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3.0时代的具体营销例子(颠覆认知的营销革命)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叫阿尔·里斯的年轻人在纽约街头成立了一家叫Ries Cappiello Colwell的广告公司。彼时正是美国广告业蓬勃崛起的年代,全美最知名的四大广告旗手势头正旺,里斯的广告公司弱小的不起眼儿。
1、罗瑟·瑞夫斯
他提出了著名的USP理论,即“独特销售主张”。USP理论重点包括3个方面:必须为产品提炼出一个独特的功能利益诉求;这个独特功能利益必须是唯一的,竞争对手无法提供的;这项主张必须是强有力的,能深刻影响受众,促进销售实现。
2、李奥·贝纳
以创意型广告取胜,其最为人所熟知的经典案例是助力万宝路扭亏为盈。当时万宝路是一家女性香烟品牌,销量惨淡。李奥贝纳创造性的将西部牛仔的粗犷形象嫁接到了万宝路。万宝路今日的地位,李奥贝纳功不可没。
3、威廉·伯恩巴克
广告文学派的先锋代表,他也是以创意蜚声业界。其为甲壳虫做的《Think Small》广告创意,至今还是广告学专业必讲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创意”仍是广告人开疆拓土的一把利器。
4、大卫·奥格威
BI即品牌形象论的创始人,产品同质化之后,独特卖点就变得难以提炼,品牌形象论开始大放异彩。其创立的奥美广告现在已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广告公司。
5、里斯&特劳特
在各大广告流派盛行的年代里,里斯和他的合伙人特劳特第一次创造性的提出了“定位”理论(Positioning),将广告营销、品牌营销的终极战场首次锁定在潜在消费者的心智中。
定位理论认为,在产品趋于同质化、产品可选择数量相对丰富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会变得更加感性。此时,只有占领顾客心智,让他认为你最好,你才有机会胜出。“认知大于事实”的论断由此而来。
定位理论在发展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反潮流反权威的经典营销模型——战术决定战略。
“战术决定战略”的营销模型认为,制定最有效的战略,需要遵循“由下而上”,而非“由上而下”。
这个说法不仅与传统营销人的固有观念——战略决定战术相违背,而且也与大多数人的常规思维相左。
二、“战术决定战略”的成功逻辑
1、打破常规,挑战“战略决定战术”逻辑
大多数营销人在日常的工作中,都深信不疑的秉持“战略决定战术”的理念,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人去想起这个问题,因为这就如同“渴了需要喝水,饿了需要吃饭”一样,再正常不过了!
这样一个常规逻辑,很难被人怀疑,更别说被挑战。但是纵观人类的科学、医学、数学等各个领域,凡是那些重大的研究成果,多半都是始于挑战常规、终于颠覆逻辑。
即便不是营销人,我们普通人做事情也会遵循战略决定战术的逻辑,因为这符合常识:先决定做什么(战略),再决定怎么做(战术)。
但定位理论在商业实践中,其步骤大致是:深入基层与市场一线,研究趋势,并通过聚焦,从而获得一个极具竞争性的、与众不同的心智切入点,然后聚集资源持续巩固这个心智切入点。
在这里,“心智切入点”就属于战术层面,而“持续巩固心智切入点”就是战略层面。这也意味着,所有的决策过程都将因此变成“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顶级决策者坐在办公室里制定五年规划然后再向下逐级实施。
2、“战术”与“战略”的再定义与逻辑重构
定位理论强调,市场竞争的基础参与主体,是一个个具体的产品品牌,而不是生产产品、持有品牌的企业组织。同样的,能使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最直接作用力是什么呢?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战术,而不是所谓的战略。
至此,如果你想运用“定位”解决营销问题取得商业胜利,那么你肯定明白了一件事情:定位就是一种战术。
定位的关键是占领潜在顾客心智中的优势位置。战术作为一种竞争优势,快速切入顾客心智,占领认知。此时,战略是什么呢?战略就是为持续不断的保持这个竞争优势(战术),而采取的一切必要措施的总和。
到这一步,“战术决定战略”这一反常规逻辑就成立了。战术是一种竞争优势,战略的目的则是采取一切措施、调动一切资源确保这种竞争优势得以实施和实现。
