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二三线城市发展机会比较多(很多二三线城市掉队了)
近几年来,我国各省市都在努力降低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开始在产业扶植上发力,希望以产业的腾飞来作为地方GDP增长的新极点。
由此激发的城市之间的产业竞争,一年比一年更白热化。各地的扶持政策倾倒而出,都在拼命抢人、抢钱、抢产业。
不过既然是竞争,就会有高低。有些城市做产业投资非常成功 ,比如合肥、宜宾等等,成了乘产业之风崛起的标杆城市。
但也有另外一些城市,虽然非常努力地在出政策、招商引资、做产业基建,但还是没能把产业做起来。
关于成功案例的剖析,我们经常能看到。但从落后城市身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却更能给人以警示。今天小明就来与大家探讨一下,那些在产业争夺战中处于下风的城市,都有哪些问题?
产业导向与本土资源错配
再努力也只会事倍功半
抢产业抢不过其他城市,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资源完全错配。在不合适的地方发展不合适的产业,就像强扭的瓜,费尽了心思去摘却一点都不甜。
一、地理条件与产业定位不符,空间要素错配
不同的产业,对于地理与空间要素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制造业是对成本与物流网络极为敏感的产业,倾向于寻找要素成本低、货运交通网络发达的城区落户。
而生产性服务业则对要素的质量要求很高,包括人才、资本与信息联通效率等等。因此服务业企业更偏好在城市核心地区、人流交通条件优越的地区聚集。
但有些城市忽略了产业本身的发展需求与空间聚集规律,在不合适的新区设定了不合适的主导产业,自然竞争不过其他城市。
比如许多城市都在远离机场、高铁站的位置设立了新区,这些新区的陆路高速网络一般都挺发达,好好发展一些先进制造业条件是不错的。
但一些城市却把新区的主导产业,定位为金融业、创意产业与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以期引入一些看上去高大上、高产值的产业,打造一份城市名片。
结果就是政府投入了万亿级的资金,市场却不跟进、企业也不买账。因为这些产业对城市要素的需求,新区根本提供不了。
东部某市就算是一个例子。据媒体统计,2022年该市的GDP约为4000亿元,在省内的排名处于垫底位置。
工业发展薄弱一直是该市产业发展之痛,除了医药产业之外,该市一直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产业。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市没能很好地利用自身的港口位置,发展最适合城市的重工业与物流仓储产业,反而过多地去关注新能源、电子元器件等自己本身就不具备争夺优势的产业。
而且一线城市大多有能力豪掷资金,去为自己的新区构建基建网络,这份豪爽是三四线城市硬拼不过的。所以小城市在设立新区时,如果产业定位不够务实,后期就需要花掉大量时间去作调整,错过发展良机,落后于其他城市。
二、缺乏高校资源,人才难以导入
企业愿不愿意在一个城市中扎根,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一座城市招工容易、人才质量高,且能与高校科研成果快速接轨,这对企业的吸引力是很强的。
许多城市在产业竞争中处于弱势,不是政策不够优惠,也不是地理条件不行,而是忽略了高校资源的发展,导致当地的人才供应跟不上,企业自然不愿来。
这一块做得不错的有成功牵手宁德时代的四川宜宾。要说城市等级,宜宾还只是个四线城市,但为什么能在川渝地区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宁德时代的青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高校群的建设。
本来在2016年之前,宜宾只有一座本科高校。但2016宜宾建起了大学城,吸引了包括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优秀学校,一跃成为“四川高校第二城”。
几乎同一时期,宜宾的新能源、智能终端、交通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开始慢慢聚集了起来,催生了很大的人才缺口也就越来越大。
宜宾抓住了高校与高新产业之间的互促关系,集中精力建设大学城,这为后续高新产业的做强、宁德时代与吉利等龙头企业的进驻,都做了很好的铺垫。
盲目押注不成熟的新兴产业
但又缺少扶植的能力
在城市之间的产业争夺战中,一些高大上的新兴产业,一直吸引着多方目光。
然而,产业“新”的同时也意味着不成熟,其技术、产品与应用场景,大多还处于试验阶段,很难断定未来会如何发展,潜在的产值规模又会有多大,甚至有些新兴产业看上去,更像是“网红”。
这几年比较典型的热点新产业就包括元宇宙、预制菜、氢能源等等。这些产业看似很火,但要么是技术尚不成熟、要么是应用前景不明晰、要么是市场需求波动巨大……
面对这类并不稳定的新产业,通常是一线、新一线强市才有足够的能力,去为它们投入资金、链接资源、提供服务,并有资本付出漫长的时间去培植,等待其开花结果。即使最后没做成,也有调头的能力。
但对于二线和三四线城市来说,去抢夺这些产业是很危险的。一些地方政府希望快速抓住产业热点、抢占发展先机,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并不是好的决策,原因有二:
第一,能力确实不足。这些热门的新兴产业尚处培育期,是最吃资金和资源的时候,对信息与人才的质量要求也非常高。中小城市如果盲目押注,凭城市本身的资源禀赋,很难真正满足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
就比如智能汽车领域,5G技术对于这个行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想要在智能汽车产业上做到引领全国,就必须拥有相应的配套产业、技术与设施,比如5G。
在这方面,深圳早在2019年就已经开始积极搭建5G行业应用试验网络,2020年8月就已经建成超过4.6万个5G基站,实现了全市5G基础设施全覆盖。
这种程度的基建投入气魄和建设能力,中小城市如何去拼?
