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有没有神经系统(大脑也有操作系统)

第二次阅读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并开启自我认识之旅。

9/50。用“自己的操作系统”进行自我认识。

提到操作系统,有很多深思审视,本文是一篇万字文。

通过“我的操作系统”,审视了对“人际本质”、“家族传承”、“孩子教育”、“命运选择”等方面的认知。

大脑有没有神经系统(大脑也有操作系统)(1)

[微风]01

你知道我们自己也有“操作系统”吗?

事实上,大部分人“一问三不知”,包括我在内:

不知道自己有操作系统这回事。

不知道自己的操作系统可以升级。

不知道自己的操作系统可能不受自己左右。

李笑来告诉大家:

绝大多数人脑子里确实有个操作系统。

这个操作系统由如下几个部分构成:

概念与关联

方法论与价值观

实验与践行

这几部分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跟我们之前说的“知行四要素”有点像。回忆一下:

“知行四要素”:方向、方法、行动、反思。

概念,不就是方向嘛。方法论,不就是方法嘛。践行,不就是行动嘛。实验,不就是反思嘛。

有几个概念需要了解下。

  • 何为关联?就是脑子里各种概念之间清晰、准确、正确的链接。如“快速”不应和“成功”关联,而应跟“入门”链接。
  • 何为价值观?就是决定选择的认知。如认为“金钱比时间重要”是一种价值观,认为“时间比金钱重要”是另一种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不同的选择,促成不同的行动,构成不同的命运。

在我看来,“关联”和“价值观”都属于“方向”的范畴。

于是,作者提到的操作系统三层结构,可以跟我们的 “知行四要素”完美匹配。

看完本节内容,我惊讶于“原来我们的大脑真的有操作系统”。

知道这件事,就掌握了本节的精髓。

大脑有没有神经系统(大脑也有操作系统)(2)

​​[微风]02

明白了什么

大学时我学过编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已经意识到了,人脑应该跟电脑一样,也存在操作系统,而且不同于电脑安装同样的Windows操作系统,人脑的操作系统千差万别。

当十几年后的今天,看到李笑来提到“自己的操作系统”时,并没有意外,反而平静地接受。

心里感慨一句“英雄所见略同”。(不好意思,在这个问题上,必须给自己脸上贴点金)

当时只有这层认识,并没有深究下去,更没有像李笑来一样,研究“操作系统”的结构,并且清晰、准确、正确地进行了结构定义,还提出可以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这本书其实整本都在帮助大家升级操作系统。

看到李笑来对操作系统结构定义时,仍没有过多惊讶,也是心里感慨一句“英雄所见略同”。

经过对比,书中的三层结构,跟我们之前讨论的“知行四要素”完美吻合。

这说明啥?不是跟作者的认知达到了同一个水平,而是说既然大家从各自的认知水平能得到相同的结果,那么这个结果多半值得相信。

总之,我们深信大脑有操作系统,我们的行动、言语、思考等一切行为都受这个操作系统控制,不但因人而异,而且还可以修复升级。

大脑有没有神经系统(大脑也有操作系统)(3)

​[微风]03

自我认识

毛主席说:我靠总结经验吃饭。

我说:了解自己从摆烂开始。

我都进行了哪些修复和升级。

1、自我审视

1)学,就会;不学,就不会

抖音网红周文强说:想干事,其实很简单,学,就会,不学,就不会;会,就简单,不会,就难。

最近一直在思考和实践微头条写作变现能力提升,买了一份写作专栏,学了两遍,发现写历史故事是个不错的方向。

既可以读书了解历史,还可以针对某些细节扩展资料、构思故事,增加对历史了解了深度和广度,又可以得到读者关注,一举多得。

可是一个月过去了,仍然处在观望阶段,并没有下笔去写。为何?

