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基本原理(自考-马克思基本原理)

1、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自考-马克思基本原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自考-马克思基本原理(自考-马克思基本原理)

自考-马克思基本原理

1、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其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1)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认识对象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2)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①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的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②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要求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应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真理基础上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价值观。

2、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3、简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如何实现。

(2)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区分两大类,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另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划分为三个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

4、简述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主要内容。

(1)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2)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G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4)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5)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地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

(6)社会主义要呵护自然规律的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7)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8)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9)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G产主义社会过渡。

5、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各自的基本形态,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解释了世界本质问题。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派生的,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物质是派生的,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①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人的主观精神产物;客观唯心主义主义认为显示的物质都是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二者的本质都是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违反科学,是根本错误的。

②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开辟了理解世界本质的唯物主义方向,但其没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在许多方面不能驳倒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院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其虽然以一定的自然科学材料为基础,但仍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等局限性。

(2)作为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式,辩证唯物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

①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②认为世界同意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③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晶,被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6、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与本质。

(1)资本主义社会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因而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利润率就会有差别。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曾经存在过等量资本获得不等量利润的情况。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各个资本家无论把资本投入何种生产部门,等量资本的投入,大体上都能得到等量利润,出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趋势,也就是形成了平均利润。

(2)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各部门利润率的形成。这是因为,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必然导致各部门利润的变化。当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发生了因资本转移而形成的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变化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追逐较高利润率,其资本家会向更有利可图的方向转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所以,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3)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这就表明,整个工人阶级和整个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是完全相对立的。

7、怎样认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1)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不是偶然,有其历史必然性。

(2)这些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物质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要求改变束缚其发展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些国家虽然比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落后,但其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些国家的旧制度严重的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要求。

(3)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是的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其社会历史背景是:社会矛盾及其尖锐,靠在旧社会内部进行渐进式的改良,根本不可能解决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靠这些国家发展不充分的资本主义也很难达到强国富民的目标;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落后国家要想走上同发达国家同样的道路,用资本主义方式赶上乃至超过发达国家,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革命前,这些国家的劳动人民受到多种的苦难和剥削、压迫,他们迫切要求进行彻底的革命,推翻压在头上的内外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同时,这些国家的革命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

(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现实,有其深刻的内外原因,并没有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