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一路武术(武术再入江湖)

初级一路武术(武术再入江湖)(1)

刀光剑影、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也是非遗保护名录中特别让人感兴趣的门类。上世纪80年代,经国家武术院审核,认定了129个拳种。2006年5月,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有30项传统武术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受武侠小说、功夫电影的影响,武术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同。谁心里没有一个侠客梦呢?然而现实是,中华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并非如想象中那般顺其自然。武林中一片寂静,高手豪客难觅,所谓的武林大会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拉动旅游消费的手段。师门里,徒弟拜别了师父下山另谋生计,独门秘技不要说找个根骨奇佳的后人继承,能传下去都难。

中华武术如何才能不被岁月的轮转所埋没,一切还得仰仗武林人士自己真刀真枪的努力——

回归武学文化最初的模样——

太极拳怎么成了“广场舞”?

武术传承,文武双修,修身养性,不是养生。大部分人的出发点就不对,也学不到太极拳的中正之道,连招式也是错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陈沛菊身材瘦小,花白的头发束成长长的马尾,戴一副金丝边半框眼镜,说话轻言轻语。无论怎么看,她都不像个武林高手。问她战斗力如何,她只是微笑,“练拳不是为了打架”。

从爷爷那一辈开始,陈沛菊家就离开了陈家沟,太极拳的基因却烙在了骨子里。用她自己的话说,她从会走路就会劈叉,话还说不明白,就知道抱着父亲的大腿,让父亲看自己有没有筋骨,能不能像师哥师姐一样练太极。

学太极拳是苦的。郑州冬天最冷时零下10摄氏度,她穿着短袖,汗还一把一把往地上甩。更苦的是,眼看着练了一辈子的拳传不下去了。

这跟一般人的印象不一样。大家都以为太极拳是最不愁徒弟的,哪个小区没几个练太极拳、太极剑的老头老太太?可陈沛菊最忧心的也是这个:“武术传承,文武双修,修身养性,不是养生。大部分人的出发点就不对,根本没学到太极拳的中正之道,连招式也是错的。”

比如说,太极拳起式看起来就是抬手,推出。其实不是。说着,陈沛菊站起身来,竖掌正对鼻尖,直直侧推出去。“鼻子是身体正中的分隔,从身体正中间推出,才符合太极拳立身中正的神韵。”她解释得很简单,可很多人练一辈子也不知道。所以,网上一搜一大把的视频教学她也反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正说着,徒弟们进门了。一个个人高马大,看起来年纪也不小了,见了她恭恭敬敬叫师父。吃饭时,徒弟先给师父卷个烤鸭,自己才开动。

“我的徒弟大都是十几年前收的。”陈沛菊也理解,“他们当时跟着我专心致志学了三年才入门。现在谁能跟我这么学呢?更何况,学出来还没工作,养不活自己”。

陈沛菊现任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用她的话说,是国家养着的,徒弟们也没有靠这个吃饭的。她曾经试图教拳,在郑州办了一个拳馆,一年租金10万元,没几年就撑不下去了。她发现,家长宁可送孩子去学跆拳道也不来学太极拳,在广场上“练拳”的老头老太太更不会花钱来学了。陈沛菊很疑惑,太极拳怎么就变成广场舞了呢?

跟陈沛菊相比,洪卫国是幸运的。他在新西兰有个农场,养牛养成了亿万富翁。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洪氏太极拳传人,在新西兰推广洪氏太极拳,学生里甚至有新西兰现任总理约翰·基。

“我觉得老外是最好的学生。”洪卫国高兴又遗憾地说,“国内许多人为养生学拳,老外学拳完全出于兴趣,是真心想了解太极拳,而且希望通过太极拳了解中国文化”。

在新西兰,徒弟们把太极拳称为“Chinese martial arts”,看做是一门艺术,洪卫国也尽量通过太极拳传递中华文化的内涵。“比如,太极起式是防,一拳打出去,一臂之外就收住,这就代表中国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理念。即便进攻,也是有理有节,不怕事,不惹事。”洪卫国每次讲到这里,徒弟们都连连点头,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

洪卫国承认自己的经历不易复制。他受过高等教育,把只能身教的招式言传出来,而且因为是英语专业,他才能跟老外说清楚。但他建议国家多培养一些这方面的人才,让太极拳跳出养生健身的小圈子,在阴阳平衡、进退之间,向海外传递中华民族和平友善的正能量,用新方式诠释和平崛起中蕴含的哲理。

展现当代武术的行业价值——

武术,以竞技的名义

今天,武术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支,也是一门生意

阳明传媒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但这家公司有个宏大的愿望——把传承千年的武术门派变成搏击争胜的竞技俱乐部。

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原万达集团副总裁李耀汉、自由投资人郭芳等人都毫不犹豫地投钱了。他们看上的是武术产业的大好前景,也看好阳明从俱乐部、互联网切入江湖的整套设计。

“我是2009年,看着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时候,突然觉得盛世之下,文化必定大发展大繁荣。”阳明传媒CEO于洪波在饮食、武术、中医等符号中选择了武术,因为练武可以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也容易被海外接受。

然而调研之后,于洪波的江湖梦差点破碎:“武术的行业价值太低,公司没法赚钱,很多人说得出著名的运动员,可谁知道哪个人拳法厉害呢?学拳的人连挣钱吃饭都困难,只有当保镖,自己提起来都觉得窝囊。”

