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顶尖人才(发现1的天才)

钱学森顶尖人才(发现1的天才)(1)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作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实验特区”,首届毕业生29人中有26人已取得博士学位,目前90%继续从事学术或应用研究。学院成立十多年来,如今已培养1638名毕业生,整体深造率达92.5%,理科方向直博率约70%,已有34位校友在世界一流大学担任教职,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

发现1%的“天才”,目前拔尖人才培养面临哪些新命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香港大学校长张翔,斯坦福大学教授骆利群,密西根大学教授James Penner-Hahn,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图灵奖得主、交大访问讲席教授John Hopcroft等海内外高等教育专家,在线上“炉边对话”共同思考新时代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命题。

十年“致远梦”,探索中国未来领袖人才培养新路

12月13日举办的上海交通大学“致远一期”毕业十周年系列活动上,致远学院创院院长,现任上海交大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杰院士回顾了创院历史。2007年,张杰与王维克教授等同事们一起遍访国内外高校,寻觅志同道合的同行,畅谈人才培养愿景,他们达成了一个美好而远大的“致远梦”——聚世界名师、育天下英才、成就中国未来领袖人才。

致远学院创院院长,现任上海交大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杰非常欣慰地看到,“致远一期”的毕业生们不仅仅活跃在学术界,而且已经走到了科学的最前沿,当年的“致远梦”正在实现。

2010年,“致远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取自江泽民学长为母校的题词——“思源致远”,既包含交大校训“饮水思源”的精神内核,又怀揣“宁静致远”的学术志向。从此,“致远”从几个人的梦想,变成了全体致远人共同追逐的“致远梦”,在代代致远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梦想正逐渐成为现实。

致远学院和自然科学研究院创院“元老”鄂维南教授,致远物理学方向项目主任、原致远学院副院长叶曦教授,带领同学们召开了一场特殊的“班会”,师生共同回顾了“致远一期”的历史,班长谈安迪、团支书许志钦主持班会。

鄂维南回顾了设立理科班的初衷,是为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并指出要遴选学术志向坚定的学生,要注重交叉学科的培养,他表示自己始终在思考这些问题,未来也乐于进行更多的实践探索。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命题

围绕拔尖创新人才最需要的能力、未来大学的教育模式、拔尖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环节、教育教学改革等问题,多位专家展开交流。

林忠钦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命题,需要教育领导者、教育实践者不断总结反思、持续探索。希望与会专家通过会谈交流促进思考、凝聚智慧,共同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纵深发展,在新的时代坐标中肩负起培养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的历史使命。

林忠钦介绍了上海交大人才培养“四大计划”:以致远学院为标杆的,面向前10%拔尖、强基学生,致力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荣誉计划”;面向全校学生,提升交大整体办学质量的“攀登计划”;面向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助飞计划”;以发现交大1%的“天才”、培养“未来的钱学森”为目标的“伯乐计划”。上海交大将持续贯彻“学在交大”理念,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实现教育的增值,不出国门就能享受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

骆利群从导师的视角分享了学生培养的切身体会,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将对科学研究的热情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室日常交流等传递给学生。

他指导的“致远三期”毕业生李介夫已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并入职世界顶尖科研机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担任研究组长,两人共同在Cell杂志发表人才培养研究文章。

John Hopcroft表示,教师对学生个性化的关爱与互动,比学识的传授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真正找到自己的热爱。在建筑布局上,将学生学习空间与教师工作空间相融合,为促进师生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

张翔表示,技术对教育的内容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教育的真实体验、校园生活、情感交流等都是线上教育所无法取代的。未来教育要给学生更广阔的自由探索空间,给“后浪”们更多挑战极限的机会。

James Penner-Hahn指出,大学教育的模式势必将变化,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同时,如何评价学习的成效,也将会成为巨大的挑战。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图片来源:受访方供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