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著名的一首(李白这首诗很著名)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⑴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⑵高楼。

蓬莱⑶文章建安骨⑷,中间小谢⑸又清发⑹。

俱怀逸兴⑺壮思飞,欲上青天览⑻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⑼弄扁舟⑽。

李白最著名的一首(李白这首诗很著名)(1)

注释

⑴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⑵酣:畅饮。

⑶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⑷建安骨:指汉魏之际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刚健遒劲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⑸小谢:指谢朓,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

⑹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

⑺逸兴(xī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

⑻览:一作“揽”。

⑼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形容狂放不羁。

⑽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末年范蠡(lǐ)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

简析

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写下此诗。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着追求。

开篇两句,不写叙别,不写饮宴,直接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一般,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朓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

这首诗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矛盾心情。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

李白最著名的一首(李白这首诗很著名)(2)

最豪放名句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最著名的一首(李白这首诗很著名)(3)

李白最著名的一首(李白这首诗很著名)(4)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秦安县陇城),出生于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幼年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市青莲镇),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李白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20岁时只身出川,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10年后,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长安,为玄宗所赏识,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在京仅三年就被赐金放还,继续飘荡四方。安史之乱的第二年(756),他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兵败之后,受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其诗作结构跌宕开阔,寓含世事万变,雄奇飘逸,恣肆豪放,善于借助夸张手法描绘充满神异色彩的理想世界,具有独特魅力。杜甫盛赞其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30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