学习专栏本身是输入,写作发文本身是输出,中间是将学到的认识、方法链接到自己的操作系统里,也就是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然后操作系统里面有的相应的程序,才可以驱动大脑思考,驱动双手去写。

也就是说,学专栏,只是了解方法,没有通过练习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虽然花了时间学习,但操作系统并没有变化,所以以前写不了,现在仍然写不了。

2)人与人关系的本质

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人与人建立关系的本质是靠情感,可现在发现这不是本质,本质是靠对等的价值交换来建立和维持。

讲个故事

我们团队一哥们,平时大家都一起吃饭、一起上下班,有事相互帮助,闲暇吹牛唠嗑,还经常聚餐娱乐,在我看来,感情已经比较稳定了。

工作中我们也总是主动向哥们请教,有些重要会议也拉哥们参加,通过工作中的价值分享,进一步加深和维持大家的关系。

然而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我闲暇时不喜欢总是凑一起干劈情操,喜欢有时一个人安静待一会,哪怕发呆也行,而且酒量不好很少喝酒。

渐渐发现,工作中大家还合作密切,算是战友之情,但是回到生活上,总感觉有些隔阂。

隔阂的源头应该跟我不喜欢总是凑对和不喝酒有关,这让哥们觉得,我在感情上投入不够。

我觉得这没什么,毕竟每个人都有私生活的一面嘛,再说了工作中的价值分享,应该来点更实惠些吧。

发现这哥们不是这么个认知,他的人际应该更多的是建立在彼此感情信任上,得是绝对的哥们,知根知底,无话不说,吃饭喝酒,闲聊扯淡。

他这样的操作系统好吗?

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很忙,都在追求自己的东西,哪有闲工夫陪你干劈情操。有这些时间,为何不能搞点事情,一起做大蛋糕多好。

何必为了所谓的情感信任斤斤计较,这种计较其实只能算是守住蛋糕,哪能跟一起做大蛋糕相媲美呢。

比如可以一起琢磨一个课题研究研究,一起策划去哪里学习学习,一起约专家请教请教。

这些事才是合作共赢的平台吧,才是共同成长的方向吧,才是相互成就的载体吧。

情感信任的合作共赢发力点在哪里呢,仅仅是维持人际关系吗。

虽然人际也需要维持,需要扩大,但是实体的平台、方向、载体得打底吧,没有这些基础,要情感信任,大家一起喝西北风吗。

有了实体基础,可以酌情干劈情操,否则整天搞情感毫无意义,也终究得不到真正的感情,因为没有价值共享做支撑。

这么看来,哥们的操作系统是应该升级了。

从正面来看

我们跟其他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私人关系也不错。

偶尔也会出去吃饭喝酒,聊天扯淡,但大家清楚,情感的维持只是表面的润滑,项目依托才是维持关系的本质。

有了项目依托,再增加情感信任,大家可以经常探讨,寻找新的合作,共同做大蛋糕。

因为项目,彼此有了业绩。因为项目,彼此有了共同成长的平台。

因为项目,彼此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基础。因为项目,彼此可以共同的努力共同进步。

这才叫做合作共赢,才叫做互相成就,才叫做价值交换,才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再说说,为何要建立在对等的价值交换基础上呢?

举个极端的例子

你是一个公司普通职员,要跟市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请问你怎么办?

在我看来这种关系不可能建立,即使有人引荐,也会因你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价值输出而只能成为一面之缘。

就好比我读书时,有一次辅导员推荐我去市委组织部助勤协助档案管理。

我工作得很踏实,很认真,得到了组织部档案室领导的赞赏,但仅此而已,结束助勤后,也就形同陌路了。

为何?因为我无法给别人持续提供需要的价值,助勤结束,关系也就结束。这就是价值交换不对等的表现。

应该以对等的价值交换为前提,你有能力,刚好对方需要,就算对等的价值,就可以建立价值交换。

价值交换的目标是合作共赢,相互成就。失去这个目标,这种价值交换也毫无意义。

看得出来,这种对等的价值交换,会引入个人成长的良性循环。

你想要用价值交换维持关系,就应该不断的能输出对等的价值,你想要建立和维持更大、更多的关系,就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可以输出更大、更高的价值。

靠感情信任建立和维持的关系,很难做到这种良性循环。

大脑有没有神经系统(大脑也有操作系统)(4)

