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中的情与恨(红楼中的情与恨)
北京香山北面一个山村中,有一所小小的古老院落,几间简陋的北房,儿株古老的槐树,门前一条弯弯的小溪,静静地流淌着。据说这就是清代伟大小说家曹雪芹的故居,今天建成曹雪芹纪念馆。曹雪芹就是在这陋室中完成他的旷世奇作--《红楼梦》的。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河北省丰润县。他祖上是汉族,但很早就搬到山海关外辽东一带过活“归旗”,他家是“正白旗包衣”,清室所谓八旗是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包衣是满语,意思是被分赐给功臣为奴的战俘,并编人旗籍。曹雪芹的祖先曾是奴隶,到他的高祖曹振彦时,成为多尔衮属下,作“旗鼓牛录章京”,相当于300人队伍的小头目,后官至浙江盐法道。他的曾祖曹玺,在康熙年间出任江宁织造。曹玺的妻子孙氏是康熙幼年的奶妈,曹氏家族与皇室有了一层极特殊的关系,曹家也就日益兴旺起来。到曹雪芹祖父曹寅时,曹家达到鼎盛时期。曹寅继续为江宁织造,而且兼巡视两淮盐政,他还是当时的名士,善诗文,奉命纂辑《全唐诗》、《佩文韵府》,并著有《楝亭诗文集》。在他任江宁织造期间,康熙五次南巡,有四次都以曹家的江宁织造署为行宫,曹寅有两个女儿被选为王妃,可见曹氏家族的煊赫。曹寅死后,他的儿子曹颙、曹頫都任过江南织造。雍正五年,曹雪芹的父亲曹頫因事被株连,获罪落职,家产被抄。第二年举家回到北京,家道衰落。
曹家败落时期正值曹雪芹童年,由于他的生卒年无准确记载,估计这时他在四五岁到十二三岁之间,家道的变故已深深地铭刻在脑海之中,这是后来写《红楼梦》的肥沃土壤。关于曹雪芹个人的文献记载很少,只知道他成年后,在当时北京西单牌楼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当过“舍夫”,做一些抄写工作。他结识敦敏、敦诚兄弟,成为莫逆,也正是通过敦敏、敦诚兄弟才了解一些曹雪芹个人情况。他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喜欢喝酒。后来,曹雪芹住在西郊西郊西山下,生活更加困顿,正如敦敏的诗道: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何人肯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就是在这种贫穷困苦条件下,曹雪芹开始了他的创作。在小说第一回中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10载,增删5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后因爱子早天,感伤成疾,还不到50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度凉地留下了他未完成的杰作--《红楼梦》,造成千古遗憾。
曹雪芹的一生几经坎坷,大起大落,从童年江宁织造的公子哥,到“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穷书生,饱尝了人生的酸辛,使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更深,对社会各阶层的了解更透彻。这是《红楼梦》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源泉。一个经历平淡的人,绝不会写出这部旷世悲剧之作。
现今流行的《红楼梦》共120回,其中前80回是曹雪芹所写,原名为《石头记》,又叫《金玉缘》、《情僧录》。后40回是清人高鹗所续。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乾隆时进士,做过内阁侍读,刑科给事中等官。他酷爱《红楼梦》,可惜《红楼梦》书稿未完,他经过潜心研究和探索,根据原书的伏笔线索,完成这部文学巨著。程伟元在刻印这部书时,名之曰《红楼梦》,这个脍炙人口的书名被延称下来。
自从曹雪芹写《红楼梦》开始,他的书稿就在他的朋友间传阅、抄录和品评,甚至有人抄好后拿到集市上去卖,一部手抄本《石头记》值白银10 两到20两。所以,《红楼梦》的手抄本很多,今天保留下来的有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脂砚斋抄阅再评本,称甲戌本,残存16回;乾隆二十四年已卯(1759年)冬月脂砚斋四阅评本,称己卯本,残存38回;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秋脂砚斋四阅评本,称庚辰本,存78回,缺64、67回,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这些抄本离曹雪芹写书的年代较近,甚至是同时,还有他的好友的评语,所以比较接近原著。除传抄本外,最早的印本是正德书局戚蓼生的石印本,称戚本,全书80回。上述这些版本都属于抄本系统。高鹗续完《红楼梦》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程伟元第一次活字印本,称“程甲本”,120回。第二年又重新排印,称“程乙本”。此后《红楼梦》又出现许许多多版本,不胜枚举,大都是以上述两个系统为蓝本的。现在我们常见的两种本子,一种是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所影印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它以“脂砚斋庚辰本”为蓝本。另一种是1959 年人民文学社出版的《红楼梦》,它以“程乙本”为根据。
