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

东方论坛网友“颖之”:

2005年,从上海浦东新区连接浙江嵊泗县小洋山岛的东海大桥建成通车,全长32.5公里,成为当时中国第一长度的跨海大桥。

2008年,从宁波慈溪连接嘉兴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全长36公里,刷新中国最长跨海大桥的记录。

2009年,从宁波镇海连接舟山金塘岛的金塘大桥建成通车,连岛工程的建成,让舟山人民从此结束了“孤悬海上,舟楫相渡”的日子。金塘大桥全长20.02公里,成为当时中国第三长度的跨海大桥。

2011年6月30日,从青岛城区,跨越胶州湾海域,至黄岛的胶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大桥全长36.48公里,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长度的跨海大桥。

世界第一长度的大桥是美国庞恰特雷恩湖大桥,位于路易斯安纳州,跨越庞恰特雷恩湖,连接新奥尔良和曼德韦尔,全长38.4公里,建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其长度,全球至今未能超越。

这是一个快得几乎让人跟不上步伐的时代。物质生活极度繁荣,精神与文化却在加速淡去。

2、月湖桥

月湖桥又名湖心东桥,始建于宋元七年(公元1084年),现桥是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重修。

月湖桥位于月湖中心,游人较多,所以,在宁波所有古桥中,是每天过桥人数最多的古桥。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1)

3、望春桥

沿中山路出城向西,轨道交通一号线的望春站,后塘河上的望春桥,建于北宋元符年间,经多次修缮,部分桥栏、砖石更换,但其桥基、桥墩保存近千年了。桥旁的望春亭有清代楹联,“出城约十里而遥足力疲余于时处处,观水坐一桥之侧眼光沉浚对此茫茫”,这也是对岁月的最好写照。

最令人称奇的是,生长在桥上的桷树,高大茂盛,母子两株,正好在桥额两端,为桥更添神韵。树根与桥面石板、基石合抱为一体,相依相偎,难解难分。去树则桥亡,留树桥难保,只有同生死、共存亡了。桥树相依,天下奇观。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2)

4、新桥

从望春向西,过了长乐徐家漕站,就到新桥了。新桥建于明洪武丙寅年,至今六百多年,桥上栏板雕有各种花卉图案,可惜有些栏板已被损坏,桥桥基也有石块掉落,现已修缮一新。宁波轨道交通一号线建成通车和后塘河沿岸绿化美化工程完工后,古桥换新颜,高桥展新貌。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3)

5、上升永济桥

继续西行,轨道交通梁祝站,后塘河上的上升永济桥,桥边建有埭母娘娘殿,俗称半路庵,故又名半路庵桥,“叠石固堤,结洞为桥”于清乾隆丙辰年。

桥名与桥身上的对联构成了一首藏头对联,“上跨长虹路通两岸,升看朝旭彩映中流;永固津梁基安磐石,济人功德惠胜乘舆”,第一字连起来即是“上升永济”。

地铁驶过古桥,沿岸风景如画。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4)

6、高桥

高桥建于北宋重和初年,桥身高大,容得两艘官船平行,曾巩《广德湖记》言其“航舶过往风帆不落”,在“甬上十佳名桥”中,高桥是最大的单孔高拱石桥。

南北桥额上各有四字,且均含有“高”,故名“高桥”。北边“指日高升”, 对联“水涨春江双桨移来天上,明月夜渚一珠点到波心”,乘船而来的官人见此四字,必心生喜悦;南面“文星高照”,对联“巨浪长风想见群公得意,方壶圆峤都从此处问津”,北上赶考的读书人,见此必心生快意。

这里曾是古明州水陆咽喉,宋金高桥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带,清代万斯同诗云:“高宗航海驻鄞邦,曾把高桥作战场。却恨元戎轻纵敌,复教兀术渡钱塘。”因此高桥在古代建筑、军事、交通、民俗等方面均有重要研究价值。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5)

7、胡家洞桥

从高桥镇继续向西,至大隐,大隐溪距离姚江口大约500米,胡家洞桥,始建于明代,现存之桥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建。

桥两头土地属于高桥镇民乐村姜岱自然村,原属余姚管辖,1958年才划归鄞县高桥镇,大隐溪基本上整条都在余姚境内,因此,胡家洞桥按传统列为余姚文物保护点。

桥额南北两侧各刻有“胡家洞桥”四个大字,颇为奇特的是,一侧落款为“邑人严信厚”,另侧落款为“邑人严义彬”,二人为父子关系,在书法、绘画方面均颇有造诣。严信厚,字筱舫,晚清实业家,被誉为“宁波帮”鼻祖,其子严子均,号义彬,也是“宁波帮”杰出人物。父子二人共同题写桥名,实属罕见。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6)

