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培训 真知真行真教育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以下简称“附幼”)坐落在华南师范大学校内,始建于1952年,至今已有70年的发展历程。如何在一轮轮学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让“老园”持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以适应幼儿的发展需求,这是附幼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梳理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家长访谈、教师调研、专家论证,附幼团队找准发展定位,逐步明确了以“真”为核心驱动力,形成了以“人本·童真”为理念、“求真知,行真事”为作风、倡导“真知真行,自在童年”的至真教育体系。
至真教育
至真教育有两个核心词——“活”和“真”。
育人之路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培养出具有灵性的儿童。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至真教育中的“活水”来源于儿童的个体经验、社会生活以及他们所喜爱的大自然。
至真教育以培养“真孩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践行“真生活,真实践”的原则,让幼儿教育不囿于幼儿园内,而是与家庭、社区协同共育。打破原有的“教师讲,幼儿听”的单向学习模式,重建了以幼儿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进入社区的池塘、草地、种植田、图书馆、实验室、艺术工作室等进行实地参观、亲身体验、调查访谈、实验操作,极大地扩大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了幼儿实践经验和生命认知。
协同共育
陈鹤琴先生明确指出“幼稚教育不是家庭一方面能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是要多方共同努力,为幼儿营造适宜的教育生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合作的共育模式由来已久,但是家庭和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合作的效果却一直难以得到保证。
让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者有序、持续、稳定地协同育人,是目前幼儿园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通过资源共建、责任共担、优势共组、发展共推、成果共享,附幼团队在协同共育的路径探索上取得了突破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一”。
达成一致的“四育”理念。在协同共育的过程中,需要构建“育幼儿、育教师、育家长、育社区”的目标体系。幼儿园、家庭、社区因幼儿联结在一起,育幼儿是至真教育的根本性目标;而教师、家长和社区人员是共育的共同体,需要通过育教师、育家庭、育社区,提升各方的科学育儿能力,以便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发展。
打造一个协同共育资源库。从2009年开始,附幼团队就已经从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入手,初步建立了1.0版本的协同共育资源库。现在,已发展成由教师、家长、高校学前专业学生、社区教育实践基地代表共同组成的资源开发团队,打造了涵盖三大类六小类的教育资源2.0版本的协同共育资源库,极大地充实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容。
建设一批社区教育实践基地。附幼扎根师范高校,从20世纪70年代起便带领孩子走进高校社区的标本馆、天文台、艺术展等进行亲身体验。“到社区学习”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融入附幼教育的血液中。正因为有了长期、深度的合作基础,附幼探索出社区教育实践基地选择、建设及运行的策略和路径,成功建成了涵盖科学探究、社会服务、艺术审美、文化体验、爱国主义教育共5类20个社区教育实践基地。
落实一系列协同共育项目。在理念的引领、资源的保障以及基地的支持下,附幼的至真教育通过一系列项目达成协同共育的效果。通过建构幼儿学习、教师赋能、家长成长、社区受益四个板块的协同共育项目,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形成了扎实的协同共育局面,有效地营造了“人人谈教育、处处有教育”的良好教育生态。
不是教育创造儿童的真,而是守护儿童的真让教育更有意义。附幼协同共育成果丰硕广受认可,获得了2项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是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助力省内外幼儿园共同营造协同育人的良好态势。
(作者:吴冬梅 李冬梅)
(广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