3)工作生活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就好比,那个终极问题:活着有什么意义。

大家都说不好回答,是的,我以前也这么认为,但是现在可以回答了。

从下面这段话说起

普通人,往往40岁才会明白社会真相,这叫40不惑。而上层阶级,在20多岁就已经通透,那是传承,家族沉淀,是几代人智慧浇灌出来的。

人最大的浪费,不是金钱浪费,而是时间浪费。努力奋斗了半生,发现自己走的路是错误的。几十年的努力,抵不上一个正确的选择。

摸到枕头,天也亮了。普通人大多是这样度过一生的,知道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最根本的还是自己的认知局限,以及身边能影响自己的人的认知局限。

这是一段对普通人来说,很扎心的话,但我相信这就是现实。从中可以读出几层意思:

  • 一是,有的人40岁才明白一些社会真相,而有些人20岁已经悟透。这里的悟透,不是说诸如任正非40多岁创办华为、肯德基70多岁创办肯德那样的传奇,不是拿这类故事安慰自己说“40岁不算晚”。这里的悟透,指的是认知的升级。别人20岁已经知道了真相,并且已经按照本质逻辑成长了20年,而你呢?刚明白事,而且“想明白”跟“干成事”之间,还隔着千山万水。
  • 二是,有40岁悟透的,肯定还有50岁才悟透的,甚至还有这辈子都看不明白的。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想想吧,早悟透好还是晚悟透好。
  • 三是,别人为何20岁会悟透。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他厉害,而是他的家族厉害,或者他周围人厉害。什么厉害呢?认知,对事物本质的洞悉。比如人际的本质、复利的本质。
  • 四是,别人家族为何厉害?因为别人家族在一代一代沉淀认知,一代一代传承智慧。普通如我的人,到了自己这一代才有了沉淀传承的意识,但还没有开始行动。看似你是40岁明白事,别人是20岁明白事,其实你的40年是事实,而别人的20年只是假象,背后已经有好几代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这方便,咱拿什么跟人比。没法比,只能重头开始,别无选择。

不得不说,人和人有差异,家族和家族更有差异,而且家族和家族的差异,或许才是更根源的差异。

我属于被扎到心的普通人,32岁才意识到阅读少,34岁才开始真正静下心来阅读,36岁才知道写可以倒逼思考,可以自我疗愈,可以清晰头脑,可以带动读书,可以价值变现。

36岁才明白人与人的关系本质是对等的价值交换,而不是干劈情操。37岁才发现重来没考虑过家族传承的事。

安慰自己,毕竟不到40就开始觉醒,比大多数人早几年,不算太晚。可还是很惋惜和无奈觉醒的太晚。

家族传承现状

32岁前,没有人点拨应该大量阅读,先积累量,再聚焦。

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说提醒课外阅读,当时很是反对课外阅读。

初一时我拿了一本青年文摘晚上钻被窝里看,被母亲发现,严肃警告我,时间是用来学习的,不是用来看闲书的,看闲书还怎么沉下心来学习。

母亲这么说,有她的道理。

在她年轻时,同伴因看《红楼梦》而深陷其中,不但学业荒废,而且早早的心花怒放,偷偷的谈情说爱。

在母亲眼里,或许所有的课外书跟《红楼梦》一样,会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都会教人过早的误入爱恋,最后荒废学业。

母亲为何如此看中我的学业进步呢。在她心里,知识改变命运,长大了应该离开这个偏僻落后的村子,去大城市成家立业。

母亲对于课外阅读的偏见,虽然有失偏颇,但从小鼓励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将来走出穷乡僻壤,是我们小时候强大的精神动力。

母亲对课外阅读的偏见,以及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远见,就是她传承给我们的认知。

父亲是老实本分、勤勤恳恳的庄稼汉。

早年在城里当搬运工,算是半个工人阶级。后来回到农村老家,打理上一辈留下的十来亩庄稼地,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生活。