新兴产业的争夺,绝不是建几个产业园,挂上某个名号就能够赢的。在实际的竞争当中,面对能够提供各种服务与配套的一线城市,中小城市很难从一线城市手里抢到优质的企业意向。
我们要承认,优质资源要素高度聚集的一线城市,本身就应该肩负产业创新与引领的责任。而中小城市选择稳妥路线,正视自己的禀赋,从有产业基础与沉淀的方向上扎扎实实做起,才有逆袭的机会。
第二,产业前景不清晰、风险不可控。前文已经提及,一些听起来比较“网红”的新兴产业,本身发展得不是很成熟,尤其是有些产业的催生是有时代性的。
看似能成为一条产业链的生意,一旦外部环境发生比较明显的改变,这个市场的需求就会出现巨大的波动,甚至迅速消失。
所以对于这些前景不明朗、市场容量难以评估的新兴产业,中小城市的态度不应该过于激进,也不适合投入大量的资金。
一是为了不在缺乏确定性的赛道上和一线城市拼投入,万一做不起来损失惨重;二是有些产业即使做起来了,市场容量也很可能极其有限,中小城市在份额抢夺上很难占据主动。
产业结构不合理
缺少本土产业特色与比较优势
构建一套因地制宜、分工清晰、互融互促的产业结构,对于城市、省份乃至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基于产业链进行不同地区的分工与协同,才会让大中小城市都有机会发展。
然而,当前一些城市或者省份的内部,还没有形成能够良性互补的产业结构,而是陷入了同质化竞争,或是产业质量与企业能级都不够高,难以对当地经济形成有效的拉动。
一、地区间产业分工缺失,城市之间陷入零和博弈
先说说地区间产业分工的问题。一些省份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摸索出一套能够发挥协同效应的分工体系。
这就导致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都在抢夺同类型的产业,甚至抢夺产业链上相似位置的企业,比如都去抢上游的研发企业。
但是市面上企业就这么多,不是你签就是我签。明明是同省份的城市,应该找到更良性的竞合关系,但却一直陷在零和博弈当中无法脱身。
这样一来优质企业只会向一线城市倾斜,三四线城市则在胜算不大的赛场上做了过多的投入,错失了差异化发展的良机。
事实上,如果能够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城际产业合作体系,中小城市的搭车发展效应是能够获得巨大发挥的。
比如郑州大都市圈中,许昌与郑州之间形成的产业集群,就是典型的错位融合式的发展模式。
拿许昌的长葛产业新城来举例。这座产业新城的空间位置,几乎刚好处于许昌与郑州的中间,并落在郑州航空港核心辐射区,立体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长葛采取了产业互补与承接策略。
因为郑州的电力装备、装备制造、智能终端等是优势产业,长葛就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上发力,与郑州优势产业形成错位互补,融合发展。两地能够互相支持,但又不会出现同业竞争的情况。
二、热门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缺少差异化定位
除了地区间的分工问题之外,同产业门类内部的同质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热门产业。比如生物医药就是其中典型,放眼全国想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城市,数都数不过来。
但问题是,这些产业园无论是规划、政策还是定位都高度相似,大多缺少在招商竞争中一锤定音的武器,最终只能陷入价格战,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不过江苏无锡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不同于那些想以规模取胜的生物医药园,位于无锡的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坚持走“小而美”的定位。
其发展目标是吸引国内外的创新型公司,主要聚焦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早期研发、创新孵化、成果转化等环节,属于是产业链上游的一小段,定位上细分程度比较高。
其后,无锡成功签约了医药巨头阿斯利康,并以此为引得以打开全球的生命科学创新网络,不断吸引着国外生命科学领域的初创企业入驻,造就了不同于其他综合性生物医药园区的发展特色。
三、产业结构落后,入驻企业能级不高
想要赢得产业竞争,除了要处理好地区间、产业内部的竞合关系之外,还必须审视自身原有的产业结构。落后的产业结构如果长期不作调整,也会拖累城市发展。
东部X市是其中一个例子。2022年上半年,该省经济表现十分亮眼,GDP增量排在全国第一。但是作为省会,X市上半年的GDP增速仅为2.7%,排在全省末位。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X市当前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X市的工业结构偏向于重工业,而消费品制造业的短板一直没有补上。且发展空间更大的新兴产业一直没有聚集起来,城市的产业附加值并不高。
面对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城市应该尽快作出调整和布局。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时间,但绝不能不培育。
当下许多城市都在采用产业链招商模式,通过“链主”企业来突破产业从0到1的关键阶段,带动整个产业链扎根,是套不错的模式。
结 语
这些年的城市产业争夺战可以说十分疯狂,但产业发展最终还是得落到实处,每座城市都需要摸索出自己的道路。
一线城市仍旧会发挥其引领创新但作用,二三四线城市去硬拼是绝对不明智的。
更好的做法是结合自身禀赋与周边地区之间的产业关系,脚踏实地做好评估与布局,培育专精特色产业,成为地区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来源: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已获得授权,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