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天王唱歌最好的人(福州音乐圈的歌王)
▲ 当年的爱乐青年留下的一张合照,布尔固德、王健、许振旗等人都在其中
说到流行乐,很少人会想起福建,也少有人知道,在八九十年代,福州也聚集了一群爱乐青年。在资讯贫乏的年代,他们在电影院接触到流行音乐,从邻居的印尼华侨家中第一次看到了吉他,他们“偷听敌台”、淘打口带、扒谱、组乐队,他们在音乐茶座、歌舞厅、酒吧里唱歌走江湖,他们也北漂,也做录音棚、学音乐制作、出专辑。
二十几年过去,当年的爱乐青年都已人到中年。他们中的许多人,随着歌舞厅行业的没落以及唱片工业的不景气而纷纷转行,有的成了干部,有的当了媒体人,有人从商。当然,还有人一直坚持在做音乐。无论今日从事的行业是否与音乐相关,当他们重新坐在一起饮茶、喝酒,谈笑间,当年所有的热爱都留下了痕迹。
▲ 当年福州华侨塑料厂的女歌手赵南玲
上世纪80年代,在福州华侨塑料厂,有着一群从印尼等国外回来的年轻人,他们从国外带来了不错的吉他技术。苏京生、阿亮、“阿吉伯”、明仔(外号小日本)、安东、蔡坤基都是“华塑派”鼎鼎有名的吉他手。那时候他们是技工,会自己往收音机上接二极管,收听国外广播。文革时期是“华塑”吉他小团体最热闹的时候,还形成了小有规模的吉他聚会。“华塑”的四楼住满了那个时代的“流氓”,穿着花衬衫、喇叭裤、尖头鞋。他们会偷偷在夜晚聚在一起,点着蜡烛弹唱外国民谣,嗓子好的女孩子便来当主音,赵南宁、勇珊则是“华塑”以外社会上响当当的女歌手,也经常和华塑乐手有交流聚会。
/
“南方吉他王子”·黄应杰
▲ 黄应杰当年的宣传照
改革开放后,学吉他变得光明正大,人们互相学习着不同的拨弹指法,扒谱、翻唱的能人渐渐多了起来。甚至有了不同派别,华侨塑料厂、鼓楼区、仓山区、台江区都各成一派,各有吉他好手。当时圈内数得上号的吉他手有张昌航、张大同、陈小健、陈晓丹等,平时除了约在某人家中互相切磋学习之外,也会“杀局”(福州话)比拼吉他。
▲ 黄应杰(右一)和朋友们在排练吉他
黄应杰是当年福州鼎鼎有名的“偶像派”,以《佐罗》一歌最为人所知,人称“南方吉他王子”。他不仅出过专辑,还上过1984年第二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黄应杰记得有一次“杀局”凑到了两百多人,仓山、鼓楼、台江三个区的爱乐青年们几乎都出动了。黄应杰那会儿是台江区的“顶梁柱”,一群人在文化宫门口汇合时,黄应杰有如江湖大佬,骑着拉风的凤凰牌自行车走在最前头,后面还有“小弟”帮忙拿着武器——吉他,再后头就是一大群爱乐青年与粉丝。浩浩荡荡一群人来到约定的江心公园,各区的大佬轮流上台对唱,粉丝们在下头喝彩或者喝倒彩。这么大阵仗,足够引起当年的交通大堵塞,有时候甚至派出所都会出动。
▲ 1985年的国产电影《路边吉他队》,说的便是这个时代的故事。就像电影里自命不凡的青年一样,当年福州的这一群爱乐青年,也曾经为自己能够唱响许多外国、港台个性的歌而自豪
/
校园里的吉他高手·赖董芳
▲ 当年赖董芳在福大校园里练吉他
80年代的大学校园受到台湾民歌(罗大佑、李建复等等)的影响,全国涌动着一股吉他热潮。在福州,大学生对吉他的热情同样有增无减。甚至满满都是工科男生的福州大学,当年走出过福州不少有名的音乐人,像是肖山、赖董芳、王健和姜晓等。
▲ 赖董芳(右)和同学们在教室里演出
现在赖董芳最为人知的,是他为福州语歌曲做的努力。对于他,音乐的起点同样是那个校园歌谣的年代。
