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1)

1月29日,《山海情》登陆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刷《山海情》刷滴,快不会说普通话咧!”剧情动人,方言上头,一集集看下来,观众跟着剧情时笑时哭,成了《山海情》的“精神葱民(村民)”。

鲜活的人物群像背后,是真实的人物原型——闽宁镇发展史上的奋斗者、前行者。现实中的“山海情”,同样让人内心激荡不已。

01

一句话证明你看过《山海情》

西北方言、福建方言相互碰撞,

让观众有了追剧后遗症,

已经mó办法正常shè话咧。

如何用一句话证明你看过《山海情》?

看看下面的特殊表达,

你会自行开启语音模式。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2)

►有完mò完!有完mò完!►不qì不qì,奏不qì!►额看你吃,比额吃还香。►一个困难接着一个困难,额真滴四太难咧!►额达(我爸),好着吗?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3)

►春,冲天的冲。►所有干部、党员、机关食堂,都要带头埋古(买菇)、驰古(吃菇)。►不要枸杞,额身体好滴很!►教授千里迢迢来“自杀(治沙)”,这是他的刚作(工作)啦。►pāi sei(对不起)啦,我怕掉下去。►未来真滴来咧!

02

脚下有泥,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踏实肯干的马得福,

乐观坚韧的李水花,

敢拼敢闯的马得宝,

认真负责的白校长,

……

《山海情》塑造的人物群像,

获得广泛共鸣与共情。

他们既脚下有泥,

又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4)

主角出彩,配角饱满。

剧中大学教授凌一农

是帮助闽宁镇发展的脱贫功臣,

热血又接地气,

不少观众被圈粉。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5)

凌一农从福建来到宁夏做菌草研究,

为了帮助当地农民致富,

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亲授种植双孢菇的技艺。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6)

他一不摆架子,二不空喊口号,

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农活。

村民收获头茬双孢菇,

他也跟到市场帮忙一同售卖。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7)

等全村掀起种植“双孢菇热”,

当地市场饱和,

他又担心价低伤农,

自掏腰包给农民补利润差价,

遭到不良客商威胁被打折两根肋骨。

等他终于完成任务准备离开时,

让人泪崩的场面出现了,

村民带着自家的心意送别……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8)

没有闽宁镇发展史上的奋斗者、前行者,

就没有《山海情》鲜活的人物群像。

编剧创作人物的底气,

来自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原型。

现实中的“凌一农”,

就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

03

林占熺:几十年辛苦就为“这棵草”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9)

《山海情》里,

县长陈金山主持了菌草推荐会,

各村代表质疑之声此起彼伏,

他们抛出的第一个灵魂拷问是:

“啥是菌草?”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10)

作为菌草技术发明人,

林占熺在推广技术时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

传统的香菇、木耳和灵芝,

都是用树木来种,

不利于环境保护。

菌草,是能够拿来种食用菌的草。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11)

1983年,40岁的林占熺,

开始研究“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

他每天工作14个小时,

三年夙夜攻关,

菌草技术终于研发成功。

菌草经过加工处理后,

可以做成栽培食用菌、药用菌的培养基。

这在福建推广开来,

成为当地种菇产业的一项关键技术。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12)

1997年,国家把林占熺的菌草技术

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林占熺带着研究小组前去推广技术。

54岁的林占熺到了宁夏彭阳县,

已经是晚上10点,

他连饭也没顾上吃,

马上就打着手电进老百姓的窑洞

考察菌草的种植条件。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13)

当他看到当地一户村民家里只有土豆,

日子过不下去。

他再也听不进去介绍,

脑袋里一直想着“实在太穷了”,

作为科技人员,

一定要推广菌草技术帮助他们。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14)

如《山海情》中所提及的那样:

福建宁夏两地气候不一样,

就要培植适合当地种植的菌草。

经过一段时间攻关,

林占熺研发出适宜宁夏种植的绿洲一号。

对湿度要求高的蘑菇,

如何在宁夏成功培植,

是林占熺接下来要克服的难点。

凭借过往丰富的种植经验,

他最终研究出在窑洞育菇的方法,

这是电视剧中没有展现的经历。

技术难关攻克了,

更难的关卡在人的身上。

宁夏当地人对种菇没有概念,

在认知上存在巨大障碍。

“他们就当着我的面说,这是瞎掰的。”

类似的言论,

林占熺当初听到很多。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15)

当然山并非不可逾越。

《山海情》里,

凌一农找到马得宝做“吃螃蟹第一人”,

现实中,

林占熺找到一个姓张的农户做示范。

当时50平方米的菇房,

种出来的平菇收入,

比这个农户种27亩小麦的收入都高。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16)

1998年,

林占熺带着研究小组住到闽宁村,

准备在那里建设一个菌草扶贫建设基地。

但那里的条件之差,

让他心凉了半截。

住在房屋里,

风吹窗户缝的响声持续一整晚。

第二天早晨一看,

整个房间到处都是尘土。

闽宁村没有窑洞,

林占熺只好想办法挖了半地下菇棚。

为了村民真正掌握技术,

林占熺把队员分工,

一个人包二三十户村民,

手把手、人对人进行全程指导。

为了掌握当地气候规律,

好几个队员还住在菇棚里,

半夜如果沙尘暴起来,

刮了大风,赶快把菇棚窗户关起来。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17)

后来,菌草种植技术终于成功得到推广。

当地老百姓编了一个顺口溜,

林占熺至今都还记着:

“菌草菌草

闽宁草 幸福草

还是社会主义好

还是共产党好。”

林占熺和小组成员听了,

觉得万般辛苦都值得了。

农民掌握菌草种菇技术后,

又遇到了新问题。

他们不懂得如何销售蘑菇。

需要技术团队带领销售。

林占熺最初很焦虑,

担心技术团队不懂市场,

万一亏了怎么办?

“哪怕千难万难,我们还是接受下来。”

几经挣扎,

他和研究小组成员,

最终签下包卖蘑菇的协议。

之后团队兵分几路,

到全国主要的蘑菇市场了解需求,

最后打开了蘑菇销售路径。

到了2000年,

仅闽宁村每天出售的蘑菇便达60吨。

一大批宁夏贫困户,

通过菌草告别了贫困,

走上了小康之路。

眼里有光未来有路(脚下有泥心中有火)(18)

后来,林占熺每年都要去两三次闽宁镇,

看到闽宁房子高了多了,

路宽了直了平了,

人的思想、心态变了,

林占熺感到很欣慰。

如今,林占熺已经年近八旬,

仍然在带领团队,

把菌草技术推广到更多国家,

并把技术逐步应用到生态保护领域。

最近,林占熺也看了《山海情》。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是农民的孩子,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我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希望能够发展菌草,

为农民增加收入做点贡献。

我就是一棵小小的菌草。”

文/央视新闻整编自《开讲啦》、东南卫视等

图/《山海情》剧照截图等

山的呼唤,

海的深情。

爱看《山海情》,

也是爱看那个时代,

一点一滴的付出,

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奔走。

愿我们都能带上勇气、毅力与真情,

为生活奋斗。

监制丨徐冰 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丨李明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