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文化的氛围(古镇文化杂谈)

古镇文化的氛围(古镇文化杂谈)(1)

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古镇,是在千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聚居地,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作用,并且保存完好的古镇风貌更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部分。

古镇文化的氛围(古镇文化杂谈)(2)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疆域广阔,各地古镇的自然地貌、风俗文化、民族特点、经济水平都差别较大,因此形成各具特点的古镇特色

其一,古镇有着悠长的历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能够反映该地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以及建筑的风貌特点;其二,古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古镇充分体现了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其三,古镇能反映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一样的自然风貌,古镇在适应这些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亦产生了不同风貌;其四,古镇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大量的传统建筑风貌,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的景观形象,而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的融合统一,构成了传统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特征;其五,传统古镇的形成往往有其独特的功能特征,在文教、政治、军事、商贸、交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中国古镇通常是古道重要的驿站

古镇文化的氛围(古镇文化杂谈)(3)

古镇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都是自发的,不同于现代城市有着统一的规划。现存古镇的建筑风貌并不仅代表某个时间节点上的建筑,还会有各个时期建筑风貌的并存。比如,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木结构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所以中国不同地方传统古镇的历史遗存也并不均衡。所以,古镇为我们了解不同时期和各个地区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古镇文化的氛围(古镇文化杂谈)(4)

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古镇往往会形成适当的发展规模。比如,在中国南方以水路为主的地区,交通以人力的渡船为主,因此街道的尺度规模较小,从而形成了古镇前街后院、下街上宅的建筑形态。古镇传承千百年,反映着当地的历史脉络和人文气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很多还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和习惯,使古镇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情特色。大多数古镇的建筑群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经过漫长岁月,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古镇文化的氛围(古镇文化杂谈)(5)

时下,现代城市在建设中普遍面临同质化问题,各大城市在大规模扩建或改建的过程中,建筑形态和风貌丧失了本地特色,而古镇恰恰弥补了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城市所没有的韵味和美丽,默默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和岁月。可见,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古镇保护的紧迫性毋容置疑。

古镇文化的氛围(古镇文化杂谈)(6)

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古镇最大的吸引力,古镇的发展建立在保护、挖掘和展示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 古镇的保护通常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建筑的物质实体上,构成建筑的各种元素尽可能保留其原汁原味的特征;其二是指精神层面的,古镇的生活方式、业态、风俗等都属于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隐性的东西共同构成传统古镇的特色。

首先,强调古镇的地域特色。古镇受民族特色、地域地貌、自然条件等影响,形成千差万别的地域风格。在古镇的保护过程中必须保留住这些地域特色,否则古镇也就会失去了它的唯一性。

其次,保留古建筑的多样性。不管是什么风格的建筑,只要有其历史意义和自身特点,都可以和谐并存,而不必强求同一种风格。

古镇文化的氛围(古镇文化杂谈)(7)

再者,可持续发展是古镇保护的要点。旧式商业街等传统环境不断为新的发展潮流所淹没,幸存的也已支离破碎、面目全非。面对新的没有记忆的建筑和城市,虽然可以满足了人们在物质功能上的需求、却无法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而古镇传统商业街正好能够满足种愿望,人们终究希望看到的是自然的传统的物质环境和鲜活的传统人文、风俗的表达

当然,古镇的传统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固然具有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存在价值,但保护传统建筑并不意味着冻结现代城市的发展步伐、或大量恢复已经消亡的传统生活场景,而是聚焦于保护即将消亡的传统文化、民俗特征,去重建一座城市的历史,去恢复人们关于古镇的共同记忆,同时不断补充城市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新内容。

古镇文化的氛围(古镇文化杂谈)(8)

古镇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科技、民俗、艺术、人物传记和民间传说于一体,存有大量各类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这些文化遗产既是古镇辉煌历史的见证,又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依附于久远的历史文化空间,是古镇最宝贵的财富,而挖掘、恢复、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是古镇开发的灵魂

古镇文化的氛围(古镇文化杂谈)(9)

在这种前提下,古镇的适度开发一方面能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又能促进民居的保护与更新,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古镇的一种有效转型方式, 可以促进传统古镇的持续健康发展。或者可以说,打造古镇文化品牌,不仅有助于宣传古镇、增强人们的乡土自豪感,而且将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