《红楼梦》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屹立于世界小说之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博大而精深。全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爱情悲剧和贾府的兴衰为主线,勾绘出那个时代社会各方各面的矛盾,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间的,有统治阶级内部的,还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与传统的封建伦理间的等等矛盾,再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各种矛盾的尖锐性和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历史。书中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他们与封建制度荣辱与共,兴衰相随。书中第4回的一首谣诊道: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多么强大的政治势力,多么繁胜的四大家族啊!然而在这虚伪的表面繁荣内部,各种矛盾正在酝酿,它犹如一座活火山,随时都可能爆发,将这虚伪的繁华化为灰烬。这四大家族之间关系盘根错节,亦进亦退,相濡以沫。贾家是他们的代表,贾府作为小说的中心家庭,它的后继人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问题就集中在他的身上。贾宝玉不是按照他的封建家长所要求的那样,成为这个家族乃至这个社会的接班人,而是以一个叛逆者的形象出现在这个家庭里,成为那个时代的逆子。他生活在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他从骨子里厌弃这种生活,他追求和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追求人性和真正的自我。他是一个强烈的反功利主义者,他反对封建科举制度,不愿意走仕途之路。他认为科举仕宦只是“须眉浊物”、“国贼禄蠢”之流用以沽名钓誉的手段;他把劝他“立身扬名”、“仕途经济”的话都斥为“混帐话”;他懒于和那些封建士大夫交往,甚至鄙弃那些“文死谏,武死战”的人物。他拒绝读那些《四书》、《五经》,反对封建的教育内容和模式。他喜欢与那些出身卑微却有人情冷暖的女孩子们交往,他认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物而已”。所以他“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这与封建的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大相径庭。他时时感到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压制,空气的污浊与沉闷,令他喘不过气来。荣国府那一道道高墙,如同监狱似的,将他牢牢地监禁起来,没有半点行动自由。他曾愤愤地说:“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着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尤其是他的父亲,作为封建制度的代表,视贾宝玉为“混帐东西”,二人几乎是水火不容,充分显示了贾宝玉追求自由、民主与封建卫道士之间的矛盾。
贾宝玉的这种叛逆性格为家庭不容,为时代不容,他以这种鲜明个性去追求真正的爱情,就注定了他的爱情是一场悲剧。
贾宝玉整日生活在姹紫嫣红的万花丛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的萌动,他开始在姑娘中寻求情感的伴侣,追逐那迷人的恋情。他选定了与他有相同志趣的林黛玉。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是父母钟爱的独生女,比较任性。她自幼便像男孩子一样,学习诗书文章,受到的传统闺阁典范教育少。后因父母早亡,不得不只身寄居贾府,过着寄人篱下、孤苦伶仃的生活。贾府龌龊的环境,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养成了“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性格。自幼所受的教育,使她成为一个才女,超凡脱俗。她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厌烦,经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加以揭露,她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文
