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红 作家 王坤红母亲的秋天

欢迎关注“文学博山”

王坤红 作家 王坤红母亲的秋天(1)

周末回家,母亲下地去了。我赶紧去接她,在半山腰的小路上,我看到了母亲,她正把一捆高粱穗子放到石头上休息。我清晰地看到母亲额头上密布的汗珠,瞬间心疼不已。

母亲看到我,笑容满面地说:“你回来得正好,玉米地里的芸豆鼓起来了。”我把高粱穗子背回家,又拿个篮子去摘芸豆。玉米地里的老芸豆炖肉,是初秋的一道农家大菜,想想就垂涎欲滴。这道菜最好是在柴火灶上用铁锅炖,芸豆炖得烂烂的,饱鼓鼓的豆子咬起来软软糯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块染上了独特的香味。母亲说那是秋天的味道,吃过玉米地里的芸豆,就该忙秋了。

芸豆摘回来,母亲麻利地择豆、烧火,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芸豆炖肉,一家人吃得满口生香。剩下的芸豆,母亲分开装了几袋子,一袋给我,一袋给弟弟,还有给小姨的、舅舅的。母亲一直这样,她劳神费力种出来的蔬菜,总是一大家人跟着尝鲜。

和母亲翻晒着高粱穗子,我劝她:“年纪大了,那些零零碎碎的山地就不要种了。”母亲笑笑说:“山坡地,长高粱。这是黏米,和豆子一起煮粥最好了。晒干了,碾新米,给你们分分,煮粥。”我盯着那些饱满的高粱米,不敢抬头,怕母亲看到我眼里泛起的泪花。母亲最近一直腰疼,还在山地里种了高粱,辛辛苦苦背回来,却只想着给一家人分了煮粥。高粱米粥的香味似乎在鼻尖萦绕,70岁的母亲背着高粱穗子走在山路上的身影在我眼前挥之不去。一瞬间,我忍不住潸然泪下。

王坤红 作家 王坤红母亲的秋天(2)

节气临近“霜降”,电话里,母亲念叨着该刨地瓜了。我迫不及待地盼着周末回家和母亲去刨地瓜。可是,等我回去时,心急的母亲已经让弟媳帮她刨完运回家了。母亲找了几个纸箱,正在装地瓜,给弟媳的,给我的,还有给小姨和舅舅的,她自己只留下一小箱子。母亲胃不好,很少吃地瓜,只因为我们喜欢吃,她每年都种,年年给我们分地瓜。她自己留的一点儿,也都是等我们回去时才煮上几块,多半又被我们吃了。

白萝卜也长足了个儿。母亲拔萝卜回来,还给最大的一个过了秤,重达5斤,母亲高兴得合不拢嘴:“今年秋旱,没想到白萝卜长得还不小,这一个就够一家人吃顿饺子了。”过几天,母亲该做豆豉咸菜了。煮熟发酵的黑豆,加上新鲜的萝卜块儿腌制的豆豉咸菜,鲜香适口,最是下饭。每年秋天,母亲都要腌上一缸豆豉咸菜,光白萝卜就用二三十斤,连洗带切,足足花费半天时间。咸菜腌透入味,这家一碗,那家一碗,很快所剩无几。白萝卜一拔回来,亲朋邻里就开始惦记豆豉咸菜,母亲可得忙一阵了。

又一个周末,晚饭端上桌,爱人大笑说:“这顿饭是秋天的味道。”我这才发觉,煮粥的地瓜、炒菜的大扁豆都是母亲给我的,就连拌个小咸菜,也是用的母亲种的辣椒和香菜。我瞬间想起母亲那满脸的汗水,心里酸酸的,却又暖暖的,不由地喃喃自语:“这是母亲给我的秋天。”

母亲用她的忙碌和辛苦给了我一个甘甜富足的秋天,给了我一个个难忘而又温暖的瞬间。(此文发表于2023年1月29日“学习强国”)

王坤红 作家 王坤红母亲的秋天(3)

作者简介:王坤红,淄博市骨干教师,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散文、随笔曾发表于《扬子晚报》《福利中国》等报刊杂志。

壹点号 文学博山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