8、学士桥

沿大隐溪而上,可到学士桥。学士桥连接大隐镇学士桥村与里埠头村。据《慈溪县志》记载:“学士桥宋元裕年间(公元1086一1094年)初建,北宋舒亶学士居此”,故名学士桥,现存之桥为咸丰四年(1854年)重建。舒亶为桥西舒夹岙人,宋治平二年进士及第,后为王安石所用,官至御史中丞,卒赠龙图阁学士。舒夹岙位于凤凰山下,与桥东九龙山下的大隐村隔溪相望,舒亶出资兴建了溪桥,村人以“学士”命名。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7)

9、万年桥

继续沿大隐溪而上,可以来到双溪口水库。大坝下面,原本有座同样风姿巍然的古桥万年桥。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8)

万年桥原为宋代建造的竹木溪桥,曾是上游山民走出大山的重要通道。光绪十六年(1890年),溪桥被洪水所毁,当年修成九洞石桥,名永年桥。民国十三年(1924年)再次被洪水冲毁,乌岩村民翁瑞元四处筹资重修为无栏石梁桥,8墩9孔,并改名万年桥。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9)

遗憾的是,因为建设水库,溪流改道,2009年水库建成前,万年桥被拆除了。

拆除后的桥的残体,杂陈于千年银杏树下,道不完的岁月沧桑;桥上的螯首、龙头,躺在荒草丛中,说不尽的委屈与寂寞。

10、白岩桥

大隐溪上游,白岩溪上游的白岩桥同样值得鉴赏,白岩桥初建于宋代,是鄞州和余姚界桥,原为二洞石桥,民国辛酉年(1921年)被冲毁,由翁寅初等人筹款重建为三孔桥,次年完工,桥额上书“白岩桥”,下书“民国壬戍年重修”。白岩桥最典型的特征是就地取材,石材全部取自溪床乱石,石缝未经浇灌,桥栏也由溪石垒成,杂草丛生,尽呈古朴之态。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10)

上述10座古桥可作为一条古桥旅游线路,一天内可以赏游完毕。

11、十三洞桥

集仕港镇湖山村,广德湖上有座古桥名叫十三洞桥。

鄞西平原曾有过烟波浩淼的广德湖,后来由明州人楼异废湖为田。

清嘉庆年间,由当地进士董澜出资建造十三洞桥,因桥孔多达13孔而名,是宁波桥孔最多的塘河桥。桥畔原有桥亭,亭联:“暂寄足乎?欲行且止”;“请息肩矣!少坐为佳”。可惜现在桥亭已不知所踪,桥板也几经修缮。“金山隔银山,洞桥十三眼,前后千母畈,杨柳十八湾”,说的就是这里。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11)

12、职湖桥

广德湖上游的湖泊河,有座古桥名叫职湖桥,东岸是横街镇桃源村胡家自然村,西岸是应山村职田王自然村。

两岸村民旧时主要靠湖为生,以养鱼捕鱼为职,才有“职湖”之名,这与职田王地名得来相似,也有人说,“职”同“识”,有“识得此湖”之意。职湖桥是一座两墩三孔的石梁平桥,在明朝就已存在。桥上一块桥栏不知所踪,村中老人说,村民曾在桥上烤火,桥栏局部膨胀,桥栏断裂,断坠湖中。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12)

13、隐仙桥

广德湖上游的桃源溪,东西横穿横街镇,溪上隐仙桥,位于横街村,始建于元大德年间,清同治九年重建,原为二墩三孔石梁平桥,广德湖桥废圮后,被迁移拼接于隐仙桥之北,故为三墩四孔平梁桥。桥上刻有两个桥名,一名隐仙桥,另名广德湖,一桥刻二名,实属少见。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13)

14、浣花桥

沿溪而上,浣花桥位于凤林村,建于宋代,是薄墩式石梁平桥,二墩三孔,无栏板和桥额,结构简朴,三块长条石直竖为桥墩,墩石上再盖置条石为桥面,桥墩太薄,现在已用钢板加固。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14)

