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知识点
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山行》知识点
1.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诗文释义
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3.主题
4.回答问题
5、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6、《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7、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8、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赠刘景文》知识点
1.作者介绍
2.诗文释义
3、《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4、《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夜书所见》知识点
1.作者介绍
2.诗文释义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 “径、 斜” 等 11 个字, 会写 “寒、 径” 等 13 个字, 正确认读多音字 “挑” 。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 查字典, 联系学过的古诗、 成语, 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回忆本单元描写秋天的词,交流后齐读
2、回忆本单元描写秋天的句子,交流并引导用上“我仿佛……”的句式说话。
3、借描写秋天的词句引到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板书课题《古诗两首》,齐读课题后给“首”组词并学习“首”的书写。
二、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一)释题
1、板书古诗题目《赠刘景文》
(注意重点字音:赠)学习“刘”的书写
2、师简介诗人“苏轼”并强调苏轼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读通古诗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纠音
2、圈出诗中生字,和同桌一起把古诗读两遍
3、检查生字读音,抽生读,请生说说哪些字要注意读音并加以强调
4、抽生读古诗
5、师范读古诗
6、请生比较老师和同学读得有什么不一样,借机指导朗读
7、再请生读古诗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学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a、这句诗中写了哪几种花?请生框出“荷”和“菊”
b、看课件夏天的荷花,请生说说夏天的荷花是怎样的?重点理解“擎雨盖”
c、到了深秋,荷花怎样了?荷叶怎样了?借助课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会“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
d、同法学习“菊残犹有傲霜枝”
e、课件显示深秋时的荷花和菊花,展开对比,找到诗中反义词框出来,领悟菊花不怕冷的精神并指导朗读
2、学习“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a、这句诗中写了哪几种水果?请生框出“橙”和“橘”
b、让生看课件说橙黄就是什么,橘绿就是什么
c、橙黄橘绿的时节就是秋季,秋季是丰收的季节,诗人苏轼想借这句诗告诉刘景文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借此理解“君”指的就是刘景文。
d、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来鼓励鼓励刘景文吧!
(四)感情背诵,积累古诗
1、听老师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2、男生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3、女生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4、全体起立,闭上眼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背诵古诗
(五)学写生字,掌握字型
1、学习“枝”
a、如何记忆“枝”?
b、师范写学生书空,提出注意点
c、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2、同法学习“记”
第三课时
一、导入: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集体订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
①指名读。“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知道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孩子)
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注释”:
“注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注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板书: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一定是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写什么?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此时作者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引导背诵。
1、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 深
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平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特别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
同步练习(一) 答案
基础练习
主题探究
拓展提升
同步练习(二) 答案
类文阅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