老实本分,就是他传承给我们的认知。

这就是我从家族里获得的认知传承。这些认知,距离社会真相差距很远,以后的路只能靠自己去尝试去思考去积累去沉淀。

认知觉醒

从高中住校开始,回家次数逐渐减少。到了大学更是如此,第一年春节回过家,之后好几年暑假寒假都不回家,而是勤工助学养活自己。

或许母亲反对课外阅读,反而在我心里留下了对课外阅读好奇心的星星之火,虽然一直没发展到燎原之势,但却一直未曾熄灭。

高中开始读少量的世界名著,第一本是《鲁滨逊漂流记》,第二本是《葛朗台》,第三本是《复活》。数量极少,但也算实现了零的突破。

原本到了大学应该迎来课外阅读的春天,应该如春日里的小草随心所欲的吸收土壤里的肥沃养分,接收阳光普照的不竭能量,但剧情并没有这么发展,几年下来并没有增加几本。

当时有朋友推荐《毛泽东选集》,滔滔不绝介绍了一晚上,听的我热血沸腾,可第二天就忘了。

认真看过两本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玛格丽特的《飘》。

为何面对一座图书馆,却站在里面不知道看什么。不要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当年好多人就是这种状态。

在图书馆选书的时间比看书的时间都长。这本好,那本更好,不知选哪一本,等到图书馆要关门了,才随便拿一本走人。

随便这种做法的确很随便,随便到,回宿舍还随便。随便把书扔到桌子,等哪天想起来到期要还了,再换回图书馆。

现在看来,当时也没有想着去找老师或者上网请教别人到底应该怎么选书,怎么读书。这是典型的认知局限。

总结起来,对书读有两条认知缺失,一个是对读什么书的认知缺失,另一个是对如何读书的认知缺失。

你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说明你已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只是还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更严重的情况是,你都不知道竟然还有这个问题需要回答,那只能置身事外。

一个是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一个是不知道问题的存在。两者都有局限,但后者显然局限更大。

工作之后,情况并没有好转。

一门心思扎进繁忙的工作中,没心思想读书这事,更没时间拿给读书用。

一晃9年过去了。2017年脚骨折在家,哪里也不能去,什么也不能做,白天靠着沙发,脚搭着软凳,一副无所事事的窘样。

没想到竟然让“无聊”逼出了一点思想进步。

在无聊的驱使下,必须干点啥吧,否则内心空空无聊至极,很是难受。

看电视吧,可多年已经不看了,提不起兴趣,拿着遥控器,从1翻到100,再从100翻到1,翻来覆去,没一个想看的。

关了吧,听听歌。可没听几首耳朵就不答应了,没有艺术细胞的我们,即使给请到维也纳音乐厅,估计也听不了几首,就得寻思着找个上厕所的理由离开那里。

还能干啥呢?只剩下读书了。

尴尬的是家里竟然没有几本像样的课外书。那时候不知道有微信读书,觉得读书就是手捧一本纸质书翻着看。

于是在某当网买了几本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三天热度过后,发现很无聊,就仍在一旁积尘了。

这次经历也有意外收获,那就是时隔20年,终于将当年母亲不让读课外书的好奇心的星星之火,重新点燃,而且还添乱点柴火,燎原之势得等到3年后的疫情。

大脑有没有神经系统(大脑也有操作系统)(5)

晚觉醒的烦恼

试想一下,课外阅读这个四海皆准的认知,在我这里或者说在我的家族,却是如此难的一件事。

花了30多年,才进行了认知修补,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此时,别人已经读了一二十年吧。

差距大吗?显而易见。现在上有老下有小,有时捧一本书看,媳妇很不屑的问道,“家里那么多事,你不干,就知道坐在那里看这些破书”。

有时更是发牢骚说,为了这个家她累死累活,而我只是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摆设。

哎,媳妇说的都对。谁让咱在本该读书的时候迷茫了呀?谁呀?认知缺陷呀。

哪能跟媳妇这样解释,只能得到“无病呻吟”的回怼。

大家都得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烟尘。读书能当饭吃吗?短期内当然不能。

媳妇的责骂只能默默接受,但读书的进程却不能停止。找个媳妇看不到的地方继续读下去吧。

工作生活为传承

好了,说这么多,其实只是在为下面的认知做铺垫,下面的“传承”才是最扎心的。

对读书的认知局限,只是我认知缺失的一个临床表现,其他的诸如对人际的认知、对写作的认识、对复利的认知,都有缺失。

要想修复和升级,都得花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

人生上半场即将结束,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人,有了下一代。也就是说,已经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成长,还得考虑对下一代的传承。

