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真到底是谁拍红的(爆红被骂人设崩塌)
本文作者 | 写不长
责任编辑 | 蓝橙
“尼玛没遇上,见到他的哥哥丁真。”
藏族少年丁真的奇幻人生,就是从这13个字开始的。
四个月前,摄影师胡波为丁真拍摄的7秒微笑视频风靡网络,收获千万点赞,丁真迅速走红。
几天后,他成为理塘县文旅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塘旅投”)的第23号员工。
回顾丁真的成名之初,大家都没有想太多。
总经理杜冬规划的是借力丁真的流量,拍点关于理塘的宣传片,同时给丁真补补文化课,如果将来不火了,可以留在博物馆当个讲解员。
丁真和家人想的是,工作稳定一些,帮家乡做点事,不要坐班,闲时回家放放牛。
谁也没想到,接下来的生活相当魔幻。用杜冬的话说:“一个人飞起来,也比这现实。”
四个月里,理塘从一个偏远小城,变成了千万网友此生必去的旅游目的地。丁真的采访源源不断,陆续上了一百余次的热搜,总话题阅读量几百亿次,这是多少经纪公司求而不得的数据。
但是,杜冬却很焦虑:“现在理塘曝光得已经足够了,(几乎)要把理塘烤焦了。”他甚至有过给丁真降降热度的念头。
但,流量如洪水一般,已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
不想做明星,想做“赛马王子”;
觉得自己“不帅”;
给自己的颜值“打一分”;
走红毯时用最长的时间签了最小的名字;
颁奖现场摘下手上的戒指送给黄子韬……
这是丁真冲上热搜的几个话题。没有特别设计过,有些只是脱口而出,却比一些明星营销团队精心策划的内容更吸引关注。
他的言行举止,并不符合娱乐圈的通行准则,却又总能出其不意,轻松俘获网友的心。
网红从来都不是稀缺资源,比丁真帅的小伙子比比皆是,比丁真有才华的青年榜样也是层出不穷,为什么“牛场娃娃”丁真却能持续走红?
不是追星,是怜爱
丁真成名后,很多理塘当地人都表示不可理解,他与高大威猛的康巴汉子形象相去甚远。
丁真的长相更符合内地审美,俊秀的五官,略显粗糙的皮肤、感染性的笑容,扑面而来的少年感,这些特点结合在一起,使他的帅气在矫揉造作的美颜世界里显得格外真实。
再加上文艺青年心心向往的藏地风情,都在刺激着人们的猎奇之心,
如果仅仅因为以上这些,丁真的故事早该结束了。
一位与丁真合作过直播的工作人员透露:丁真的直播效果好过很多明星,粉丝们对丁真的感情不像追星,更像一种怜爱。
这种怜爱,从何而来?
丁真生活的下则通村,距离理塘县城将近三个小时的车程。一位去过那里的丁真的粉丝描述:说是“荒凉”都不太准确,称为“与世隔绝”更为恰当。
在这个偏僻的村子里,生活着三十多户人家,大多沾亲带故。如果没有成名,丁真会和其他藏族男孩一样,大部分时间用来放牛,在珍贵而短暂的夏季到来时,去山上挖虫草、捡松茸、当向导,赚些钱补贴家用,然后到了适当的年龄结婚,他的孩子将继续重复父辈的人生。
他们的生活不算贫穷,但足够单调,没有选择。
作为家中老大,丁真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回家放牛。牦牛是藏族家庭最重要的资产,十岁出头的男孩,已是家中的壮劳力。
他经历过风雪、遇到过狼熊,以瘦弱的身板帮助游客背行李,挖虫草风餐露宿两个月才赚回2000块钱……采访时,杜冬问丁真挖虫草累不累,他笑着摇头。
牧区的孩子苦而不自知,他觉得这就是他的生活。这种不经意,反而激发了粉丝对他的怜爱之心。
丁真的前19年没有被关注过,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小马跑第一。
他被流量裹挟着进入聚光灯下,离开父母弟弟和小伙伴,离开熟悉的草原,学习着看起来很难的东西。丁真的走红,其实是一场被动的“成名”。
旁观者看丁真,他眼神里的警觉、肢体上的拘谨、神情中的倔强,像极了那个刚刚进入职场的自己、那个挑战不可能任务的自己、那个明知不可为却必须坚持的自己。
粉丝们将这种心理投射到丁真身上,他们理解丁真的起点低,为他的每一点进步骄傲;他们包容他在镜头前的紧张和懵懂,看到了笨拙之后的努力。
这种情感的粘着性和包容性更强,与丁真的笑一样,是无法复制的。
恰恰好的时机
流行的,必然是符合人性的。在颜值之外,丁真恰好出现在公众的心理需求点上。
11月25日,《丁真的世界》全网发布。
在这部三分多钟的视频里,丁真骑着马在草原上驰骋,在格聂之眼掬水洗脸,与朋友们围着篝火跳锅庄……雪山下的理塘,年轻而古老,纯真又野性。
视频中,丁真的那句“躺在草地上,也能躺上一整天”,打动了很多人的心。
身体困于现实,都市人不能放牧草原、耕作乡间,但丁真的世界给他们添上了做梦的翅膀。
再加上被疫情困扰一年后,人们需要这种纯真的微笑。丁真出现的时机非常好。借助此片,丁真的热度再上一个台阶。
有一个不太严谨的数据显示,丁真的粉丝中, 25岁至44岁占据大多数。
这个年龄段的粉丝已经踏入社会,消费相对理性,讨厌无脑的鸡汤,排斥冷血的说教,对社会与自身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反思。
