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徐志摩散文诗朗诵(一起读诗再别康桥)
诗歌:徐志摩
解读:马小芃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
光绪二十二年腊月十三,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保宁坊,初字槱森,“志摩”这个名字,据说是有个志恢和尚在他幼时为他磨骨算命,并预言“此子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此话能应验,取志恢和尚磨骨之意,名为“志摩”。
徐家先代名为读书,实则经商,他父亲徐坤如继承祖业,财力充裕又信誉卓著,生于这样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富裕商人家庭,徐志摩很早就接受了传统的教育,1900年入学开蒙,1907年在硖石学堂全班第一,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1915年于杭州府中学毕业,考入北大预科,同年,由家人包办与当时金融界巨子张家璈之妹张幼仪结婚,1918年拜梁启超为师,1921年,结识了林长民,林微因父女,后经英国学者狄更生介绍,以特别生资格进去剑桥皇家学院,接近了真正的康桥生活,康桥,从此成为徐志摩人生的新起点。
抛去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头衔,徐志摩独自一人漂洋过海到英国剑桥大学去散步,划船,抽烟,看闲书过一种实在而惬意的生活,他在康桥收到了深刻的熏陶:“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发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在康桥,在康河边上石上的苔痕,败草里的花香,水流的缓急,水草的滋长,天上的云霞,新来的鸟语。让他的心灵得到深层的荡涤,他寄情山水,前厅自然,康河的灵性默默滋养了他的胸襟和情怀,简历了他崇尚自然的自有理想。他一再强调“我只是自然崇拜者”。
【诗情】
在康桥这首诗里面,他用了一些动词“轻轻地”“悄悄的”这两个虽然是动词,但都是没有声音的,也代表着沉默,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的意蕴,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这样的好诗词。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
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在康桥,徐志摩一面沉醉在“康河的柔波”里,一面与英国的作家和学者们产生了精神上的交流。他认识了狄更生,罗素,曼姝裴儿,他们的精神人格魅力对年轻的徐志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和曼姝裴儿的交谈,更激活了徐志摩的艺术触觉,他在英国接受了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熏陶,湖畔诗人的清远超脱,拜伦式的激情宣泄,使他萌动了诗心,形成了他的文学基调和审美趣味。正式从那开始,徐志摩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我的诗情真有些像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
胡适曾这样评价徐志摩: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汇集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在单纯信仰和残酷现实面前,理想主义诗人表现出对立性的两面——敏锐激烈的批判和倾心倾情的赞美,他立在绝望的边缘唱出了希望的歌,徐志摩的诗文始终燃烧着一种夸父逐日般的理想激情,又浸透着勇武而痛苦的追求精神。
章景曙说: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河相识相恋后,他期盼着能生活在一起,不料当他和张幼仪离婚后,林徽因却突然回国和梁思成结婚,一向有绅士风度的诗人,只能将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通过诗歌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诗中的很多地方都有暗示。比如“夕阳中的新娘”,这作为美好生活象征的新娘,就有林徽因的影子;寻梦中的“梦”,是指两人当年在康河感情交流的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则暗含了不浅的感情记忆,只能暗藏在心里,独自享受。也许林微因对徐志摩也是有感情的,但是林微因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故事,离去之时,谁也不必给谁交代。既是注定要分开,那么天涯的你我,各自安好,是否晴天,已不重要。
康桥,应该是徐志摩现代诗开始的里程碑吧,所以,这里面寄托了徐志摩太多的情感。以上是我小小见解,欢迎大家更多精彩补充。
分享来自社群「生如蚁美如神」
顾城说“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心怀诗意的人可以像蝼蚁般平凡而渺小地活着,但他的内心必定光芒万丈,在缪斯的眷顾下,美如神灵。
关注weixin公众号“麦地之中”,点击“一起读诗”,进群和我们一起向诗而生,诗意栖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