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坦诚相待的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

成功有方法,失败有原因,成功有时候是说出来的

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同样的话,有人说了让人喜,有人说了让人烦。” 可见语言表达能力,对一个人的一生成败,至关重要。

做人要坦诚相待的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1)

不该说的不要说,必须说的要想好了再说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奖人,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通过研究发现:针对同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描述同样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同的表达方式会给倾听者不一样的感觉,从而使倾听者出现俩种截然相反的决策。

有一个癌症患者去一家医院咨询手术相关事宜,这个医院的大夫告诉他,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是10%。他听到以后悻悻地离开了这家医院。

他又到了另一家医院,这个医院的大夫告诉他,手术后一个月的成活率是90%。他就愉快的在这家医院接受了手术,做了治疗。

出色的口才可以为你的成功打开局面。美国的“超级推销大王”弗兰克•贝特格说:

“交易的成功,往往是口才的产物。有了富足的口才,一个人的能量才可以发挥出双倍、三倍的效力,随之而来的,就是更为巨大的财富。

做人要坦诚相待的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2)

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是战国时期合纵、连横运动的倡导者。二人同时是政敌关系。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合纵之苏秦: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车裂以后,秦国已经成为一个军事实力强大的虎狼之国,而六国则相对弱小,整天担心被秦国攻打,苏秦准确判断了六国联合的重要性和迫切需求,持合纵之策,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六国,晓以利害,终于实现了六国的盟约,这一盟约使的秦国十五年不敢轻举妄动。

苏秦也因此持六国相印,权势滔天,成就辉煌

张仪之连横:

秦国封张仪为秦国丞相,张仪则凭三寸不烂之舌,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这就叫做“连横”。“连横”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击破了合纵,使秦国最终实现了统一的霸业

好的策略要靠好的嘴表达出来,好的口才,好的表达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做人要坦诚相待的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3)

好的口才能助人成功,但不能“妄言”切忌“祸从口出”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术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

老子告诉我们:狂妄的话多说只有弊处,而无益处,不如谨守中庸之道,量力而行。

狂妄得语言能够给人带来杀身之祸,多言,妄言只能让你吃尽苦头,正所谓言多必失。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正在为孟达事泄被杀而懊恼不已,这时有探马来报,司马懿派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

诸葛亮闻报大惊:“今司马懿出关,此人足智多谋,不比曹真,”我料想他一定会攻打街亭,断我咽喉之路,”环视左右问:“谁敢去守街亭?”

参军马谡见诸葛亮吃惊的样子,感觉很是好笑,凉那司马懿有什么可怕的?便说:“末将愿往。”

诸葛亮看着马谡,不放心的说:“街亭把着要冲,地方虽小,干系确很大,如果街亭有失,我大军便完了,你虽深通兵略,无奈此地一无城池,二无险阻,把守极难呀!”

“丞相勿虑,在难也得有人把守,末将自幼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又跟在您身边南征北战,耳濡目染,难道还守不住小小的街亭吗?”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乃有万夫不当之勇,你能对付了他们吗?”

做人要坦诚相待的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4)

马谡听了不高兴了,嘴一撇说到:“哼,休说他司马懿张郃了,便是曹睿亲来又有什么可怕的?所有差错,杀我全家好了。”

这次请命的过程中,马谡有点过于狂妄了,可以说根本没有掂量自己几斤几两,之后的布阵失利,马谡虽然逃得性命,确为军法所不容,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三国演义》里还有一个实例同样是说明狂言妄语自损的,那就是魏延之死。

当时大多数能打过魏延的人都已经死去,他因此过于自负,以至于在被杨仪激怒,问他是否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时,他毫不畏惧地狂笑而发三声,“谁敢杀我?”谁知在喊第三声之时,他就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命丧马岱之手。

做人要坦诚相待的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5)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好的口才,成就人生,狂言妄语、带来祸患。

我们做人,一定要会说话,不同的表达,不一样的人生。

2021.9.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