15、万安桥

继续沿溪而上,位于林村的万安桥,始建于北宋,是双孔廊桥,两个直径各为5米的石砌圆拱,映入水中,如满月相连,村民因此称之为“洞桥”。桥上藤蔓横生,与武陵桥两两相望,好似一对恋人,依依不舍。桥下置有石板,夏日遮阳,雨天蔽雨,是村民洗衣垂钓的好地方。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15)

16、武陵桥

武陵桥与万安桥相距约50米,武陵桥原本是一座两墩三孔木梁桥,桥上建有赏心亭,可远眺武陵山,故名武陵桥,桥以磐石为基,亦名磐桥,又因其位于村中闹市,又叫“林村市桥”,桥墩属“柔性墩”,两组直竖石板,榫接溪床和石梁,石梁上置木梁,再铺木板,故称其为“板桥”。武陵桥始建于北宋熙宁元年,至明清屡圮屡修,重修于康熙年间。2000年9月,台风桑美袭击宁波,滚滚山洪自大雷山汹涌而下,冲蚀桥基,武陵桥不堪重负,倾倒巨浪中,廊桥遗恨。

林村人忘不了武陵桥留下的厚重记忆,于是集资重建,并于2001年建成,为了桥梁的永固性,将石墩改成了钢筋水泥墩,屋顶改成了琉璃瓦,武陵桥因此成了一座古今结合的桥梁,令人慨叹世事变幻无常。廊南挂“武陵桥”匾,旁书对联:“水自桃源出谷来,人从樵径沿溪入”;廊北挂“赏心亭”匾,旁书对联:“喜无樵子复观奕,怕有渔郎来问津”,现在的廊桥上,正是村民下棋打牌,聊天话家常的最爱之地。立柱上还有两幅对联也耐人寻味,“桃从沃土争春发,源在清溪尽处寻”;“溪水犹如弄明月,桃花依旧笑春风”。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16)

17、古洞桥

桃源溪上游的“古洞桥”同样值得鉴赏。宋嘉定四年,居住在林村的参知政事张孝伯,将庄家溪旁边的翠岩院提升为功德寺,为方便信徒朝山进香,建造了横跨大溪的翠山寺桥,宋冯温舒《兴建记》里称其“驾长虹以通兰若”,明杨守随《翠山寺》说:“百尺危桥听堕叶,行层洞壑看流花。”历经几个世纪,逐渐倾危,《四明谈助》记载,“石级烂蚀过半,举步荦确,行则惴惴”,因此屡经修缮。最后一次重修于1924年,桥名按其桥形改为“古洞桥”,由大雷秀才汪崇干题写,桥石由原来的乱石改为长形条石,条石居然取自宁波城,上世纪二十年代,宁波大规模拆除城墙,拆毁后的条石经过中塘河运到凤岙埠头,再由人工搬运,翻越屯岭和江村岭,翠山寺桥得以重生为古洞桥。

2006年,溪下水库建成,古洞桥面临被淹之命运,为保护这座具有极高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的古桥,2007年,鄞州区投入100多万元,将其整体拆迁至翠岩山南麓小溪上,仍与翠山寺相依相伴,这是我省首次对单拱跨度和高度都特别大的古桥进行搬迁保护。古桥再逢春,保护之幸,不再受遗恨之伤。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17)

18、百梁桥

樟溪河流经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经它山堰工程分流后,一条直流而下,名叫鄞江,另一条就是北侧的人工河——南塘河。鄞江流经洞桥镇,有座横跨鄞江的著名的廊桥,名叫百梁桥。

百梁桥建于宋元丰元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幸存的最长石礅木梁古廊桥,气势宏伟,结构完整,历史悠久,被称为“浙东第一廊桥”, 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难得实例。

南宋绍兴十四年,百梁廊桥被金兵毁,一年后,这座廊桥仍由朱氏后裔朱世弥兄弟和村民按原样重建。后又在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5年)和明代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两次重建。清代嘉庆、咸丰和光绪年间多次修护,在本世纪鄞江下游元贞桥架通之前,百梁桥一直被誉为“鄞奉通途”。

在桥上可西眺四明群峰,东望江河阡陌。明代诗人沈明臣有诗赞之:“青天回首归何处,落日千峰兴不孤。”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18)

19、洞桥

洞桥镇南塘河上有座桥,名叫洞桥,建于宋建隆元年,又叫光溪洞桥,此桥为双孔厚墩木梁廊桥,洞桥所在村、镇均以此桥为名。

洞桥的桥面由30根柏木为梁,上铺地板,竖立64根木柱,建9间廊屋。廊屋中间为通道,西为店,东置木凳,供人坐歇。南北二堍各建四柱凉亭,与桥面廊屋相联,使洞桥远看如楼台,桥上楹联:“舟楫频摇波底月,楼台倒影水中天。”

