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原型解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在历史上唐僧独自西天取经,是如何演化成《西游记》中四人组的?一文中,我们提到《西游记》故事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从唐朝的《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宋朝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西夏壁画,再到元末明初的《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最后才有了今天的西游记作为核心人物的唐僧,也从一个舍身求法、勇敢智慧的得道高僧变成似乎有些是非不分、迂腐啰嗦的角色而另一个虚构的主角孙悟空,则从无到有,成为大众最喜爱的《西游》人物,反而掩盖了历史上真实人物玄奘的光芒,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原型解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原型解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原型解析

在历史上唐僧独自西天取经,是如何演化成《西游记》中四人组的?一文中,我们提到《西游记》故事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从唐朝的《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宋朝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西夏壁画,再到元末明初的《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最后才有了今天的西游记。作为核心人物的唐僧,也从一个舍身求法、勇敢智慧的得道高僧变成似乎有些是非不分、迂腐啰嗦的角色。而另一个虚构的主角孙悟空,则从无到有,成为大众最喜爱的《西游》人物,反而掩盖了历史上真实人物玄奘的光芒。

那么,孙悟空这个角色又是如何产生、变化的呢?

前文我们提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唐僧西行时,有瓜州有个叫石槃陀的胡人拜其为师,但不久石槃陀却害怕偷渡事败,想杀唐僧灭口,之后唐僧保证不泄密,他才独自离去。“石”姓“胡”人以及大弟子的身份,使其成为孙悟空可能的最初原型。而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就很明显是孙悟空前身。这位猴行者本是花果山紫云洞的“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追随唐僧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最后被封为“钢筋铁骨大圣”。

孙悟空影视形象

关于孙悟空的原型,学术界一直有争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本土说”和“外来说”。“本土说”的代表是鲁迅,他认为孙悟空来自唐传奇的淮水水怪无支祁,也有人认为来自大禹、夏启或传统猿猴,再有就是石槃陀、猴行者或者唐朝的悟空法师;“外来说”的代表是胡适,他认为孙悟空来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哈奴曼,也有人认为来自佛教中的猴形神将。还有人主张“混同说”,即将以上数种说法结合。

笔者认为,孙悟空的直接原型,只能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猴行者。其他形象说是人物原型,毋如说只是有所影响。从猴行者走向孙悟空,当然离不开《西游记》作者对其他文学形象的借鉴,但如果把所有具有相似形象或经历的都列为原型,那么原型太多太泛滥,而且未必能有确凿证据。如唐朝的悟空法师,其人俗名车奉朝,虽然也有西游的经历,但比玄奘法师要晚数十年。“孙悟空”名字是否真的搬运了他的名号?这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无支祁和哈奴曼的故事还是值得介绍,它们对孙悟空的形象塑造有较大影响。

先说哈奴曼。根据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至前三世纪的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阿约爹国王大刹拉达的长子叫罗摩,娶美人悉多为妻,但被后母挑拨放逐。罗摩在流放中碰到女妖苏白,并且拒绝苏白爱意;苏白因爱生恨,唆使兄长拉凡纳将悉多抢到楞伽。于是罗摩求助于猴子国国王苏格力法,并得到神将哈奴曼相助,最终夺回妻子。哈奴曼能够一跃从印度到楞伽,与敌方妖怪斗法时,能缩小身体进入对方身体。这确实也与孙悟空降妖除魔较大相似。

所以不管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还是西夏壁画,作为佛教主题的故事,为唐僧配置一个保驾护航的猴行者,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神猴哈奴曼

再说无支祁。根据宋《太平广记》引唐《古岳渎经》,无支祁是淮水水怪,它形似猿猴、力大无穷,无恶不作、危害百姓。大禹为了降服它,请来掌管时间的天神庚辰。无支祁战败借水遁走,被庚辰掷出戟砸中被擒,之后大禹将其锁上压在淮水下游的龟山之下。而到与元末明初的《西游记杂剧》中,孙悟空有姐弟五人,分别是骊山老母、巫枝祇圣母、齐天大圣、通天大圣孙悟空和耍耍三郎。这里的巫枝祇很明显就是无支祁。

能看出,孙悟空与无支祁确实存在一定联系,此时孙悟空还不是齐天大圣,但也是齐天大圣的兄弟。说到齐天大圣的兄弟,大家肯定会想到《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几个结义兄弟:平天大圣牛魔王、覆海大圣蛟魔王、混天大圣鹏魔王、移山大圣狮驼王、通风大圣猕猴王、驱神大圣禺狨王。为什么有这么多“大圣”?这与东南地区的地方信仰有关,大约南方浙、闽、台一带多山,流传不少类似《山海经》的妖怪传说,其中最多的就是被称为“大圣”的妖猴。

本世纪初,福建省顺昌县宝峰山就发现了元末明初供奉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的双圣庙,当时被不少人炒作成“孙悟空是福建顺昌人”。实际上,这种庙在东南一带并不鲜见。而且这些齐天大圣、通天大圣未必就是孙悟空,更应该是地方祭祀的妖猴。不是东南地区的祭祀受《西游记》影响,反过来是当地妖猴传说影响了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具体说,孙悟空的形象实际上可以一分为二,“西天取经”的形象来自猴行者,“大闹天宫”的形象来自大圣传说。

双圣庙

将其两者融合在一起的,正是《西游记杂剧》作者杨景贤。前文我们介绍,《西游记杂剧》实际上奠定了《西游记》的基础。第一,其明确使用“西游记”这个书名,将取经的故事更加丰富化;第二,将江流儿的传说移植入唐僧的出身,并且正式确定了取经四人组的格局;第三,也就是这里的说的,将大圣传说与猴行者拼接,同时将佛教故事改造为世俗化。尽管此时孙悟空还不是齐天大圣,但之后齐天大圣吸收其他兄弟的事迹,形象则更为饱满。

为什么孙悟空大闹天宫战斗力逆天,而西天取经却屡屡挫败?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参考文献:

蔡铁鹰:《〈西游记 〉的诞生》

李天飞:《万万没想到——〈西游记 〉可以这样读》

宁稼雨:《〈西游记 〉趣谈与索解》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网易历史频道等纸刊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