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宫词刘涛现状(大宋宫词刘涛原型)

再说《大宋宫词》刘涛原型刘峨之前,蜜糖甜甜 得深深地吐槽一下这部电视剧,以及男主角宋真宗赵恒。

《大宋宫词》这部剧,据说积压了三年,所以一经播出就意味着已经落伍了。

蜜糖甜甜看了两集,于是叹了一口气就不再看了,还不如最新的都市爱情剧《你是我的城池营垒》有点意思呢。

都什么年代了,还讲无比老套过时的玛丽苏女主故事,这种电视剧连蜜糖甜甜这种小女生心理的都不愿意看了。

我不想提“老婆死了儿子还可以再生,刘娥死了我就没有爱情了”。就说前两集:

宋太宗赵光义居然亲口对四弟赵光美承认,自己杀了大哥太祖皇帝赵匡胤,还伪造了母后遗诏和金匮之盟……

皇宫地震,皇帝赵光义失联,大皇子和二皇子居然就刀兵相见,用小学生的名义夺位——《黑豹》还要搞个仪式呢。

更过分的是宋真宗赵恒居然是了不起的皇帝,结束征战,带来百年和平……

蜜糖甜甜忍不住说一句:我呸!

要好知道,蜜糖甜甜老家泰安,从小爬泰山无数次,知道封禅泰山的那几位皇帝都是谁。

封禅泰山的的皇帝油以下几位:

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这几个皇帝排列一下,是不是有一个与众不同?

对,就是那个宋真宗。

大宋宫词刘涛现状(大宋宫词刘涛原型)(1)

有他存在,直接大幅度降低了封禅泰山的档次。

以后再也没有皇帝封禅泰山了,因为丢不起那人!

所以孛儿只斤-忽必烈、朱元璋、朱棣、爱新觉罗-玄烨等等,自以为或公认为功绩逆天的皇帝,都不想封禅泰山了。

你说宋真宗办的这事,恶心人不?

为啥宋真宗这么不受待见?

因为他功绩不够,祥瑞来凑!

尽管他可以用权势震慑住天下人,但拦不住后世人的评价!

好了,言归正传,蜜糖甜甜要开始说刘峨了!

刘娥可是直接穿着皇帝的衣服上朝的若是她想,她就是武则天之后,中国的第二个女皇帝。她这一辈子演成电视剧压根不用编剧给他改戏,她的人生就是最精彩的电视剧!

卖唱歌女,长得好看,结了婚还能让宋真宗看上,从此和前老公兄妹相称。因为无法生育,宋真宗把她宫人生的娃直接记在她的名下。皇帝死后她成了摄政太后,垂帘听政长达十一年!

一;

武则天出身名门,但刘娥却出身卑贱,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最后却能登后位,成为大宋王朝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培养出宋仁宗这般明君(参考《清平乐》王凯饰演的角色),这就是刘娥的传奇之处。

大宋宫词刘涛现状(大宋宫词刘涛原型)(2)

刘娥自幼父母双亡,史书说,刘娥“善播鼓”,播鼓现在俗称拨浪鼓,说明她是开封城内一个底层的取悦市民开心的艺人,生活艰难。

刘娥十三四岁嫁给有老婆的银匠龚美(这个前任老公也是不得了)。龚美带刘娥去京城开封谋生,结识襄王府(此时的襄王正是未来的宋真宗赵恒)里当差的张耆。

龚美得知王府选姬,改称是刘娥的表哥,让刘娥入王府,15岁的刘娥和15岁的赵恒就此看对眼了。

大宋宫词刘涛现状(大宋宫词刘涛原型)(3)

龚美的一招“借花献佛”此后让自己青云直升,后来更是直接改姓氏为刘,做刘娥兄长,继承刘家香火,为此不断加官进爵,深得皇帝重用。从前夫到哥哥,靠自己给自己戴绿帽一路走上仕途不断升迁,也是闻所未闻。

相比之下,汉武帝的母后孝景王皇后的丈夫金王孙境遇就差远了!