赖董芳开始学吉他,是1984年在福大化工系读二年级的时候。当时常有各种各样的吉他比赛,赖董芳学音乐三个月,就在学校的比赛中拿了第一名,半年后参还拿首届全国吉它比赛二等奖。在当时,赖董芳是福大校园里的名人,每次午休时间,总有人慕名前来会面,他当时还因此被学校劝回家住宿。因为技术过硬,不久他便开始办班授课,那会儿赖董芳开的吉他班,自己油印曲谱给学弟上课,一个人收费8元钱。“后来拿着赚来的两百元给姥姥,把她高兴坏了”。
/
“福大歌王”·姜晓
▲ 姜晓毕业后不久回福大的演出照
赖董芳当时的吉他班教过不少人,“福大歌王”姜晓就上过他的课。1985年姜晓入学福大时,吉他已经十分普遍。那会儿比他高两级的王健已经在一些弹唱比赛上有了名声,成了名副其实的“福大歌王”。1987年,福州大学艺术节上,他和王健一起参加比赛,原本默默无名的他,预赛拿了第一名,决赛则是王健第一,姜晓第二。这都不要紧,姜晓在那之后参加了不少电台节目,很快在社会上出名,从此他也成了默认的“福大歌王”。
稍有名气之后,姜晓和其它几位歌手都受到当时本土电台的邀请。电台在那个时代,依然是校园里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上了几次节目后,姜晓粉丝暴增,再回学校演出,礼堂水泄不通,连窗户上都贴着人,观众一个劲儿在下面喊着:“姜晓!姜晓!”。到他毕业后还有好多人惦记着他。甚至到90年代初一次愚人节,有人贴了告示说姜晓要回校演出,都骗了好多人守在礼堂苦等了一阵。
▲ 1992年福大的吉他联欢会,当时农大、师大都有吉他高手来参加,中间是肖山
像姜晓这样从校园走出来的歌手并不少,福建除了福大之外,其它各大高校也各自聚集了一群爱乐青年。当时的厦大有潘立飞、张捷、史荣、红蚂蚁乐队;师大有胡薇、陈俊玲、石波、王州;农大有陈晓斌、黎庆松等。
/
福州歌舞厅两大天王之一·许振旗
▲ 许振旗在丽都歌舞厅演出
▲ 福州歌舞厅第一代偶像派歌手布尔固德,人称Bull Good(好牛),是当时许多女性心仪的对象
很多人认识许振旗是从90年代本土很火的选秀节目“银河之星大擂台”开始,他是那个时候连续12关的擂主。更早前,许振旗有过一段在歌舞厅淘金的岁月。90年代福州的五四路是夜总会一条街,闽都、大世界、华盈、外酒、丽晶、天福、新时代、温莎、新同乐、工贸、成龙红苹果夜总会全在那儿。凌晨一两点是那条街最热闹的时候,既是一天的结束,又是新一天的开始。模特、客人、乐队、服务员都聚在路边或是店里吃宵夜。
▲ 许振旗当年与布尔固德并列为歌舞厅“两大天王”,以实力强著称,这是他穿演出服留下的照片
歌舞厅的热闹,让爱乐青年们开始能真正靠音乐谋生。1985年许振旗在音乐茶座唱歌时,一个晚上赚3元,后来因为学校的推荐去了海商歌舞厅。在歌舞厅的时候,点一首歌十元钱,只要有人点就要一直唱,每赚100元歌手可以抽成20元,许振旗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也有两三千的收入。那时候歌手唱的大多都是齐秦的歌,一些福州的本土歌也很受欢迎,像《福州名牌歌》、《擦皮鞋》、《一粒橄榄》。单单《擦皮鞋》这首歌,许振旗一天晚上可以被点唱二三十次。
/
组建福州第一个电声乐队·王国华
▲ 新电鳗乐队
90年代除了像许振旗、布尔固德这样的歌手之外,乐队也是歌舞厅爱乐青年中坚力量。但乐队是技术活,所以玩儿乐队的人相对更少一些,许振旗还记得当年最出名的三个乐队,新电鳗乐队、“3 1”乐队和憋不住乐队。
▲ 当年福州歌舞厅天王级的伴奏乐队“3 1”
