地区了。
古代的饥荒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可怕,也许会有人说,古人都饿到吃观音土了,吃点受污染的鱼虾根本不算什么。
在饥荒刚刚开始之前,这时候还没有闹瘟疫,政府还尚且发放赈灾粮,虽然这些粮食不能全部到灾民手中,但是一点米糊糊也比吃观音土的好。
当赈灾粮也没有了之后,人们就只能逮到什么吃什么,只要是能入口的早就被吃个精光了。
所以其实很多时候,一些小河里的鱼大概等不到闹瘟疫就被吃光了,而稍微大点的河普通人根本下不去。
要是饥荒不是很严重,那么一家人也许会找个深山,每天天不亮全家就去山里找吃的,有时候能找到一些野果子之类的填肚子,运气好的话还能捞到一些小鱼。
但是人们为了找吃的,在深山里丢掉性命的人也不在少数。
除了旱灾、涝灾,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灾害,那就是蝗灾,一片蝗虫过境,只需要几秒钟的功夫,一整片庄稼地就会变成光秃秃的秸秆子。
那么这个时候总是比别的灾害没那么让人绝望,最起码老百姓还能撒网捉点蝗虫吃,老百姓也不是傻子,只要是能活命,他们什么方法都能想到。
所以综合来说不是灾民不愿去捕鱼虾吃,但凡能活命他们什么都能做,否则肯定是有什么不得已的原因。
在集权统一的封建社会,一旦出现饥荒的状况跟等死没有什么区别,有的朝廷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是哪个朝代没有贪官污吏呢?
放出来的赈灾粮除了损耗,还要被层层扣压,再者说古代的交通条件不便利,赈灾粮等运到灾民手中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那么灾民们大部分会选择出走自寻生路,他们一边走一边寻找能吃的野菜、树皮,这远比四处去找河流、下河捕捉鱼虾省劲多了。
另外,现实跟想象还是有着巨大的差距的,等到人们真的能切身感受到饥荒的时候,这些困惑也就烟消云散了。
因为灾民一旦到了啃树皮的地步了,也就说明能想到的办法都用完了。
这么看来,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无比的幸运,哪怕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我们都不用担心饿肚子,因为我们生在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强大的时代。
很多电视剧中灾民的形象都让人们很反感,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什么仁义道德都没有活下去重要。
怪不得康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赈荒一事,苟非地方官实心奉行,往往惹事。盖因聚饥寒之人于一乡,必然抢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