前面讲到了,传承要先有沉淀,也就是说要有可以传承的内容。

现状大家已经清楚了,整个认知体系,空空如也,或者更客观说,不是空的,而是多数认知都不是社会本质,根本不能作为沉淀传承下去。

否则不光自己不懂世事,难不成还要下一代也经历这种认知缺失的坎坷困扰吗。

现实确实如此,到了需要你传承的时候,你却没有可以传承的东西。

如此一来,下一代也会大概率的重复你的路径,浑浑噩噩几十年,到了40岁才逐渐感知到社会的真相,然后带着各种包袱奋力前行的。

不要反驳,这肯定显而易见。

怎么办?办法只有一个。

接受自己40才开始觉醒的现实,珍惜时光,用四阅“阅读阅历阅人阅己”不断修复和升级自己的认知,并且用亲身实践去验证去完善去真正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内核。

在此过程中,可以带着下一代探讨实践,帮着他们尽早修复和升级。力争让下一代在30岁之前获取更多真相,至少比自己提前10年以上吧。

说完这些,如果你认可,那么就可以回答最开始的问题:

工作生活为了什么?

我的答案是:为了传承。

自己不断学习领悟、不断实践积累,将自己获取的对事物真相的认知,尽早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在人生成长中尽早悟透,尽早以通透的视野去成长,以更加敏锐的洞悉力进入社会历练积累沉淀。

你会反驳说,工作生活不是为了挣钱吗,不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吗。

对,你说的都对,我说的是从本质考虑,你说的是从当下出发。

两个并不矛盾,之所以说是底层本质,因为无论你是否承认和接受,大家最终都会面对。

有了这层认知,就会更加清楚,无论工作,还是生活,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高人指路、自我醒悟,最后都是为了修复和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让自己对外创造更大的价值。

有了价值输出,就可以参与社会的价值交换,就可以从价值交换中获取自己的回报。

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沉淀这些新知,然后逐渐的传承给下一代。

这就我想表达的工作生活的意义,从高的层次来说,也是活着的意义。

你可以不认同,但请你也深入思考一下你的人生意义。

大脑有没有神经系统(大脑也有操作系统)(6)

教育孩子的失控场面

刚才说了关于认知传承的事,其实没说完。

还有另一个层面的事,那就是大家都很关心,但却总是感觉有心无力的子女教育。

先看看认知缺失的人如何教育孩子吧。(别见笑,一点家庭暴力,大家担待些,千万别模仿。)