同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看到,战略≠目标/目的,战略注重的是过程保障,保障战术得以实施,从而赢得胜利。
3、从商业营销中看战术VS战略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汽车厂商的主要产品都是大型车,没有人看到小型车的未来潜力。大众汽车推出了一款小型车——甲壳虫,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竞争性优势的概念,伯恩巴克还为此做了《Think Small》的经典广告创意,这个反其道而行之的“小型车”战术,助力大众汽车取得了战术上的巨大成功。
但后来大众并未将这一卓越战术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而是再次集中资源转投到又大又快又贵的大型轿车上,与早已占据这一领域强势地位的其他厂商展开正面竞争。很快,日本车企迅速接管了小型车概念并崛起,大众也因此失去了一次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
2001年以前,王老吉(本文所述王老吉特指加多宝时代所售“红罐王老吉”)还只是偏居广东一隅的地方性茶饮(严格说属于药茶类),年销售额在1亿上下,已经触及天花板。其后王老吉的快速崛起,即是“战术决定战略”的经典实践。
2002年,王老吉决定引进定位重塑品牌,经过一系列调研,王老吉最终确定“预防上火的饮料”这一定位(战术),并集中了全部资源投入到传播、实现这一定位的目标中(战略),也就是“始终围绕定位实施资源配置”,这使得王老吉投出的每一分钱都目标精确。短短十年时间,王老吉销售额抵近200亿,成为在中国市场上唯一能和可口可乐分庭抗礼的非酒精饮料品牌。至于后来广药与加多宝分道扬镳,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在此不再赘述。
三、个人竞争力打造中的战术与战略
“战术决定战略”的营销模型,在商业领域已然被实践证明其强大生命力。正如诸多理论具备跨领域的神奇魅力一样,“战术决定战略”这一模型同样对个人成长、个人品牌打造具有高契合度的指导性。
1、善用“战术”为自己定位目标
先设定一个终极目标,然后分解成阶段性目标,再思考具体的手段。这是大多数人都在运用的成长突围方式。
“战略决定战术”这个方式本身没有错,但它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诸多变数,这就大大增加了我们走弯路和踩坑儿的几率。走弯路和踩坑儿不可怕,但依然会对我们造成困扰,对于意志不坚定者,可能会就此却步。
但反过来,假如我们先研究自己的“战术”会是怎样呢?
普通人想摆脱平庸实现突围,最有效和最直观的方式就是从“身边人”圈层当中脱颖而出。
运用战术思维,针对身边人(竞争对手)的优势,审视自身的天赋、爱好、专业知识、技能储备等,然后选定一个独特概念/方法/领域技能(战术,身边人普遍弱势而自己又可以快速切入的点),进而不断强化、重复、巩固。
这条路径可以最快速锁定可行性目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由于我们的战术始终具体明确,因此我们付出的每一份努力基本都不会偏离轨道,能最大化的发挥效用。
当我们每实现一次脱颖而出后,就再次升级“身边人”的圈层高度,并谋求再次脱颖而出,周而复始,从而实现渐进式上升。
2、运用“战略”思维配置资源
确立一个明确可实施的“战术”后,我们奋斗的方法和路径也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强化战术、巩固战术,这个不断强化和巩固战术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战略”。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运用战略思维去配置我们自己手上有限的资源,包括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精力、我们的社交走向,等等。在我们每次准备动用这些资源的时候,都可以先进行自检——这么做是否有利于巩固强化我的战术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可以放心去做,反之则要三思而后行了。
有一个比我小几届的校友,学的是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跟大多数人一样去广告公司找了份设计工作,平日里做些海报单页。做这些事情对她来说甚是无趣,换了几份工作后越来越迷茫,自己好像也没啥强项,30岁以后能干些啥?在经历了一系列痛苦思考后,她觉得应该把自己稍占优势的插画能力进行强化,因为身边设计师圈子内的朋友同事们,在手绘插画方面普遍逊一筹。
