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木工锛子有什么说法(传统木工里有多大的学问)

我们都知道,刨子是传统木工中最重要的工具,没有之一。前段时间我们聊了中式刨子的来历。今天我们聊聊木刨中的科学。

提到刨子,老师傅都会说:锛三斧四锯五年,刨子一辈子学不完。这一方面表达了刨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告诉大家,刨子的使用难度之高是木工工具中仅见的。

刨子中的学问有很多。比如刨身长短、千斤类型、握把类型、刨口大小等,不同的配置都会带来不同的使用体验。但是,一旦与刨刃相比,这些因素马上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传统木工锛子有什么说法(传统木工里有多大的学问)(1)

元朝画师绘制的《太平风会图》(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有个木匠正在用刨

在刨子的树状知识结构中,刨刃是最大的那颗树叉,细分下去的枝蔓包括了:镶入角、磨口角、探出量、盖铁、刃口平度,以及刨刃的研磨等等内容。

本来想多聊一下相关知识,结果写了两千多字后才发现,光是把刨刃的镶入角说明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里面的学问有多大呢?请大家往下看。

书籍资料中对中式刨刃镶入角的解释

首先解释一下定义——镶入角

刨子中间有一个斗形槽,我们通常称之为刨膛。在刨膛后部有一处用来安装刨刀的斜坡,它的角度被称为镶入角。

传统木工锛子有什么说法(传统木工里有多大的学问)(2)

关于中式刨的镶入角到底为多少?坊间说法不一。

在中国最早的木工教材之一《木工》(李洁冰,商务印书馆,1937年)中说道:“……大概用以刨削硬木的,其角度大;用以刨削普通木料的,角度不妨稍小。普通用于硬木的,其倾斜面在40°左右,用以刨削普通木材的,倾斜面在39°~40°之间”。

木工入门》(刘殿祥,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是这样描述的:“……刨刃斜度是45°角。还可以根据刨硬料的斜度较大,刨软料的斜度较小适当调整,但最大不能超过50°角,最小不能低于42°角。”

《木工基础大全》(李彥海,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8年)中说:粗刨的镶入角为45°,单线刨和槽刨的镶入角为50°~60°。

《实用木工手册》(饶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中说:“镶入角小于45°,推刨省力,但木材的刨面粗糙、戗茬多。镶入角大于45°,推刨费力,但刨面光滑、戗茬少。凡是有盖铁的刨子,镶入角均为40°~46°;凡是没有盖铁的刨子,镶入角通常为50°~60°。”

《图解木工操作技术》(纪恭、万里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中:“一般刨软木时刨刃角度小于45°,刨硬木时角度大于45°比较合适。”

……等等。

传统木工锛子有什么说法(传统木工里有多大的学问)(3)

通过以上表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式刨的镶入角并没有一定之规,但大体上应该以45°为中位数,视工作木料的硬度,而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总体来说,刨硬木的刨子,镶入角应该大于45°;刨软木的刨子,镶入角应该小于45°。

这些都是书中的结论,那么民间是如何解释的呢?

民间对刨刃镶入角的解释

刨刃的斜度,民间流传着这样的口诀:

一寸斜一寸二,断立茬,刨砧板;一寸斜一寸,刨光必先顺;一寸斜九,不推自走;一寸斜八,不出戗茬;一寸斜七,刮掉大漆。

所谓的一寸斜几分,是中式传统木工对倾斜角度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描述方法,它的意思是:假设刨子垂直厚度为一寸,以此边为直边设立一个直角三角形,邻边的长度决定了这个三角形斜边的倾斜角度。

我们用一张图片来演示一下:

传统木工锛子有什么说法(传统木工里有多大的学问)(4)

在制作四腿八岔板凳的时候,凳腿有一寸斜二分的说法,道理与上面相同。

一寸斜一寸二,断立茬,刨砧板。意思是这个斜度的刨刃能起到削的作用, 北方的砧板多用柳木,这种木料是出了名的发艮,普通刨子是推不动的,而这个斜度的刨子却能应付。

一寸斜一寸,刨光必先顺。这个角度的刨子刨软硬木材都可以,但是木材必须是顺纹的才能刨光,所以有网友建议,如果你只有大中小3把平刨,建议二刨用此角度

一寸斜九,不推自走。这个角度的刨子适应性最强,出门作业带上一把这个角度的刨子就能应付常见的材种。网友建议是,如果你只有大中小3把平刨,建议最长的用此角度。也有的资料建议,所有的异形刨,最好都用一寸斜九的角度。

一寸斜八,不出茬。这个角度,刨子已经开始刮了。所以建议在最短的刨上采用这个角度。

一寸斜七,刮掉大漆。这个角度更加垂直,接近于刮刨的效果,可以用来去掉旧家具上的油漆。

传统木工锛子有什么说法(传统木工里有多大的学问)(5)

用来平刨底的刮刨,刨刃角度90°

那么,这些口诀中的斜度具体都是多少呢?

我们用反三角函数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来,我们假设镶入角为α,有公式tanα=对边/邻边:

一寸斜一寸二,tanα=10/12,α≈40°

一寸斜一寸,这个不用算,α=45°

一寸斜九,tanα=10/9,α≈48°

一寸斜八,tanα=10/8,α=51.34°

一寸斜七,tanα=10/7,α≈55°

传统木工大师对刨刃镶入角的解释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民间也有:尽信书不如不读书的说法。所以,为了得到更全面的资料,我专门咨询了@木友之家辛全生老师。

按照辛老的说法,他在制作刨子的时候,基本是以45°为准,而民间的刨子也基本都是按照这个角度为多。很少有木匠在制作刨子的时候会刻意设计不同的角度。

为此,我找了几个老刨子进行了测量,具体结果如下:

传统木工锛子有什么说法(传统木工里有多大的学问)(6)

从图片上可以看出,这些刨子的角度看起来比较随机,但基本都围绕着45°来变化,我相信些许的差异应该属于手工误差的范畴。

所以辛老的说法是可信的。我猜想了一下原因,觉得原因应该是这样的: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作为劳力者的木匠,虽然在民间的手艺人阶层中颇有些地位。但从宏观社会等级划分来看,包括木匠在内的手艺人群体,其实仍然处于中下层。不客气的说,除了极少数的大匠,普通匠人的社会地位可能连高级家奴都不如。

这就造成两个后果:

一是教育程度不高。所谓学业不成就去学个手艺,这个观念直到现在依然很有市场。

二是经济条件一般。旧中国的工业基础极为薄弱,铁器工具之宝贵,以至于工匠能省则省,一刨子能解决的就绝不会多弄一把摆样子。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看法,大家有不同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好了,关于刨刃镶入角的话题就聊到这里。我是喜欢侃木头的老严,关注我,一起享受不一样的业余生活。

谢谢阅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