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时字的来历(说文解字史吏)

讲给孩子的说文解字章(太炎)黄(侃)学派后继学者,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说文解字时字的来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说文解字时字的来历(说文解字史吏)

说文解字时字的来历

讲给孩子的说文解字

章(太炎)黄(侃)学派后继学者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孟琢

权威讲述中国汉字文化

1年200讲

精讲700个常用汉字

带你发现

华夏文化的精魄、基因与密码

原价399元

拼团价99元

每周一三五日更新

扫码立即订阅

音频选自播呀APP专辑《讲给孩子的说文解字》

史、吏、事:忠实记录,秉笔直书

在之前的几讲我们给大家讲了好几个从又的字。我们说过,这个表示再次的“又”实际上是一个假借义,“又”最开始的含义就是右手,是一只手的象形。从又的字往往也就是手里头拿着某种东西,或者你的手在做某些动作。

今天我们再给大家讲三个从又的字,这三个字非常有意思。它有意思在哪儿呢?这三个字在古文字中其实是一个字,慢慢分化成现在不同的三个汉字。

这三个字是什么呢?就是历史的史、小吏的吏,还有事情的事。小朋友们,你们要看到这三个字肯定会觉得很蒙,为什么呢?这三个字看起来很不一样,至少“史”和“事”长得太不像了。老师为什么要说这些字在古文字中是一个字呢?证据在哪儿呢?还是让我们先看它们的古文字字形。

史:记事者

我们先看第一个字,史,历史的史。大家看这个字,这是甲骨文的写法,这是金文的写法,这是小篆的写法。这个字从甲骨文到小篆一脉相承——下面是一个又,是一个手,上面拿着一个中,中是什么东西呢?我们看甲骨文这个字,这个字不是一个标准的正中的中,这个字其实就是笔和笔筒的象形。所以手里头拿的是什么呢?拿的是文具。

我们知道,历史是要把过去的事情书写下来,把口耳相传——还记得“古”吗?十口为古——把口耳相传的历史写在文字上,写在文字上了,它就能够更广泛地传播,也就能够更久远地流传。

所以“史”,手里拿着文具来书写历史,这就是史,这就是最早的史官。所以《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它和事的关系是什么呢?是记录发生过的事件的那些人。“从又持中”,在甲骨文中手里拿的是什么呢?手里拿的是文具。

1.以史为鉴

随着这个字不断地发展到了小篆,这个文具的象形和中央的中非常近似,许慎就把这个字解读为“中”,他如何理解“中”呢?他说“中,正也”。什么意思?就是历史是要记录正道的,历史是要记录真实的,历史是要实事求是的。所以中国古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以史为鉴的传统。

我们知道著名的《资治通鉴》,什么叫“资治通鉴”?鉴就是镜子,《资治通鉴》就是要用历史来给君王提供治理国家的镜子。这个中正不仅要提供历史的教训,更要记录真实。

主持编纂《资治通鉴》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

2.齐太史“秉笔直书”

历史要实录。所以古人认为历史学家最高的品质叫做秉笔直书,拿着笔要写实话,要真实地记录,不能在强权、在威逼利诱的影响下说假话。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历史学家、关于史官秉笔直书的故事。最有名的故事是春秋时期的崔杼弑其君。

崔杼是当时齐国的一个权臣,这个人权力很大,人也很坏,他把当时的国君给杀了,杀了之后就把负责记录历史的太史喊来,说,你来写,你不要写是我杀的,你要替我掩盖,你不要让我在历史上背负骂名。当着崔杼的面让这个太史去写,那太史写什么呢?太史毅然决然地写:“崔杼弑其君”。是你杀的就是,我不会说假话。结果崔杼就非常残忍地把太史杀了。

把太史杀了之后把他的弟弟喊来,你注意——古代的史官往往是家族世袭,所以就把他的弟弟喊来——把弟弟喊来说你来写。他弟弟一看,哥哥已经惨死在当场了,弟弟怕不怕呢?怕,但还是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结果(崔杼)又把弟弟杀了。杀了之后再把小弟喊来,小弟还是“崔杼弑其君”,又被杀。结果这个史官家族杀到最后一个人,但是没有改变历史书写的中正。最后崔杼也没办法,看来这一家真是硬骨头,只能放弃。