经过与业内人士和投资人的探讨,于洪波设计了一套相互独立又相互辅助的武术产业体系。

第一步,他准备拍摄拳法纪录片。“中国有131种国家承认的拳法,我们计划给每一种拍一部电影,取名《百家拳》,用当地的演职员班底,当地的影视资源,既是影视资料,也能成为地方文化名片。”这个计划得到了陕西、山东、河南等地政府的支持,目前已经完成了两部。因为质量不错,影片均被电影频道收购,公司不仅没有赔钱赚吆喝,还能小赚一点点。

计划的第二步是武术俱乐部联赛。这是一个仿照CBA、中超联赛建立的俱乐部赛制,找到资金赞助,成立俱乐部,俱乐部培养职业拳手,参加全国武术俱乐部大赛。

只有能赚钱的拳种才有资格建俱乐部。去年底,阳明发起了一场最具影响力拳种评比,最受关注、票数最多的拳种才会被列入考虑对象。第一家成立的俱乐部是陕西红拳黑豹特卫俱乐部,做金融押运的黑豹特卫公司出资200万元拿下了俱乐部冠名。最近正在评选拳种代言人,红拳的“香草美人”大赛也有企业花500万元买下冠名权。

“这些钱都交给阳明,由公司统一运营俱乐部和运作全国联赛,以后成立的俱乐部也一样。”在于洪波的计划里,职业拳手在俱乐部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如果拿到全国联赛冠军,奖金至少100万元。

由于阳明强调一定要在武术的发源地建立俱乐部,这项工作受到地方政府和当地拳种的欢迎。“谁不希望自己家门口的拳拿第一啊?”于洪波希望激发受众“这是我们自己的拳法”那种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是下一步计划的基础。阳明将出资为拳种建立晋级制度、建筑形制、服装、礼仪、标识、教程都统一的传习所,面向社会招徒,也作为俱乐部平时的活动场所之一。

目前,阳明与世界武术研究院合作,打造出专门的赛事体系和选手保险制度,还与北师大等院校合作,编制武术教程。陕西卫视已经找上门来希望跟拍纪录片,几家卫视还在抢全国武术联赛的转播权,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也基本确定将出版教程图书,未来阳明的“功夫天下”也将上线,借力“互联网 ”,除了转播比赛、拳手社交,还有望成为武术爱好者的交流平台。看起来,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对此,于洪波底气十足。外来的跆拳道在中国遍地开花,据说光北京的跆拳道馆就超过2000家。“在我们的传习馆能学到中华传统武术的文武双修,能与电视里看到的全国冠军近距离接触,对学生、对普通人肯定更有吸引力。”今年暑假,阳明将推出世界名校武术对抗赛,先把年轻人对江湖的热情燃起来再说。

改变拜师学艺的传承方式——

且看红拳出拳

放弃传承人,让懂红拳的人管红拳,这才让更多的人知道陕西还有红拳

不入江湖,不知道红拳的名头有多大。“秦代军队练兵用红拳,明代戚继光军队的拳法也主要来自红拳,后来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将军也是红拳好手。”提起这个,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会长邵志勇声音都高了几度。

然而红拳固守陕西很少与外界交流,民国时又因西北战事不断,没有参加南京国术馆提出的国术统一,逐渐被遗忘。改革开放后,红拳在农村传承后继乏人,一些古老传承的器械丢至家中,锈迹斑斑,红拳传承陷入严重危机。

2007年,红拳爱好者成立了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在央视的武林大会上被授予“最佳拳种、最佳技法奖”。这也为2008年红拳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跟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红拳放弃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头衔,将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列为红拳项目管理单位。

怎么用这个资源?2009年,邵志勇和同事走访了161名传承人后,决定建立以传承人命名的传习所,以个人申请,研究会考核的方式进行严格筛选,考核通过者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xxx传习所”牌匾。目前已成立近百所,遍布陕西省各处。“拳师们拿着金字招牌不光脸上有光,找徒弟时也有底气了。”邵志勇说。

传习所有效改善了红拳传承问题。首届红拳比赛参赛人员200人,一半在55岁以上,16岁到25岁的选手只占18%;2011年传习所设立后,2012年第十届红拳交流大会参赛人数达到1023人,25岁以下队员约占60%。红拳传习所的建立和传播使红拳向年轻化发展,也促进了红拳传承人传承的信心。

为了保证红拳传承的规范化与科学性,红拳研究会以红拳典型的十三势动作编纂简单套路,作为青少年初学入门的基础套路在各传习所推广。同时,还在武术之乡西安市莲湖区的中小学推广红拳,并连续两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万人红拳比赛,大力推动红拳在青少年中的传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也将红拳列入体育课选修项目,为红拳在高校推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3年,《中华武术》三十年颁奖盛典授予红拳“最具传承力拳种”,今年红拳研究会又推动建立了红拳自己的段位体系,“就像跆拳道的段位一样”。前几天,他们热热闹闹地办了一场“红拳大师”和“红拳名家”授牌仪式。透过邵志勇手机里的照片,仍然能感受到那些老拳师的激动之情。

能为红拳找到一条发展之路,邵志勇既欣慰又自豪。他总结红拳传承的经验,就是“放弃传承人,让懂红拳的人管红拳”,这才让更多的人知道陕西除了兵马俑、羊肉泡馍,还有红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