后来的事实结果证明,她这个决策相当正确。在初步确定了“成为身边人里面做插画最牛的人”这一小小目标后,她强制自己戒掉了刷手机、追韩剧的习惯,把工资分出大部分用于报一些插画提升班的课程,参加插画圈的社群活动。
她真的成为了公司里不可或缺的重量级插画师,客户甚至会点名由她创作并亲自去参与提案。老板开始给她加薪,然后随着在社群圈子里的名声儿越来越响,慕名而来的粉丝也多起来了,正赶上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好时候,开班收徒直播讲课也就顺理成章了。副业的收入比本职工作高出近十倍,现在她辞去原来的插画师工作,顺便带了几个徒弟一起办了个少儿辅导班。
从她成长蜕变的路径来看,这就是很典型的“战术决定战略、战略匹配战术”。可能一开始会有人提出怀疑,成为做插画最牛的人就能赚钱了?画插画怎么赚钱?比你画的好的人大有人在啊!这些困惑不过是一种无根的焦虑,因为坚持战术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很多意外成果。当她决定强化自己的插画能力时,并没有预料到以后会开班授课开直播,甚至是办辅导班,或者最终会不会投入到教育事业。
3、保持单一战术,不断进化战略
在运用“战术决定战略”这一逻辑去规划个人成长路径时,有两个坑儿需要我们注意一下。
①避免同时运用多个战术齐头并进
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最理想的战术自然是来源于本职工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压缩我们实施战术的成本。如果我们的战术与本职工作关联度不大,那么将“工作8小时”以外的资源分配给一个单一战术,将是最好的选择。
假如你在程序员的本职之外,既想强化写作能力,又想强化设计能力,那么你必然面临资源碎片化的窘境。
碎片化时间将导致碎片化学习,而碎片化学习只能让人短暂亢奋却难以形成有效沉淀。战略资源被打散,形成不了合力,就无法强有力的加持战术。
②研究趋势,改进战略,保持战术与时俱进
斯宾塞·约翰逊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有一句经典名言: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时代在变,新事物层出不穷,有的只是昙花一现,而有的将可能成为下一个趋势。当我们确立一个成功战术后,战术最内核的东西是不会变的,但是战术的表现形式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与此同时,保障战术实施的战略配置也需要与时俱进。
打个比方,很多人在赶自媒体的创业大潮,打造个人品牌、变现个人品牌。国内自媒体的进程从最初的微博,到后来的微信,再到如今的头条号、直播、短视频、vlog等等,一直都是一个动态进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洞察趋势,把握住每次变化的红利期(例如及时转移发展平台,这就是在优化战略配置),才能保证战术开出更多的花,结出更多的果。
四、写在最后的话
哥伦布终其一生都在拉赞助投资航海事业,他的终极目标是“获取黄金--摆脱低贱--成为新贵”,但他却将这个终极目标降维成一个手段——“寻找通往中国印度的捷径”,并错误的将这个“打了折的目标”上升到战略的高度。
虽然哥伦布采取了一个极其出色的战术——向西航行,但由于受“战略决定战术”的思维钳制,就哥伦布本人而言,始终痛苦于自己没能找到“通往中国印度的捷径”这一失败者身份,最后郁郁而终。
如果历史可以重演,让哥伦布将向西航行的战术作为自己的行动核心,那么他就会为“找到新大陆”这一伟大发现而感到自豪,重视这一发现并充分利用这一发现,或许对于他个人而言,结果将要好得多。
人人都想成功,但最终成功的都是少数人。
“战术决定战略”的模型,能够让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选择恐惧的时代,最快速的定位到我们的奋斗目标,简化决策过程,提高执行效率。毕竟,将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正确的事情上,才是性价比最高的事情,不是吗?
关注《今夜有风》,送你一碗好汤,干而不涩。
欢饮不吝赐评,共同探讨分享创业、管理、职场与个人品牌打造话题,用平实文字为你输送成长的硬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