回到家,自己总是累的不行,总想和躺一会,躺下来,睡不着,于是捧着手机刷抖音。

此时孩子在客厅玩耍,你刷抖音很起劲,却看不下去孩子玩。然后对孩子嚷嚷,让赶紧进屋写作业。

孩子不耐烦的回你一句“你回来就知道躺着玩手机,我玩一会都不行”。

你气不打一出来,冲出卧室,对孩子一顿责骂。孩子拧不过你,回到房间,不情愿的写作业。

一会遇到了难题,叫你帮忙,你却躺着不想动。最后挣扎了半天,有点当父母的责任,坐在孩子身边。

没一会,你的嚷嚷声,孩子的哭声,此起彼伏,再一会,整个屋顶都要被你们的狮吼功震倒。

你讲了好几遍,孩子还是搞不懂,搞不懂就算了,还不停的发牢骚,甚至不停的顶嘴。

你压制一晚的火气,再也压制不住了,突然站起来,拽着孩子的胳膊,使劲一甩,孩子仍到地上。

此时你已经失控,除了拳打脚踢,已经没有什么方式宣泄你心中的不快。

孩子呢,只能倒在地上,你打任你打,你骂任你骂,毫无无还手之力,只能嚎啕痛哭。

之后你或许会后悔,也或许下次继续失控。

教育孩子,自己很羞愧

虽然这种教育模式比较极端,但绝对完整地演绎了当今一些家庭的教育日常,只是剧情发展的程度不同。

有得到了大吵闹闹,有得到了狮吼功,也有的进入了动作片。

我进到过动作片,不过就一次,后悔至今,从此洗心革面。

我们必须最终承认一个事实,出现这种失控的教育场景,说明家长自己认知有缺陷,很无能。

我们心中的教育方式,应该是身教言传,以身教为主,言传为辅。

言传不用多讲,大家天天在给孩子讲道理,讲的自己都被感动。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你讲的这么多道理里,有几个你自己能做到,估计没有一个吧。

你都做不的道理,天天给孩子洗脑,不觉得羞愧吗。

我敢说,相当一部分人都没意识到自己讲了一大堆自己都做不到的道理,在要求孩子必须做到。

甚至说,有些道理你也只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是否有效,你也不知道。(我之前就是这样,给孩子整天洗脑,但好些我自己都没体验过)

我说“羞愧”,是想表达,为何我们不先要求自己亲身实践一下这个道理,自己做出评价,然后再教育孩子呢。

多身教,少言传,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如此一来吵闹应该会减少,动手应该会杜绝。为啥呢?

因为你的时间花在验证即将拿来教育孩子道理上。

你自己先想明白, 让然后去实践,然后去评价。

自己有了事情做,当然不会一到家就躺着耍手机,当然会更有耐心的跟孩子沟通,当然会在孩子面前更谦虚而不是总摆出一副为了孩子好的高高在在上的虚假权威了。

比如,你觉得复利曲线是真理,应该尽早告诉孩子,并引导孩子去实践。

此时你会发现,你只知道复利曲线这回事,听别人说它很神奇,对人生有极大的帮助,但你并没有实践过,你不能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跟孩子分享它的美好。

怎么办呢?

选择一件自己想干的事,按照复利曲线的要求去行动,然后不断观察,不断反思,直到自己跨过了复利拐点,真正体会到了复利的强大。

再跟孩子分享,引导孩子行动。这时的家庭教育,应该会出现另一番和谐的景象。

大家都知道某届诗词大会的冠军武亦姝,她的父母下班重来不耍手机,而是拿本书看。

孩子耳濡目染,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有时还一起玩诗词接龙,引导孩子积极向上。

说起这些例子,大家总会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哎,是呀,都是别人家的孩子。那咱自己家的,应该怎么办呢。

在此不做总结了,大家自己去思考和实践吧。

别忘了,先身教再言传,多身教少言传。这便是家族传承了方式。

身教的前提,从自己的操作系统(也就是自我的认知)修复和升级开始。

大脑有没有神经系统(大脑也有操作系统)(7)

4)认命,抗命,验命

作为最最平凡的普通人,对命运的认识,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句老话这么说:

深不可测视为天,无可奈何则为命。

命和天,是普通人在精神世界里寻找的港湾,有了港湾的归宿不至于到处有怨天尤人的叹息,到处有萎靡不振的迷惘。

命和天,让自己接受现实,然后继续隐入尘烟。这叫做认命。

还有另一种极端:

我命由我不由天,持之以恒,水滴石穿。

这类人不信命,不认命,相信自己有开天辟地之才,有洞察万物之力。这类人不多,如马云、俞敏洪。这叫做抗命。

还有一部分人既不想认命,又不能抗命,不甘于平庸,有奋斗志气,但很难突破,最终只能成为认命的大多数。

认命和抗命之间,难道就没有这些人的生存空间吗?

你说没有,要么认命,要么抗命,还能怎样。

我却发现有。我称之为“验命”。何意?

要得到想要的,但靠目前的本事得不到。

认命的人说:“算了,命里无时莫强求”。

抗命的人说:“没有我想要却得到不到的”。

这时“验命”的来了,说:“跳一跳,看看能否够得着。”

李明说:“够着了”。

“验命”说:“ok,不错”。

张晓说:“够不着”。

“验命”说:“找个自己能搬动的梯子,再试试”。

张晓说:“够着了”。

“验命”说:“ok,不错”。

王强说: “够不着”。

“验命”说:“那就放弃吧,这不是你的菜”。

看完这个对话,你就明白什么是“验命”了吗?

