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才会迎来真正的平静(是生命最大的阻碍)

内心才会迎来真正的平静(是生命最大的阻碍)(1)

向内觉察

回归本源

内心才会迎来真正的平静(是生命最大的阻碍)(2)

《道德经》中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意思是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在现代躁动的环境下,外面越是躁动,我们越应该静养精神,心就越是要平静下来。

心静了,阻碍就小了。

所有的不安

都源自于心静不下来

内心才会迎来真正的平静(是生命最大的阻碍)(3)

《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意思是,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全,思虑周全才能够有所收获。

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动的主宰。

每一次行动之前,都应该经历静的沉淀,这样才不会偏航。

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静”和“动”就是这样的关系。

事物的圆缺与阴阳也是这样一体两面的关系。

想要让自己的人生平静祥和,我们就需要将“动”与“静”看作一个整体。

没有绝对的动,也没有绝对的静,静是蓄力,动是薄发;静是充电,动是用电。

一个人,要想在动中更加稳定,就需要体验更深的静。

越是深入的宁静体验,就会为下一次行动蓄积更大的力量。

所以,《道德经》说,静是动的主宰。

我们常说“静能生慧”,静就是产生智慧的土壤,有了土壤,才能生百慧。

要想破除生命的阻碍,第一步就是要静下来。

以静制动,是最上乘的方法。

心安静了

周围的一切都是倒影

内心才会迎来真正的平静(是生命最大的阻碍)(4)

《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安静,就很难看到事物的本质。

比如说:

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推倒了另一个孩子。

如果不问缘由就批评这个孩子,是不正确的。

我们看到的往往未必是最后的真相,也许他出手推之前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被欺凌。

如果我们先观察,看一看被推到的孩子会如何反应,用不了几分钟,我们就看清了矛盾的根源。

上来就批评的做法,就像我们在混乱中看问题一样,看不到本质。

静静地观察一会,就像我们沉淀下来自己的心,本质会自然而然呈现。

一个内心不平静的人,是很难真正深度思考问题的。

只有内心安静的人,才会有空间去思考问题的本质。

就像波动的湖面,映射的倒影,也是模糊的、不完整的。

但是平静的湖面上,能映射出事物的完整全貌。

给自己心灵一些喘息的空间,让心灵安静下来。

心静了,外界的噪声也就安静了。

先静后动,不是退缩,而是从事物的繁杂中跳脱出来,让自己的目光可以看得更加全面。

看得全面,才会有正确的选择。

从安静中

打开生命的限制

内心才会迎来真正的平静(是生命最大的阻碍)(5)

一个人,如果能够从纷扰的事物中解脱出来,将自己的焦点从外境拉回来。

专注于自身,觉察于自身,就会发现自己身上的诸多限制。

在安静之中观自心,就是一种蛰伏,一次沉淀。

人在静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就不会妄动,会在自身的提升上下功夫。

静,能带给我们以退为进的智慧。

现代人,能够蛰伏下来的人少之又少,受世俗观念的影响。

每个人都想把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现出来,越是混乱时,越去展示,以遮挡自己的不足。

实际上,这不但不能带给我帮助,反而会让我们陷入更大的困境。

这对于很多人而言,就是一种限制。

在外境中伪装自己,都是因为放不下外界的评判,放不下,就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本质上,这就是心不够安静,不够安定。

人,如果学会了安静下来,就学会了守静。

守静,是为了更好地动,不到动时,安住静中。

耐得住静,受得住寂寞,是一种超然的能力。

尽管外面的世界纷纷扰扰,热闹非凡,但我们的心,是安定的。

外境越喧闹,内心越安静。

只要我们的内心不躁动,一切喧闹都不能干扰我们的心。

内在的躁动是生命最大的阻碍,只有我们的心安静了,一切才会安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