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代人眼中的豪华车(北京这位汉子座驾稀罕家伙式儿更稀罕)

老一代人眼中的豪华车(北京这位汉子座驾稀罕家伙式儿更稀罕)(1)

“咻”“咻”“咻”……

11秒,7箭。信马由缰,风驰电掣。

这不是电影里的镜头,也不是传说中古战场上的画面。仿佛穿越时空而来,这是一名骑射手在21世纪的一场“实战”,也是中国骑射选手在世界大赛中最好的成绩。

礼、乐、射、御、书、数,2000多年前,古人提出“君子六艺”。

马背上的李刚,颇有古风气质。他的微信名是“马羽者”,一匹马、几羽箭翎,正是他30年来的最爱。

“DIY”的骑射手

老一代人眼中的豪华车(北京这位汉子座驾稀罕家伙式儿更稀罕)(2)

“西北望、射天狼”“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边头射雕将,走马出中军”“读书复骑射,带剑游淮阴”“少年学骑射,勇冠并州儿”……骑射,曾经让无数男儿热血慷慨、建功立业。

在今天,冷兵器大多数已经是博物馆里的展品,骑马慢慢变成了一项贵族运动,射箭则似乎仅仅是历史的记忆。事实上,国内真正的骑射选手,这些年来始终不超过100人,全世界玩骑射的人,也只有不足千人。

“最初的爱好是骑马,骑马的爱好,又来自小孩时候的骑驴经历。”说起自己结缘骑射,李刚挺认真地回忆起小时候随父亲回河北老家时候的玩耍游戏。他并不愿意把这项看起来很贵族的运动,描述得阳春白雪。

很难想象,这位在世界骑射联盟大赛上,代表中国人取得迄今最好成绩的射手,是一位理工科“直男”。他的骑射技术,完全通过自己30年的不间断自学而成。

高中时候,李刚在北京北部的康西草原,体验过策马扬鞭、风吹耳边的快意,就希望有自己的骏马。1991年大学毕业后,他一有时间就会去郊区骑马。十来年后,他自己在天通苑北边的温榆河边,养了八九匹马。

“下班就开车去骑马,温榆河的河滩上就是我的训练场,天黑了再回城里。”虽然马是普通的马,但时隔十几年后说起那段经历,李刚眼里依然闪烁着少年痴迷于心爱之物的兴奋。

2005年,因为建设开发,温榆河边租的农家院不再便于养马,李刚一下没了心爱的去处,心里没着没落的。一次偶然和朋友体验了射箭,李刚一下就迷上了这项运动,“一下让心静下来了。”

理工男爱琢磨、热衷寻找规律和原理的秉性,在李刚接触弓箭后,又一次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师父,没有人教,也没有地方专门学,没有成体系的教材可以查。”李刚说,“开始就是在树林里自己练,传统弓不像竞技反曲弓,需要自己去感悟的东西特别多。”

为了对照史书上记载、网络上讲述的“直线对称用力”“背肌用力”“骨骼支撑”等技术要领,李刚每天都要用录像机记录自己的射箭训练,然后回家看自己慢动作姿势是否标准。第二天,再根据前一天的观察和体会,一点一点纠正。爱琢磨的性格,长期的“DIY”(自助)式训练,让李刚对自己身体的肌肉、发力都越来越熟悉。

“纠正的过程特别痛苦,特别是自以为一个动作是对的,练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遇到瓶颈,才发现原先都练错了,需要重新建立肌肉记忆。”好在李刚是一个特别善于和自己相处的人,这种漫长而充满风险的探索,始终没有消耗他对自己爱好的热情。

除了技术上的“DIY”,李刚在装备上也喜欢“DIY”。养马的时候,买牧草、配营养餐、驯马、配种、接生等,都是李刚自己完成。特别是驯马,在他看来更是“亲和、沟通、信任”的过程,是一个骑射选手必不可少的修炼环节。

射箭入门不久,他花一千元买了一张小弓,即使在国际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后,依然使用至今。去国外打比赛,背的弓囊、箭壶也是他买来皮子一点点缝制、打磨出来的。一张明式弓的弓把上,珍珠鱼皮也是自己亲手蒙上去的,即使经过成千上万次射箭,鱼皮已经磨破一大片,但他还舍不得换新的。