的虚伪,这就与有叛逆思想的贾宝玉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林黛玉作为封建传统的叛逆者,整日超然物外,专心致志于她的感情生活,贾宝玉也因为“林姑娘却从不说那些混帐话”,把感情的天平倾到了林妹妹一边。这两颗挚热的心结合在一起,共同追求着纯真的爱情。然而,在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在以贾母为代表的强大封建势力面前,这颗颗爱情的幼苗是那样的稚嫩,这对逆时代而动的青年男女是那么的柔弱,他们就像一支蜡烛,烧毁了自己,却没有照亮整个时代。贾宝玉作为林黛玉的知己、寄托和生活下去的支柱,也无力与那个时代抗衡,虽然他盼望与他的林妹妹终身相守,却没有勇气向周围的人们宣布他们的爱情,也没有勇气向溺爱他的祖母去表白,去争取,这是贾宝玉性格中懦弱的一面。至于那个一心追求真爱的林妹妹,她经常用她那伶牙俐齿维护自己的自尊,却放不下闺阁千金之尊,大胆地去追求爱情,去与周围世俗势力抗争在传统意识束缚下,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她要求贾宝玉向她吐露爱情,但当真的向她倾诉衷情时,她又“气得说不出话来”,说这是“胡说”,是“欺负”了她等等。在这种种矛盾和压力交织侵袭下,这个孤立无援的弱女子只好对着秋风夜雨写诗,飞絮落花填词,蘸着血和泪,埋香家,泣残红,唱着哀怨的《葬花词》。她用她的生命呼唤着爱情,当她所爱的人离她而去时,她只好一面吐血,一面焚稿,用死亡向那个黑暗时代做最后的抗争。
这场爱情悲剧的另一个牺性品是薛宝钗。薛宝钗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家庭,自幼受着严格的正统教育,使她成为一个完全符合封建传统道德要求的淑女。这位商人家庭出身的淑女,在性格上与那热情奔放、敢爱敢恨的林姑娘极不相同,她是个极现实的功利主义者,身上充满了商人气。她为待选入宫而入京,住进了贾府。在贾府这个矛盾重重、到处充满勾心斗角的地方,薛宝钗冷静地观察,精细地打着自己的人生算盘。她选定贾宝玉作为自己终身目标,倒不是因为两人感情相投,心灵相通,是贾宝玉在贾家的地位吸引着她,她的目的是成为贾府的“宝二奶奶”,将来执掌贾府。她很会做人,表面上是“罕言寡语,安分随时”,老实随和,常常是“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从不肯得罪任何一个人,这与林黛玉的性格截然相反,所以她在贾府为自己造成最好的口碑,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奠定好基础。薛宝钗熟谙世故,城府极深,她几乎不受任何事情的感动,她的一切都是“做”出来的。如金钏被王夫人逼死,事后连王夫人都有点“心里不安”,但她却说金钏“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旁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为了讨得王夫人的欢心,还把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送出来做装裹。她甚至为了自己,不惜牺性别人。她在滴翠亭旁偷听了两个丫头谈私心话,为了怕她们发现自己而怀恨,便使用金蝉脱壳之计,轻轻地就把这个后果让林黛玉来承担。她经常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使她在贾府的人缘极好,甚至连妒忌成性的赵姨娘都夸她“真是大户的姑娘,又展样,又大方,怎么叫人不敬重”。在她对贾宝玉的感情中,也掺杂着严重的现实的功利目的,她是一个注意“立身扬名”,讲究“仕途经济”的人,
在思想上与贾宝玉有很大分歧。她时常劝贾宝玉学些应酬世务、讲些仕途经济,以便日后博取功名富贵,飞黄腾达,这使贾宝玉对她很反感,说她“好好一个洁白的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人了国贼禄蠹之流”。无论她对贾宝玉的感情如何,她想要得到的是贾府少奶奶的名份,而不是贾宝玉这个人,贾宝玉在她心目中只是一件“华衰”,谁穿上都一样!这与林黛玉不同,林黛玉要的是贾宝玉的感情,要贾宝玉的人,贾宝玉是她生命的惟一支柱,谁要是夺走他,她便以死相待,她是用生命来写她的恋歌。林黛玉和薛宝钗在感情上的差异,贾宝玉内心非常清楚,他一心想娶林黛玉作为终生伴侣。然而,薛宝钗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她在贾母和王夫人身上大下功夫,终于在王熙凤的精心安排策划下,达到了做贾府“宝二奶奶”的目的。但她得到的是一枚苦涩的果子,当贾宝玉知道自己所娶的是薛宝钗,而不是他深爱的林黛玉,他的林妹妹已永远离他而去时,便“心如死灰,形如槁木”了。薛宝钗只得到了他的躯壳,最后,连躯壳也不给她--他跑掉了,薛宝钗最终成了这桩封建婚姻的牺性品,又奏出一曲哀怨的悲歌。