洞桥的桥墩特别大,长7米,宽3米,是宁波现存古桥中最大的桥墩。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一直舟楫忙碌,“巩固舆梁广通过客,苍茫烟水频泛来船”。现在两旁居民靠水而居,恬淡闲适,恰如“望之如神仙居”。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19)

20、惠明桥

惠明桥位于南塘河北岸与惠明港支流的汇合处,始建于唐,为浙东现存最早的双孔高拱桥。832年,明州刺史于季友在惠明港开渠筑堰,县令王元玮在小溪镇修筑它山堰,南塘河地位与作用随之上升,惠明桥北通甬城,南达奉化,成为南北交通纽带。桥头明正统五年的“重建惠明桥记”称:“自惠明港入仲夏港,支流衍迤,灌溉七乡,通入西门,潴为月湖。一从南塘河经乌金碶,通入南门,潴为日湖,异时二水通行,郡城内外溉禾稼,通舟楫,农作旅行悉赖以安。”

该桥是双孔石拱桥,两孔之间镌有伸出的龙首,桥额书“惠明桥”。龙头下有对联,南面:“惠泽周流交注双湖日月,明山绵亘远通三郡轮蹄。”与后塘河上的上升永济桥一样,对联是藏头诗,桥名就在对联中。北面对联:“仍旧址建新梁七乡引籁,导行春通仲夏两派汇流”,应是明代重修时所刻,惠明桥曾经作为水陆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宋代杨蒙赞之:“汤汤其流,泛泛其舟,以溉以濯,以酌以游”。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20)

21、悬慈桥

鄞江镇悬慈村内悬慈桥,桥初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历代都有整修,民国五年重建。2013年,整体重建,古桥添新颜。是宁波唯一的石伸臂木梁单孔平板廊桥。

桥上有两座石碑,分别叫“義塔碑”和“茶会碑”,共有六幅对联,每联都含义丰富。“飞虹弌曲映狮峰,绀水千寻迴象麓”;“望驼井对孝庙风景依稀,接大岚通剡溪行踪络绎”;“一部春秋匡漢室,五行辛草利民生”;“地近诗人高尚宅,亭邻佛氏永丰庵”; “立马斯须别故人,停车邂逅成知己”,“入座尽是风尘客,过桥皆成萍水人”,桥上过客匆匆的情景,令人暇想,意味深长。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21)

22、鄞江桥

鄞江,鄞江桥,鄞江镇,镇以桥名,桥以江名。鄞江桥位于它山堰下游约500米处,前身是“大德桥”,又称“大德公桥”,始建于唐代,是一座以木桩为桥脚、上铺竹条编织物的简易木桥。大德,意即百姓为纪念王元暐建它山堰的恩德。南宋宰相楼钥,曾经登上鄞江桥并留下了诗句:它山堰头足奇观,百万雷庭声不断;谁把并州快剪刀,平剪波澜成两段…

北宋元丰年间改建成石桥墩、木结构、屋盖式桥梁———廊桥,并更名鄞江桥,以后历经多次维修或重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鄞江桥重建后,宁波知府吕仲英曾书桥匾“八邑津梁”于桥南,观察(官职名)周涧东题桥匾“四明锁钥”于桥北。

1979年,鄞江桥被拆除,原址修建了水泥大桥。

2014年,鄞州桥在原址以西约百米处,集资新建完成,鄞江桥终于重回人间。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22)

23、光溪桥

樟溪河经它山堰工程分流后,其北侧的人工河叫南塘河。沿南塘河而下,约一公里处,南塘河畔,有座古桥,名叫光溪桥。

光溪桥,亦名许家桥,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并有引桥向西连接官池墩。桥孔两边上端有石匾额,东匾横书“光溪桥”。西匾题“四明首镇”,边款署“大清嘉庆三年、光绪壬寅修,仲夏二月立”等纪年字样。桥孔两侧置有向外悬眺的石雕龙首,其下为长条柱联,上联:“环溪分月影长涵蕙水文谰”、下联:“虹桥联古道遥通百里舟车”。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23)

24、万安桥

章水镇密岩村万安桥,清咸丰二年(1852年),83岁老人应元粥将其一生的积蓄,加上民间集资,建造“万安桥”,曾是蜜岩到许家岩下的必经之路。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24)