前两年,李刚将自己新买的马寄养在了京南的一家马术俱乐部。俱乐部里不能射箭,他自己在一人迹罕至处修了一条赛道。“其实就是河滩上越野车的车辙,我稍微平整一下,然后在十米开外的沿线,每隔25米用土垒一个一米宽的靶子。”他说,“标准的靶子是间隔30米,自建的只能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了,不过对训练要求更高了。”

在朋友眼里,李刚一直是爱玩、会玩的人。但这种会玩,更多的是全心全意地投入精力,对于装备,李刚一直并不刻意追求。用他的话说,就是“能用就好,投入降到最低,体验升到最高”。

“千万不要成为装备控,够用就好,初练者应该选择自己能驾驭的装备。”李刚常劝诫一些入门的学习者,“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的箭射偏了,是因为弓、箭,还是因为人、动作。”

喜欢慢的快箭手

老一代人眼中的豪华车(北京这位汉子座驾稀罕家伙式儿更稀罕)(3)

李刚在进行骑射表演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武侠小说中的“秘笈”,也正是骑射的一个特点。

骑射最大的难度,是在颠簸的马背上,双手脱缰,还要迅速弯弓搭箭射出,并保证精准度。因为马匹奔跑速度很快,射箭的“窗口时间”稍纵即逝,要求射手必须几乎出于本能地完成一整套射箭动作。

国际骑射联盟比赛中,赛道长度是180米,中间每隔30米有一个箭靶。马匹奔跑速度大约在每秒十多米,跑完全程只要不到20秒,除去头尾时间,真正射靶时间只有十秒多一点。从一个靶奔向下一个靶,射手最多只有不到3秒时间,需要完成取箭、搭箭、瞄准、撒放等一系列动作。有时候因为一个靶子没有瞄好,打乱了节奏,直接导致后面几箭都很难射出去。在一次世界骑射联赛中,一位选手连一箭都没有放,马就已经跑完180米赛道了。

李刚在比赛中的最快速度,可以不到18秒就跑完全程,连续射出5箭,并全部上靶。这已经是国际顶尖高手的成绩。2013年、2014年,李刚连续两年参加在韩国举办的第9、第10届世界骑射联赛,取得了接近前十的名次。这也是中国骑射选手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老一代人眼中的豪华车(北京这位汉子座驾稀罕家伙式儿更稀罕)(4)

韩国骑射比赛

为了练快,李刚没少下功夫。“最难的是摸箭、上弦,整个过程都是‘盲’的状态,因为眼睛始终要盯着靶子,锁定目标。”李刚说,当时既找不到人教,也很少能看到视频教材,更多的是靠自己一点点摸索。这个过程中,李刚最喜欢用高速摄像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动作,然后一遍遍看慢动作,寻找自己的破绽。“慢慢看,才能找到最快的路径。”

左手推弓,箭囊在左侧,取箭上弦距离最近,但一定是射箭最快的吗?

李刚一遍遍练习,发现取箭过程中,右手经常需要“折返”。学工程机械专业出身的他就琢磨,手臂在硬转折中,需要突然变向、变速,肌肉会做功更多,速度也受到影响。

“如果箭袋放在身体右边,有可能更快吗?”这个大胆的想法,跳入李刚脑海。

虽然只是箭袋的位置简单变化,但全部动作都要从头开始练起。一开始,取箭不能顺利摸到箭尾,取完箭后上弦手忙脚乱,放完箭后右手寻找箭袋找不到位……原先已经练过数以万遍计的动作,形成了下意识快速反应、稳定的肌肉记忆,此刻反而成了最大的阻碍。

为了更加传统,李刚索性抛弃了原先的地中海式勾弦,改用拇指式(蒙古式)。这是一项根本性的技术改进,在取箭的时候直接完成箭尾的调整、认弦、开弓、撒放一系列动作。“改变勾弦方式,是一项巨大挑战。有一次一位专业反曲射箭运动员来交流,让他换成拇指勾弦,结果怎么都放不出去那支箭。”

设计总体线路、设计手的动作估计、改变箭的长度……经历数月时间调整,一点一点慢慢磨合自己的新动作,李刚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右手从取箭到放箭,再到取下一支箭,整个过程的运行轨迹全部都是圆弧状态,“没有一个转折的地方,没有了变向的力量冲击,一下子有了行云流水的感觉,特别顺畅。”