有时候为了竞争同一份工作,乐队之间会打擂台,俗称“打场子”,但“打场子”也是以技服人。乐队同好之间交流也很多,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当时还成立了一个“摇滚代表大会”,大家互相通气定好价格,保证市场秩序。“摇代会”成立的那会儿,一些西安的乐手也开始来福建淘金,和本地的乐手一起组了乐队,许巍“飞”乐队里的吉他手、轮回乐队的主唱也在其列。除了民间“摇代会”,福州市当时还创立了一个针对乐手的考核制度,所有的乐手、歌手都需要经过集中考核、持证上岗。
“摇代会”囊括了当时所有技术过硬的本地乐手。王国华则是当年福州有名的憋不住乐队成员,早在80年代他就已经和乐队在福州的音乐茶座唱歌,1984年初去北漂了一阵回来福州,又组建了憋不住乐队,那是福州第一个电声乐队。为了买设备,他们把乐队成员的婚戒都典当了,可幽默的是,他们当时甚至连贝斯都不懂,只给乐队配了两把吉他。憋不住乐队解散后,王国华又组建了新电鳗乐队。90年他带着乐队去三明参加一个夜总会的开幕,来来去去把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唱了足足28遍。90年代中期国华带着乐队去海口,技术好到所有港台歌手来都点名要他们伴奏。
▲直接乐队
而直接乐队90年代集体进军北京,一度成为京城要价最高的伴奏乐队,沙宝亮、杨坤等一批歌手都曾经是他们场子里的"小弟",乐队也签约过"大地"唱片。当时的成员吴遥后来加入轮回乐队成为主唱,小四、林东则留在北京,如今都是幕后制作人。而贝斯苏谦、鼓手田鸡则回到了福建。
在那个时代的福州爱乐青年看来,往后做不做音乐,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说起那段校园歌谣时光时,每个人都笑到红起了脸。在福州的夜总会做过很长一段时间主持人的武毅说:“那个年代有人被骗,有人失败,但是回忆起来却是很温暖,因为它是我们人生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给了我们很多营养,无论是情感经验还是舞台经验,这段时期的经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心态,我们后来的决策,让我们可以理性、乐观地生活,不被诱惑牵着鼻子走,去选择自己的坚持和热爱。”
/
不要停止我的音乐
▲福建省音协流行音乐学会的几位成员,从左到右分别为林滢泓、肖山、陈星、李亮、卢荣昱、章绍同(摄于2013年)
2011年底,在福建音乐家协会的牵头下,福建省音协流行音乐学会成立。在老一辈音乐家章绍同、唐晓燕等人的带领下,肖山、蒋舟等一批年轻人致力于凝聚当年的爱乐青年的力量,为当下福建流行乐创造平台。这几年流行音乐学会开设一年一度的“风信子”奖,鼓励福建音乐人进行更多的创作,也曾参与“湄洲之夏”海峡流行音乐季等,为更多乐队与音乐人提供演出机会。
肖山如今算是福州较有代表性的音乐人之一,也是流行音乐学会的一股积极力量。从最早在福州大学学吉他,到后来在歌舞厅唱过一阵子歌,又自己制作了唱片《抒情年代》,也曾北漂,签唱片公司,最终辞去了银行工作,辗转回到福州专心做音乐。他说:“现在是我们这些已人到中年的音乐人做些事的时候了,我们必须想办法让福建的流行音乐圈进入良性循环,所以这次我不但自己出来做事,更希望所有目前已有力量的福建音乐人都加入到其中。”
撰文✎许亦舒 刘方
编辑✎Fun
摄影✎黄访纹(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选编自HOMELAND第90期杂志内容【坊间】
《那个时代的福州爱乐青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