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为什么消极(为什么曾经战无不胜的章邯)

西汉纪元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5年六月,曾经“戏水退周文、南阳擒宋留、陈郡破陈胜、临济斩田儋”的、大秦最后的名将章邯,被刘邦围困于废丘城一年之久后,最终兵败自杀!

毫无疑问:“章邯之死”,绝对算得上是“秦末汉初”的历史分界线。

章邯为什么消极(为什么曾经战无不胜的章邯)(1)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首倡义兵,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早已苦秦久已的六国余民纷纷响应·······

面对声势滔天的起义军,在秦廷上下手足无措之时,少府章邯“扶大厦于将倾”,率领骊山囚徒,打败了几乎所有的起义军,让秦廷差点以为,嬴氏的一统江山真的可以万年传承。

公元前208年,“巨鹿之战”,手握几十万大军、曾经秦王朝的救世主章邯,却与其他起义军一样“作壁上观”,眼看着项羽九战九捷,将“王离军团”全歼;使秦王朝与起义军的对峙实力,发生根本性逆转。

不久之后,章邯又率领着秦王朝最后的兵力,二十万大军,降敌归楚,彻底断送了秦廷最后的本钱;

公元前207年,项羽分封章邯为雍王,镇守关中之地;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屡战屡胜,击败雍王章邯。从此正式拉开了,“楚汉争雄”的历史序幕。

公元前205年,章邯自杀。

以上种种,就是名将章邯的“一生”。

从临危受命,到大破义军,章邯的“前半生”是无可争议的秦之救星;

从“作壁上观”,到率众降楚,章邯的“后半生”,却又是无可争议的秦之灾难;

短短四年时间,章邯的人生就几经波折。那么,这一切的背后究竟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与渊源呢?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大秦最后的名将——章邯。

章邯为什么消极(为什么曾经战无不胜的章邯)(2)

由于史料的缺失,我们已无法确定章邯的具体籍贯与生辰;至于他在秦二世继位以前的事迹,那更是无从可靠了。

不过,从史书中的只言片语,我们依然可以还原一些梗概:

关于章邯的首次出场,史书上是这么描述的:

(二世)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

这段话非常浅显,青史君就不再翻译了。

但是,其中却有这么几个细节,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章邯在领军之前的官职是“少府”。

注意,这两个字非常重要!

它们直接向我们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章邯应该早就认识秦二世,而且他的忠心和能力颇得秦二世的认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少府”一职在秦汉时期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皇室私财、以及帝王的生活事务。

很明显:就算秦二世再糊涂,他也不可能将自己的钱包,交给一个不信任的陌生人去打理,更不要说,让这个陌生人去照顾自己的私生活了。

而且,在四面受敌的危难之际,从章邯刚提出“可行性建议”,秦二世就立马照准,并予以实施的这一史实来看:在此之前,章邯为秦二世办的差事,应该是从来没有让其失望过。

划重点:章邯是颇受秦二世信任的嫡系!

请大家记住这一点,它直接关系到章邯后续的人生抉择。

得到兵权之后的章邯,也确实没有辜负胡亥的信任与看重。

在极短的时间内,章邯就将数十万囚徒,训练成了战无不胜的劲旅;然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章邯又把已经野火燎原的起义大军,打成了“炭渣子”:

周章出关,止屯曹阳,二月馀,章邯追败之。复走渑池,十馀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刎······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

周章、陈胜、项梁、魏咎,这几个有头有脸的起义军首领,都先后被章邯击败。

毫无疑问,此时的秦帝国已然看到了江山永固的希望。

可惜,在之后的章邯却失误连连,直接导致了秦军的一再败北。

章邯犯下的第一个错误是:

当时,章邯觉得楚地最大的起义军头目项梁已经死了,就把那“漏网之鱼”没放在眼里;然后调转枪头,前去赵国地区平叛了。

章邯已破项梁,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

章邯为什么消极(为什么曾经战无不胜的章邯)(3)

而我们都知道,那些楚国的漏网之鱼里有一条叫作项羽的鱼苗,最终长成了大鲨鱼,并成了章邯与大秦帝国永远的噩梦。

但是,客观地说:章邯的这个错误还属于无心之过,毕竟,当时的项羽仍属于寂寂无名的状态;比起追逐个别流寇,平定那些占据着城池的起义军,才是章邯的本职工作。

然而,到巨鹿以后,章邯犯下的另一个错误就不值得原谅了:

秦二世三年,当章邯接连胜利,将赵国义军,逼迫到只能龟缩于巨鹿城时,大秦正规军、“王离军团”奉命“支援”章邯。

但是,此后的事情发展就有些颇为值得我们玩味了:

前面我们说了,在此之前一直是章邯在追着义军打,按理来说,就算王离前来支援,也是给章邯打下手的。

可是呢?

最终的结果却是,王离军团成了主攻,负责围攻巨鹿城;而章邯成了助攻,只是率军供应粮草!

张耳与赵王歇走入巨鹿城,王离围之······章邯筑甬道属河,饷王离。

这就很有意思了!

很明显:章邯和王离是“不和”的!

想来也可以理解:

王离的父祖王翦、王奔和蒙武、蒙恬父子,是一起扛过枪的过命兄弟;当时,秦二世处死蒙氏一族时,在王离的内心深处,肯定是有颇多“不忿”之情的。

以这样的情形推演下来:正规军出身的王离自然不会对这个秦二世的嫡系、又是“杂牌军”的章邯有什么好脸色。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此事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当项羽破釜沉舟、九战九捷全歼王离军团时,曾经战无不胜的章邯,却一直在作壁上观,没有对王离伸出任何援助之手。

于是(项羽)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

也就是说,由于秦廷内部的政治派系之争,导致巨鹿战败,从而使大秦帝国与起义军的军事实力彻底发生逆转!

章邯为什么消极(为什么曾经战无不胜的章邯)(4)

然而,更为离奇的是,经过巨鹿之战的章邯,貌似再也没有了当初率领一众囚徒,就可横行天下的心气——面对项羽的出击,他根本无心应战,而是一再退却。

如果说章邯对王离见死不救,还算是事出有因的话,那么,他之后为什么“一再退却”就很值得思考了。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章邯绝不是被项羽的气势吓住了。

毕竟,在当初章邯也曾两次败于项梁之手,但是,最终他却一鼓作气干死了项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章邯的“战斗意志”不坚定了呢?

最为合理的解释还是因为“政治”:

据史书记载在巨鹿之战后,秦二世曾经因为战事不利,派人批评过章邯。

当时,章邯也曾派司马欣前去咸阳,意欲面见二世,陈说内情。

可是,由于赵高此时已经有了弑君之心,便从中作梗,不仅没有让秦二世与心腹章邯接上头,并且还要杀了章邯的使者司马欣。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最终,面对项羽的攻击,与秦二世的责难,面对上述无门的郁闷,骑虎难下的章邯,不得不选择投降项羽。

也许,这就是名将的悲哀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