而且刘峨后来还能和前夫兄妹相称,看来也不是龚美单方面送妻,而是双方达成协议,互相配合,各取所需啊!

从这里就能看出,刘娥本身的资质极美,且身有贵气,虽是出生泥土,但自命不凡。她是不认命的人,骨子里养成了不输于人的傲气。

但无奈出身卑贱,得不到父辈的祝福——这个父辈当然是赵恒的父辈,高粱河车神,宋太宗赵光义了。

所以两年后,17岁的赵恒被宋太宗赐婚潘氏,刘娥被逐出京。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赵恒毕竟是亲王,办法有的是,所以他就把刘峨藏在自家的管家张耆家里,私下里偷摸相会,这样一直过了十四五年。

啧啧,十四五年啊!

那刘峨得多天姿国色,让堂堂大宋亲王、未来的太子,后来的皇帝坚持了这么久?

大宋宫词刘涛现状(大宋宫词刘涛原型)(4)

难道这就是真爱?

呵呵,你要是这么想,蜜糖甜甜就认为你太天真了!

大宋宫词刘涛现状(大宋宫词刘涛原型)(5)

人家刘峨被金屋藏娇的时候,可没有像那些只会遛狗养花的小三那样,而是狂补学习、博览群书,琴棋书画只是小菜,通明典,晓韬略才是主课。

所以她为什么能被未来的皇帝赵恒那么喜爱,就是以为内人家魅力高,学问深,能帮赵恒解决实际问题。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这么来的!

二:

刘娥是如何一步步登顶,成为宋真宗最信任的女人的?

29岁时赵恒即位,皇后为郭氏,7年后,封36岁的刘娥为四品美人,仅郭皇后之下,然后一路高升,晋封为二品修仪,又封为一品德妃。

又4年后郭皇后去世,赵恒想封刘娥为皇后,但被大臣们牢牢挡住,原因是她出身不好,且没有儿子。宋真宗赵恒为此很恼火,却没办法,只是任性地将皇后位置空着。

历史上有个著名传说“狸猫换太子”,讲的就是刘娥后来忽然生了个儿子。但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刘娥身边有个侍女李氏,怀了赵恒的孩子。经刘娥策划,将这孩子挪在自己名下,交给她的年轻“闺蜜”杨婕妤抚养,同时善待了李氏。

当赵恒宣布他和刘娥有“儿子”时,大臣们也不好硬生生戳穿,但皇上要封刘娥当皇后,他们还是不答应。

这下赵恒急了。于是一边给百官加官进爵以示讨好,另一边将册封刘娥为皇后的诏书内部下发,在小范围走个程序。

这一年,大宋王朝新皇后刘娥44岁。

当上了皇后,刘峨可没有像宜修皇后那样只会搞后宫甄嬛传,人家直接帮助真宗皇帝共同批阅奏章,治理国家!

夫妻俩一天都不能分离!

宜修,你能帮助雍正批阅奏章,治理天下吗?

大宋宫词刘涛现状(大宋宫词刘涛原型)(6)

10年后,赵恒病逝。刘娥的“儿子”赵祯继位。幸好有这位熟悉皇帝工作的刘太后在,11岁的宋仁宗赵祯稳坐皇位,一直到他能亲自执政。

可喜的是,这期间没有发生大的宫廷斗争。慈祥的刘太后几乎善待了身边的所有人,尤其是皇帝的生母李氏,还有真正的养母杨婕妤。

她能走到如今的地位,不少人的猜测是源于宋真宗对她的厚爱,于是一路提拔青睐有加,就如《武则天秘史》里演绎的李治对武媚娘的宠爱一般,实则不是。

不是刘峨需要宋真宗赵恒,而是赵恒需要刘峨。

《宋史》记载:“后(指刘娥刘皇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辄博引故实以对。”

她悟性高,记性好,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宋真宗每天批阅奏折,都会跟她交流,她往往能把以前的同类案例告诉真宗。此外,刘娥办事果断,考虑问题周密,因而逐渐赢得宋真宗的依赖。

