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生活在什么时代(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经典作品之一,因为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被我们熟知。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回忆了“我们”一家与于勒叔叔之间的故事。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课文经过了掐头去尾,省去了“我”讲述这个故事的缘由。在原著的开头,约瑟夫施舍给一个流浪汉五法郎,引起了同行之人的诧异,于是约瑟夫讲述了这个让他难忘的故事。在结尾,“我”说以后还会这样做,原因就在这个故事中。

莫泊桑生活在什么时代(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1)

由此来看,莫泊桑的创作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在约瑟夫的讲述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出他的情感倾向。小约瑟夫目睹了父母对叔叔的冷漠,而他却对叔叔怀以同情,并且觉得父母不该不认于勒。

他认为亲情应该大于金钱:“这是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因此,约瑟夫长大后对流浪汉的施舍,在他自己看来,是对叔叔的怀念,更是在为父母忏悔和赎罪。

在这篇小说中,莫泊桑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菲利普夫妇的讥讽,刻画着他们的自私和虚伪、贪婪和冷酷。学这篇课文时的我们少不更事,在老师的引领下,认识了资本主义金钱关系下亲情的淡漠。

莫泊桑生活在什么时代(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2)

这一“经典而正确”的解读很接近作者的意图,但又将其限制得太小。莫泊桑想说的是人性的自私,但这并非只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作者尽可以在作品中透露出其创作意图,但读者也可以有自己的感受,甚至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截然相反。我相信很多人长大后,都不会再一味地被莫泊桑牵着鼻子走,去嘲讽菲利普夫妇自私贪婪、冷酷无情。相反,我们会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莫泊桑生活在什么时代(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3)

如果不是于勒挥霍了本属于哥哥的遗产,菲利普夫妇的生活或许也不至于如此困顿。如果不是于勒欺骗了他们,让他们有了本不该有的希望,他们对他的情感也不会有那么大的落差。

当然,于勒也不是万恶不赦的混账。年轻时,他是一个浪荡子。后来,他被送到美洲,不久就写信回来,说自己发了点财,会还哥哥的钱。他可能的确发过财,但不知什么原因又败光了。于是,他又写信欺骗哥哥,说自己要去旅行,可能十年内无法通信,如果自己发了财,就会回去。这封信疑点重重:为什么旅行就无法写信?之前不是说过发财了吗?但沉浸在美梦中的菲利普夫妇丝毫没有察觉。

于勒多像一个在外落魄的打工人,没有颜面再回家乡。我甚至觉得,他在船上其实也看到了哥哥一家,但没脸相认,只是在心中祈祷他们千万别认出自己来。

莫泊桑生活在什么时代(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4)

如此看来,莫泊桑这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有了合理性。他们的特点和表现都显得那么情有可原。每一个人物都值得我们去理解和同情,而不是一味地去批判。

限于“我”的视角,这篇小说主要着墨于“我”家的生活和父母对于勒的情感变化。由于作者的情感倾向,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难免会受到影响,对他们感到一点厌恶和鄙夷。

但他们的表现,其实是大多数生活困顿的家庭都会有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庭有以下三个特点。

莫泊桑生活在什么时代(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5)

总是抱怨:

“我”的父亲虽然有一份工作,但活多钱少,要养活一家五口人,生活十分拮据。“我”的母亲对这种生活非常不满,就总是用尖酸刻薄的话阴阳怪气地责难丈夫。在知道卖牡蛎的就是于勒后,她又说:“谁能指望达弗朗什家的人会有点出息。”

精打细算:

因为生活拮据,处处都要精打细算。家里的物品都是便宜货;为了省一点钱,可以纠结半天;别人请客也不敢答应,因为去了就得回请;哪怕是弄掉了一粒纽扣,也会被痛骂。买牡蛎只给两个女儿买,却借口说不要惯坏男孩子。

维持体面:

虽然这一家人生活困顿,但他们却有很强烈的自尊心,总是尽力在人前维持着最基本的体面。尽管莫泊桑把他们写得很滑稽很虚荣,但我们也会为他们感到辛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