正是这次漫长的“舍”,让李刚“得”到了一次突飞猛进的技术转变。“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李刚的射速,自此有了飞跃性的突破。

在自己琢磨的同时,李刚也利用同行交流、互联网寻找各种机会学习“快”的秘笈。有一次听说俄罗斯一个20岁的姑娘,步射时是背后取箭,射速能达到一秒一箭。40多岁的李刚立刻上网找来这个视频,一连看了二三十遍,甚至一帧一帧放慢动作进行学习。在比赛中,遇到排名高的卢卡斯、米哈伊等国外选手,李刚也见缝插针跟他们切磋交流速射的各种手法。为了观察米哈伊特殊的上弦动作,征得对方同意后,李刚特意拍摄了录像,回国后一遍遍观摩学习。

最近一次慢下来,李刚有两年多没有练习速射。“今年6月开始恢复训练,自己感觉射速慢了,但最后一看计时器,还是在两秒以内。”李刚对这个结果很满意,“肌肉的正确记忆还在,而一些毛病却没有了。我希望最后的快速射箭,是长期慢慢练习积累下来的快,是一种由慢而快,最后不用大脑去指挥,由肌肉就能自然而然完成的快速动作。”

这种自然而然的快,也让李刚的性子慢慢发生了一些变化。“刻意追求快,就容易忙乱、浮躁。”他说,“不急躁,反而效率更高。”

十年练一箭从不枯燥

老一代人眼中的豪华车(北京这位汉子座驾稀罕家伙式儿更稀罕)(5)

18米外站定,靶心8厘米。一天射箭1000支。

这是李刚赛前练习射箭准度的训练量。“每天这样‘嘣’‘嘣’‘嘣’射箭,不是很枯燥吗?”媳妇儿有次问他。

李刚告诉媳妇儿,练习射箭十多年,从来没有觉得枯燥。“看似一个人在练,但其实并非如此。”他用平静而充满快乐的语气说道,“每天感知自己,在射出一箭又一箭的时候,排除掉所有外界干扰,感受弓、箭、自己的情绪、肌肉的细微变化,那种感觉真的特别丰富。”

李刚的右手拇指也因为长期练箭变得“特别丰富”——拇指扣弦的地方,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最大的时候接近蚕豆大小。“每天都需要拿砂纸打磨,不然妨碍放箭。”李刚自嘲,“训练强度大的时候,拇指是没有指纹的,手机都没法解锁。”

为了练准,李刚学习了明代弓箭大师高颖的专著,细读了戚继光的弓箭训练方法,还专门研究了日本的弓道。

“射能成为‘六艺’之一,除了是一种生存的技能,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综合体现。”外人看来枯燥之极的练准,在李刚体会中,却是其乐无穷。“你看,射箭的时候,心既不放在弓上,也不放在箭上、靶上,而是要放回心里。这就是传统文化说的‘入静’,感知自己的内心,感知每一块肌肉的状态。”此外,射准要求站姿要稳,符合传统文化中正、平和的“中庸之道”。

李刚同时也对传统的弓箭理论进行批判、吸收和改进。

古代的弓箭大师讲究射箭时候要“身体入彀”“骨节对正”,进入发射状态,身体的肌肉、骨骼要进入一个“锁死”的状态,以保证发射瞬间弓箭的稳定,最后准确命中目标。而最后的撒放动作幅度越小,准度越高。但这只是作为步射的标准,在他看来骑射时候却并非完全如此。在骑射时,人在马背上颠簸,骨骼对正没有问题,但身体骨骼完全锁死,反而无法缓冲马匹震动,准度下降。千百次习练后,李刚总结,骑射时候开弓到九分反而更准,这也和古人骑射临战之法不谋而合。

如戚继光比较推崇的前手知镞,要求射手推弓手知镞,即前手手指能摸到准备射出的箭头。这也是现在很多人推崇的射箭要领。但明代高颖在《武经射学正宗》中并不赞成这种射箭技术。李刚分析认为这其实更像是军队训练的方式,动作标准明确统一,便于快速训练。高颖更多的是讲技术性射准,而对临战并不做考虑。所以,读古籍要分析作者站的角度和各自的局限性,客观分析,取长补短。