《红楼梦)在低低地细诉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悲歌的同时。对其更广阔的社会背景进行层层展剥。通过对贾府内部各种腐朽和罪恶现象的描写,勾绘出一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晚秋图。贾府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表面上是“昌明隆盛之邦,诗书簪缨之族”实际上已从骨子里腐烂,时时散发出熏人的臭气到处充满了荒淫和罪恶。在贾府,只有门口的那两个石头狮子是干净的。那些封建主子靠榨取农民的血汗,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们平日吃一种茄子,也要配上几十种佐料,一顿小小的“螃蟹宴”就够“庄稼人过一年了”。尤其是遇到大事,如贵妃省亲,贾母做生日,花起银子来,更像流水似的。这样的择霍无度、坐吃山空,终于使这个贵族大家庭的经济人不敷出,家境日益衰败凋零。贾府的主人们各个荒淫无度,贪婪成性。如贾救。年过半百,儿孙成群,却硬要讨贾母身边的丫环鸳鸯做妾:贾珍、贾琏、贾蓉等,更是“狂嫖滥赌”。在《红楼梦》一书的人物刻面上,除主角宝玉、黛玉、宝钗之外,王熙凤作为对建主子的代表,描写的最成功。王熙凤出身于“金陵一霸”的王家,与贾家世代姻亲。她的叔父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升任九省都检点,统领军权,权势煊赫。王熙凤在贾府,凭着娘家的势力和自己的才智、权术,成为贾母最宠爱的孙媳妇,掌握着贾府的经济大权,支撑着贾府这座将倾的大厦。王熙风有着伶俐的谈吐,察颜观色的机智,大胆放纵的性格,狠辣又会讨人喜欢的手腕,使她横行贾府,玩众人于股掌之上。她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地干各种坏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陷害尤二姐以及帮助王夫人设奇谋以李代桃,让宝玉娶宝钗,害死黛玉等,将一个外表光芒四射,而内心充满贪婪、狡诈、阴险、恶毒的王熙凤雕刻得淋漓尽至,跃然纸上。
在贾府这座人间地狱里,那些生活在最低层的丫环、奴仆们,饱尝着人世间的折磨和痛苦。这些出身低微的丫环们在贾府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供那些封建主子们役使、玩耍。一些丫环为保护自己,奋起反抗,如鸳鸯反对贾赦纳她为妾;性格倔强、敢怒敢骂,反抄园、反迫害的晴雯;勇于追求爱情,不惜牺牲生命的司棋等等,充分揭示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激烈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红楼梦)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获得高度成功,成为自有小说以来,无人能望其项背的伟作。它在各方面的成就是无法用短短篇幅所能涵盖的。它的影响也是古今所未有的《红楼梦)自成书以来,就广泛地流行于社会,出现了“开淡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社会现象。那些为书中人物所迷的人分成“拥林派”和“拥薛派”,双方经常因为对书中人物的争论而“几挥老拳”。从古至今,如此的“红迷”真不知有多少!对于《红楼梦》的研究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称“红学”,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亘古未有的事。“红学”又分“旧红学”、“新红学”和“当代红学”。“旧红学”的代表是“索隐派”,认为小说写的是康熙朝宰相明珠的家事,贾宝玉就是明珠之子纳兰容若;或认为小说写的是清世祖与董鄂妃的恋爱故事;或认为是描写康熙朝的政治等。“五四”时期出现“新红学”,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小说,贾政就是曹频,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解放后,大陆上的红学家用科学的、客观的、辩证的态度来研究《红楼梦》,被称为“当代红学”。
《红楼梦》不仅在中华国土上有着深刻广泛的影响,它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它被译成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西班牙文,流行世界各地,在日本、美国、俄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都有“红学”专家,可见《红楼梦》影响之巨大。
悠悠红楼情与恨,牵动着多少“红迷”们的心,他们为之悲哀,为之欢乐,捕捉着人世间的美善与丑恶,追逐着人类真正的情感和人性的复苏,它为几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成为“红迷”心中的偶像,它如陈年老酒,绵香悠长。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