这些粉丝喜欢丁真,潜意识中包含着对娱乐圈充斥富二代、官二代的厌倦,对“寒门难出贵子”的反抗,对巨大压力的不满,对自身境遇的挣扎。
他们看丁真,犹如看爽文一般:这样一位少年,起点比我还低,学汉语、出唱片、与偶像同台演出、中国所有的好媒体都采访过他。他没有方寸大乱,反而一路“打怪升级,闯关成功”。即便如此,他还是穿着起球的毛衣、破洞的衬衫,春节放假回家依然放牛……电影剧本都不敢这么写。
当初签约丁真时,杜冬是不自信的,他不知道如何经营一位网红,也不理解丁真对于外界的价值。
后来,杜冬带着丁真走出理塘,去互联网公司谈工作。看到宽大的空间里,一排排的办公桌旁,年轻人伏案工作,桌上电脑、电话、文件、个人物品挤得满满当当。
那一瞬间,他产生了共鸣:
繁忙的工作之余,这些年轻人抬起头,看几眼丁真或是喜欢的其他明星的照片,喘口气,放松一下,继续工作,这是丁真出现的另一种意义。
丰富的故事性
杜冬曾经说过:丁真像一束光,让外界看见了理塘。
2011年,一位摄影师经过丁真的家乡,拍下了丁真和小伙伴们坐在教室里上课的照片。
当时,丁真的家乡没有通路、通电、通网,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村里的学校只能上到三年级,所有孩子挤在一间教室里上课。
2011年的丁真与小伙伴们
当那位摄影师按下快门时,也许会心生担忧:这些孩子长大了会是什么样子呢?
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们长成了丁真的样子:爱笑、腼腆、坚毅、勤劳、能歌善舞、用智能手机刷抖音快手、爱喝可乐和乐虎、对山外的世界恐惧又向往。
丁真与理塘是互相滋养的,丁真的成长之路,恰好也是理塘的脱贫发展之路。丁真给理塘带来关注,理塘丰富了丁真的故事。
通过丁真,人们不仅看到理塘的美景,还看到了无数扶贫工作者的身影。
大到创业,小到督促村民剪指甲,奋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工作者们事无巨细。他们走得艰难,但一直在路上。2020年2月,理塘正式批准脱贫。
丁真是第一个签约国企的网红。理塘当地政府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早在签约丁真之前就初见端倪。
理塘虽然地处偏远,但历史文化丰厚。理塘文旅花了很多心思,在有限的条件下,规划建设一系列小型博物馆,展示地方文化。
又通过招商引资计划,引进甜点、咖啡、民宿等店铺,希望通过这“小心思”,尽量使游客在理塘多逛一会儿,多呆一天。
丁真的走红,给家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也将把扶贫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未来的扶贫工作模式,不仅是填饱肚子,还要富足精神,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自己的家乡产生更多了解、更多热爱。
因为,真正的成功,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
成长的烦恼
丁真是11月11日走红的,在那之前一个月,国庆节期间,因为门票收入突破一万元,理塘旅投的工作群里一片欢呼。
为了让理塘被看见,团队很努力。拍的视频上传抖音后,浏览量少得可怜,小编在评论区“怒吼”:苍天啊,大地啊,给点流量吧!
一个月后,丁真来了,把理塘带上了流量“过山车”。
丁真成名一个月后,“十年寒窗苦读,不及丁真一笑”这个话题曾经在网络上引发过广泛的讨论,夹杂着一些偏激的谩骂之声。
丁真从同事那里知晓后,困惑地问杜冬:“他们为什么骂我?”
山上与山下是两个世界,刚成名的丁真,无法理解人们对他的赞誉,也无法理解这些骂声。
杜冬能够感觉到他是有压力的,虽然万众瞩目,但被关注的孤独、与以往生活的割裂,这些情绪需要他自行处理,但他从来不说。
杜冬说:“小孩做事非常认真,很有韧性,你看这么多人要采访,换了我,我是要发急的。”
丁真走红两个月后,他疑似在私人空间吸电子烟的视频被曝光。一时间,丁真“纯真人设崩塌”、“过气论”在网上发酵,最后工作室出面道歉。
这对于丁真和团队来言,都是一种“被看见”的代价。
杜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他,让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是有团队一块来工作,有骂声一块分担……
经历这次风波之后,丁真肉眼可见地成熟了。面对采访时汉语表达更加流利、姿态更放松,采访间隙,还可以唱歌跳舞来舒缓自己的情绪。
四个月过去了,在丁真带来的巨大流量之下,怎样运营好“丁真”这个顶流IP,理塘的旅游配套设施如何规划落实、当地的文旅人才如何培养等等,在杜冬看来,这是比热搜和爆红更重要的事情。
这条路没有经验可循,有未知的惊喜,也有始终不及地指责和谩骂。
但是没关系,丁真在成长,理塘也是。
日子还长,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