而且据说当时齐国另一个史官家族,叫做南史氏,听说崔杼杀人,举家拿着笔墨拿着竹简赶赴现场,就是如果你把太史一家杀光了,我们接着写,接着用我们的头颅、用我们的生命来捍卫历史的真实,捍卫历史的尊严。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让人感动的故事。我们看到,“从又持中”,史官手中拿的不仅是笔,更是这种中正,这种书写真实的宝贵品质。

齐太史“秉笔直书”

吏:治人者

我们看完了“史”这个字,再看下一个字,吏,官吏,小吏的(吏)字。我们看这个字。你看,这是它的甲骨文,这是它的金文,这是《说文》的小篆。这个字和“史”其实在源头上是一样的。

什么是吏呢?吏就是文职的官员。官员他要负责去写公文。写公文也要书写,所以最开始他的职责和史非常类似。因此甲骨文中的“史”和“吏”是一个字。但是到后来,史和吏,官员和史官、和历史学家慢慢地区分了。

1.“吏”头上的小装饰

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在“中”上,有的时候加一个小装饰。这个字一开始是弯的,后来在《说文解字》中变直了。这就是什么呢?“吏”比“史”多一横,但是这一横,最早就是一个装饰。早期的吏作为一种文职的官员,和史是非常近似的。

2.“官”、“吏”之别

“吏”也有一个变化。《说文解字》说,“吏,治人者也”。在先秦时期,吏的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当时说天吏。什么是天吏呢?也就是天使,就是代表上天来管理人的,这就是“治人者也”。所以“吏”在先秦的时候指的是高级的官员。那么到汉代以后慢慢这个吏就和官有所区别了。汉代以后“官”指的是大官,“吏”指的是小官僚,指的是差役。我们学过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个“吏”就是下层的官员。

3.“史”和“吏”的字形演变

我们看史和吏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直到隶书——我们看这是睡虎地秦简中的“史”,我们再看,这是睡虎地秦简中的“吏”,你看到,它(们)的区别:上面没有一横,上面有一横。但是你看下面这一笔,还保存着“又”的形体,还像一只手,但是慢慢和中间那一竖连接起来,慢慢连着连着,就成了今天这一笔的写法。这是史和吏向我们今天隶书、楷书变化的过程。

睡虎地秦简中的“史”、“吏”

事:职务分内之事

和它们来源一样的还有一个字,就是事情的事。我们看这是甲骨文中的事,你看它和甲骨文中的史和吏是不是一个字?为什么是一个字呢?因为吏是一种职业,事情,什么样的事情呢?最早的事情也来源于职业。

1.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事情

所以《说文解字》说,“事,职也”。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事情。你作为老师,你的事情就是要教书;你作为记者,你的事情就是采访、写文章;你作为工人,你的事情就是制造产品。所以你看,事和职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先秦时期,这个职也往往指的是官职、职务。当时一个人被任命当官,要“受事”,接受的事,这个“事”指的就是什么呢?接受职务,接受他的本分,接受他工作的使命,接受这个任务。

2.“事”的演变和泛化

“事”在甲骨文、金文中,其实跟“史”、跟“吏”非常地相似。到小篆中,这个形体就发生了变化。发生变化是什么呢?这两只手,牢牢地抓在这个“中”(上),上面还有一个装饰的饰笔。这个字跟我们今天的形体就非常相近了。我们今天的“事”,从形体上其实更多地保留了史、吏、事这几个字古文字的形体。

“事”,最开始《说文解字》说是“职也”,它是来源于职务所分配的、职务所安排的事情。那也就是和官职、官事密不可分。后来,“事”就泛化,指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说事业、琐事,我今天有事等等。这个“事”就泛化了,不一定和某种职业相关。

总结

我们今天讲了三个字。这三个字是什么呢?历史的史、官吏的吏、事情的事。这三个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字。为什么呢?历史、史官,手里拿着中,拿着文具来记录事情,这跟官吏、最早的那种写公文的官吏、那种文职的官员做的事情非常类似。同时事情也往往来自于官职。所以这三个字的意义古代相通,也用同一个字表示。随着它的意义在后世的不断分化——史特指历史,指史官;吏指官员;事指各种各样的事情——它们的字形也有所分化,不断地发展变化,就变成了今天这三个不同的形体。

点击原文,了解详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