不是皇帝喜爱她的容颜,而是皇帝需要她的助力。他们是互相需要,同出一气,连理同枝。

在宋真宗后期,皇帝执着于在历史上刷存在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制造天书、东封西祀和修庙建观等迷信活动上,对于朝政,要么不管,要么瞎搞。

插一句,蜜糖甜甜最讨厌的宋真宗遍地搞祥瑞,封禅泰山,就是这个时候发生的。

这时候,刘娥的存在对宋真宗就显得很重要,她从旁协助处理政务,并随着政治才干的增强而逐步切入政事核心。

皇帝到后半路懈怠了,但刘娥不同,她兴致逐渐高涨,并乐此不疲。

大宋宫词刘涛现状(大宋宫词刘涛原型)(7)

但皇帝赵恒其实从来没有全心全意信任过刘娥,相反,他对刘娥是忌惮的。

在宰相寇准等人力劝宋真宗以太子监国,将统治大权从刘娥手中夺回的时候,宋真宗原本同意这个计划,但由于寇准酒后失言,大嘴巴泄密,让支持刘娥的丁谓等人抓住把柄。计划失败,寇准被贬。皇帝其实也忌惮刘娥权势过高,危及男性皇权。

刘娥介入朝政的途径,跟武则天相似,都是个人有能力,皇帝又生病,顺理成章就从内朝走向了外朝。

而为什么皇帝最后选择将权力交给刘娥?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刘峨有本事,已到了皇帝无第二人选的地步。我们来细看:

乾兴元年,宋真宗驾崩,年仅12岁的太子即位,是为宋仁宗。宋真宗遗诏尊刘娥为皇太后,“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刘娥名正言顺地成为摄政太后,开始了长达11年的垂帘听政生涯。垂帘之初,她欲擒故纵,纵容丁谓势力膨胀,以激起众怒,又利用王曾等人对丁谓擅权的不满情绪,借故将丁谓远谪海南,从而摆脱了丁谓位高难制、尾大不掉之势。

这借力打力的高端政治斗争水准,果然是一流的,估计也和天赋有关。

你看历史上许多皇帝,也受过完整的帝王教育,但是依旧被臣属蒙蔽,皇帝位置也不怎么稳当。

这就说明天赋上的差别吧。

到了这一步,刘娥已经战胜了所有的政治对手,一步步稳固了自己作为大宋实际统治者的地位。

在这之后,她又不失时机地提拔王曾、鲁宗道、吕夷简等能臣,重组内阁,为自己行使权力、推行政令构建了新班子。

当她意识到其中有人对她作为女主的身份形成障碍时,她又会时不时地提拔新人进入朝廷中枢,在动态调整中巩固自己的决策地位。 ——感觉这一点远远强过勃列日涅夫啊!

就连最有直男癌的司马光,后来也不得不承认:“章献明肃皇太后(刘娥)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

大宋宫词刘涛现状(大宋宫词刘涛原型)(8)

三、

刘娥虽已有登帝的实绩才干,却没有非得要那个名号的欲望,这点,她与武后不同。

刘娥不像武则天那么下得了狠心,为登大位,至亲亦可杀!刘娥连前夫都没有杀人灭口,可见杀戮并不一定是登上大位的必要手段!

她没有像武则天一样发动流血政变,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她把手段看得跟目的一样崇高,希望以温和的方式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不光是为了自己,还为了后来的女性。

在她摄政后期,她命人编制了《新编皇太后仪制》,记录她垂帘听政期间的各种制度,以后的后妃可以据此在礼制上继续分享男性皇权。

美国汉学家贾志扬说,《新编皇太后仪制》在刘太后摄政十年后才推出,不是因为她想最终更有效地运用自己的权力,而是因为她想建立一个历史遗产。

刘娥生前曾问一直反对她当女主的北宋名臣李迪:“你看我把仁宗皇帝教养成这样,你觉得如何呢?你一直反对我参与政事,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呢?”

李迪回答说:“今日见皇帝圣明,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