25、白云桥

密岩村上游是皎口水库,沿右侧的小皎公路前行,可以到达余姚市鹿亭乡的中村,这里有座古桥,名叫白云桥。

白云桥建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始建年代比后塘河上的望春桥早400多年,比高桥早300多年,千年古桥,实属罕见。清代文人万斯同在《贸西竹枝词》中赞曰:“天井山高不可攀,龙藏五窟绝人寰;鹿亭樊榭无多路,定有仙人此往还。”宋代明州文士楼钥赞之“客路随云流水远,征舆坐与白云高。野溪清浅渡危桥,径策枯藤上紫霄。”桥孔两侧均刻有楹联,西侧一联是:地界鄞余二韭三菁歌利济;邨连龚郑千秋万载庆安澜。

这里是原鄞县和余姚交界之地,现在是海曙区与余姚市的交界地了。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25)

26、李家塔板桥

李家塔板桥位于鹿亭乡李家塔村,横跨晓鹿溪支流北溪,始建于南宋初年。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26)

27、大方桥

白云桥下小皎溪上游,大方桥位于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初建于清乾隆55年(1790),重修于光绪乙己年(1905)。系单孔石拱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27)

下面继续介绍第四条古桥旅游线路。

28、广济桥

奉化溪口以南剡溪上游11公里处,有个千年古村,名叫岩头村,这里有蒋先生原配夫人毛福梅故居,以及其孰师毛思诚故居等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村口的广济桥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距今640多年历史。非常巧合的是,这座桥与前面介绍的后塘河上的新桥,建于同一时期。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28)

29、金山桥

从奉化溪口镇,沿亭下湖右侧公路前行,向左壶潭村方向,行至明溪村,村有廊桥,叫金山村,跨两岸。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29)

30、长寿桥

从溪口镇沿亭下湖右侧公路前行,过董村,可以来到栖霞坑村。

栖霞坑古道,就是新昌、余姚,通往奉化、宁海的唐诗之路,并且入选宁波“十大文化旅游古道”。

栖霞坑村口,可以看到石头垒成的长寿桥。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30)

31、长安桥

栖霞坑村中有一廊桥,名叫长安桥。建于明清日期。桥上建有木屋,是村民遮阳避雨的好地方。

廊桥之上,那是光阴的语言,也是岁月的痕迹。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31)

32、永济桥

栖霞坑古道的永济桥,是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人类前行的步伐,艰辛而沧桑,古今多少事,尽付逝水中。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32)

上述32座古桥可以作为四条古桥旅游线路。

下面6座桥较为分散,可以单独成行。

33、通济桥

通济桥横跨余姚城中的姚江之上,沟通余姚南北两城,又名舜江桥,是姚江上最长最高的桥,故被称为“浙东第一桥”。该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原系木桥,初名德惠桥,后改名为虹桥,屡建屡毁。元至顺三年(1332年)改建成石砌三孔桥,定名为通济桥。通济桥全长90米,桥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题道:“海舶过而风帆不解”八个字。北宋时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旅行至此,更是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山如碧波翻江去,水似青天照月明。唤取仙人来此住,莫教辛苦上层城。” 现存的桥是清雍正七年至九年(公元1729一1731年)重建。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33)

34、赤水桥

位于宁波丹山赤水景区。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34)

35、镇东桥

镇东桥位于余姚市四明山镇梨洲庙下自然村的梨洲溪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并有桥廊,建于明代。南侧建有文昌阁,思想家黄宗羲在四明山结寨抗清时,曾一度居住在梨洲,桥北侧建有黄宗羲先生纪念馆。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35)

36、仰止桥

位于溪口风景区千丈岩寒潭边的仰止桥,始建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供游人观赏“浙东第一瀑”,屡遭损坏,1986年,奉化人民政府拨款复修。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36)

37、镇安桥

位于鄞州区塘溪镇雁村,是村里最早的一座桥,现在早已废弃。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37)

38、许家山石拱桥

宁海许家山石头村下面的石拱桥。

宁波的十大古道(走过水乡宁波的38座桥)(38)

每座古桥,曾将多少行人送过彼岸,又曾承载多少历史故事。

古桥,述说着光阴的语言,也铭刻着岁月的痕迹。

人类前行的步伐,艰辛而沧桑,古今多少事,尽付古桥中。

宁波多桥,这是江南水乡的一大特色。现在,跨江、跨湖、跨海的桥已数不胜数,并且各有特色。

博大精深的桥文化,不断丰富着,也不断推进着这个时代,更快前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