此外,对于流行的清弓射法中“撇绝”动作,李刚也通过实践有自己的解读。“射完后前手外翻、后手顺势甩出去,这个动作更多的是体现一种仪式感,当然也舒展好看。”他说,“但对提高准度并没有帮助,也不是必须的动作。”

在国际射箭中有一项运动,叫“完美300”——站在18米外,5支箭一组,连续射12组60支箭,满分是300环。这是最能体现选手稳定性的一项测试,迄今全世界还没有一个人能拿到满分。李刚目前拿到了传统弓在“完美300”中270环A级专家的成绩。

“270分是一个瓶颈了,想再提高很难。”去年,48岁的李刚又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希望能打到280分以上,进入AA级射准专家的级别,这个级别目前国内还没有人达到。”

为此,从去年开始,李刚有整整一年没有摸弓,只进行基本的体能训练,只为“放下”。今年6月开始,他重新构建新的肌肉记忆。

梦想拍一部骑射电影

老一代人眼中的豪华车(北京这位汉子座驾稀罕家伙式儿更稀罕)(6)

电影《弓马啸西风》剧照

几年前,李刚参演电影《弓马啸西风》、BBC大型纪录片《长城背后的故事》,并担任了骑射动作指导,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专业影视骑射指导。

出演的原因,是因为看到现在电影里的射箭动作,绝大多数都是“乱来的”。这让李刚觉得很郁闷和痛心,“对不起传统文化”。

例如,《孔子》中射箭时候的“满把拽”;《戚继光》中,弓都上反了。事实上,戚继光是武学大师,其专著《纪效新书》也对弓箭技术有较专业的论述。

“倒是韩国电影《终极兵器弓》中,演员学了几个月的弓箭,动作显得更专业。”李刚感慨,细节的不足,反应的是传统文化内涵的被忽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拍一部‘正宗’的骑射片子,这是我的一个梦。”

李刚希望传统射箭被青少年所接受,“希望能在学校去推广传统弓箭文化,免费都行”。

在他看来,射箭是君子六艺之一,更是符合现代人的健身方式。比如,可以锻炼到平时用不到的肌肉群、神经系统;运动舒缓,适合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作为入静锻炼,要求精力集中,放松效果也非常明显……“减压效果特别好。”

除了普通的射箭射准、速射,即使是相对小众的骑射,在李刚看来也并不算是特别奢侈的运动。

李刚算了一笔账,骑射的用马不需要速度很快、易兴奋的高价纯种马,反而更适用性格稳定的半血马,“还不易生病,成本低很多”。

李刚介绍,一匹马一年的饲养成本大约两万元,弓箭的成本则在几千元到万余元间,“虽然不能像群众运动那么普及,但比很多想象的门槛要低很多”。

“现在最希望的是,射箭千万不要走传统武术的路子。各种流派不要用‘圈子’把自己限定了,拒绝交流、互建壁垒。”李刚说,即使是被有些人笑称“射不准才叫射艺”的礼射,在推广弓箭文化、射艺传统等方面,也有可取之处,能丰富射箭运动的文化内涵,也有利于这项传统运动的推广。“希望以后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也能出现骑射这项运动。”

老一代人眼中的豪华车(北京这位汉子座驾稀罕家伙式儿更稀罕)(7)

李刚向朋友介绍射箭技术要点

随着名气在射箭圈子里越来越大,许多人开始向李刚请教射箭的技术。李刚对上门的人,从来不会拒绝交流,遇到真正喜欢射箭的,更是倾囊相授。前不久一名从香港慕名而来的年轻人登门拜访,李刚连说带比划,整整跟他交流了一天。

“速射、骑射的文献很少,各种资料都比较零散,未来希望我能把30年的经验整理出来,总结成系统性的文字。”李刚说。

过去30多年,李刚“惟二”的爱好就是骑马、射箭。为此,他极其自律,几乎从来不参加宴请,更不爱去KTV等场所,可谓真正的高阶“玩家”。

“我似乎是阿甘式的人。所有的业余时间、精力,都用在了这两个爱好上,”李刚说,“人生有真正的爱好,并真正投入进去,生命的宽度和质量才不一样。我希望能让更多人分享这种愉悦,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原创 白水

本文刊发于2018年9月4日北京日报人物版

新媒体制作人员 赵婷

来源:北京日报副刊

编辑:RB00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