你想得到它,靠目前的本事得不到,那就让自己努力跳一跳或者搬把梯子再试一试。

如果够着了,恭喜你,如果够不着,也不用灰心遗憾,说明目前的你的确还承受不了这个“它”。

如果还想得到,回去继续练习跳或者制作更高的梯子吧,亦或者换个目标继续追求吧。

练习跳或者制作更高的梯子,就是平日里的持续成长,让自己输出更大的价值。

这就是验命。

有了验命的认知,就会跟自己和解,不再死钻牛角尖,而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

也会给自己更多选择,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更多选择会让人更洒脱,没有思想负担,毕竟曾经努力过。

带着验命的心态,会因为顾虑少,往往可以超常发挥。

就好比高考。我平时在班里中等水平,自己预期不高,周围人也没有过高期望,所以我的心态最平和,心里负担最轻松。

同班的年级第一就不一样。他太惹人注目,高一到高三,重来都是全校前三名,他是全班乃至全校眼中冲刺清华北大的好苗子。

结果呢,我无心插柳柳成荫,考进来全国有名的985、211高校,他呢,考场发挥不佳,而且那几天身体状态也不好,最后名落孙山。

验命,就是尽最大努力,在自己可承受范围内去打拼。成,皆大欢喜,败,另寻出路。

这才是成长应该具有的气量和智慧。

不消极沉沦的躺平,也不负重前行的挣扎,而是为而不争、利而无害的尽心尽力。

大脑有没有神经系统(大脑也有操作系统)(8)

2、自我认识

首先可以肯定,我有操作系统,还知道自己的操作系统有很多缺陷缺失,而且这些缺陷缺失需要尽快修复升级,并且自己已经开始了修复升级行动。

缺陷缺失的根源是接受家族传承太少,以及周围人认知也存在局限,导致即将40的时候,才逐渐觉醒。

面对这些缺陷缺失,最好别选择躺平,应尽快行动起来进行修复升级,毕竟人生还有下半场。

更重要的是,现在还需要肩负家族传承,不能跟自己的上一代一样,无法传承有价值的认知。

知道这些真相,对追求还有啥疑惑呢?完成家族传承就是此生最大的意义吧。

要传承,就得先积累沉淀。

要积累沉淀,就得多阅读、多经历、多请教、多思考,然后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验证去完善,最终根据自己亲身体验进行评价和总结。

作为普通人,知行之间也有鸿沟,不是说知道了这些道理,就可以立马行动。

行动会受很多限制,怎么办呢?

不认命、不抗命、而用验命,去摸索去实践。

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值得自己拿后半生的行动去思考。

​[微风]04

认知应用

自己的操作系统可以得到修复和升级。

读书写作可以作为修复和升级操作系统的必备工具。

不认命、不抗命,用验命的方式去寻找自己成长的突破口。

让自己在持续阅读、阅历、阅人、阅己的过程中积累沉淀,并进行有效的家族传承。

不要让下一代步入中年时,也同样感慨“40岁才明白的社会真相,别人因为家族传承,20岁已经通透”。

有了家族传承的认知,你会发现,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也豁然开朗,将会从更高维度去思考去实践身教言传了。

大脑有没有神经系统(大脑也有操作系统)(9)

​[微风]05

你的操作系统需要升级吗?

很明确的说,我需要升级,而且迫在眉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相信跟我一样的普通人,也需要升级。

或许你还不知道有操作系统这会事,

或许你还以为就这样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相信我,接受自己有操作系统这回事,并且告知自己,绝对可以升级。

本文用那么多笔墨,就是在讲,即使40岁才觉醒,仍有时间升级。

有人问,啥时候开始行动最合适?答曰:昨天和现在。

我们已经没有选择,因为选项里只有“现在”。


你自己的操作系统,多久没有修复和升级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