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玩笑可不能乱开(这样的误解本不该发生)
“打击”突如其来
一天清早,一位在幼儿园当老师的朋友突然来电:“我有点事情想找您帮忙,我患甲亢有些年头了,之前一直用碘131治疗。最近总觉得眼睛不舒服,医生告诉我,我得了Graves突眼,是恶性的,而且已经浸润了。我觉得自己可能时日无多了,从医院回来后,我一宿没合眼……这对我来说太意外了。”
这位朋友才55岁,带了一辈子小孩子,终于快要退休了。听了她得病的消息,我心里一紧。
“我想了一晚上,也终于放下了……身后事都已经和老公交待好了。在离开之前,我还有些事想去做,有些地方想去看看,有些人想去见见,不知道我这种情况还能撑多久,是否来得及做这些事情。医生让我先用激素,如果没有效果的话,就需要做放疗,如果真到了那一步,我不想做放疗了,感觉那样很受罪。”朋友继续说道,昨天看的医生是眼科专家,门诊患者特别多,根本没有时间详细咨询。她希望我帮忙问问我们医院的眼科医生,她这种情况还能活多久,她好安排这段时间做些什么。
她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夹杂着微弱的抽泣声,我可以感受到她压抑的情绪。我是一个内科医生,虽然近些年一直在做管理工作,临床业务都快荒废了,但还是赶紧在脑海中检索着这个听上去还有些印象的疾病名字。
“我记得这个病不是绝症啊,好像是甲亢引发的眼病。您有病历资料吗?等我和眼科专家核实一下后,马上给您答复。也许没有您想象得那么糟,毕竟现在医学发展进步很快,很多疾病都有治疗方法。”我宽慰她道。
一块石头落了地
挂了电话后,我收到她发来的诊断证明书,上面写道:“诊断:1.恶性突眼(Graves突眼)(浸润性突眼);2.甲状腺功能减退。”
我立即联系了眼科专家,结果正如我所料。Graves突眼,是Graves病的常见症状,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眼肌炎性浸润造成单个或多个眼肌肥厚,导致出现眼球外突的特殊征象,可伴有明显的眼部自觉症状。突眼度大于18毫米,叫做恶性突眼。恶性是指突眼的严重程度。所谓浸润,并非是肿瘤细胞的浸润,而是炎症的浸润。所谓放疗,是指在药物治疗之外,通过放射线促进肥厚的眼肌萎缩,目的在于缓解突眼症状。
我立即给朋友打电话,将情况尽可能详细清楚地讲给她听,但她难以置信。当天,她又问了认识的其他医生,发来信息告诉我,我说的是对的,她误解了医生的意思。第二天,她再次给我发信息说,她又挂了上次那个专家的号,详细问了一遍,确认了我们说的都是实情,她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整个人像死里逃生了一般。
误解为何会发生
一次误解,让一名患者仿佛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又转了回来。这件事为何会发生?真是因为医生太忙吗?可当我们有时间的时候,就会多倾听多沟通吗?
2006年,一家媒体曾做过一项调查,在“患者最不喜欢医生说哪些话”选项中,排第一位的是“跟你说了你也不懂”。真正制约我们沟通的可能并不是时间,而是内心没有沟通的动力。如今,不少医务人员对沟通的认知,依旧停留在为了避免投诉纠纷上,而没有认识到,沟通是为了建立医患互信。如果医务人员能在第一次接诊过程中多花一点时间为患者讲明白病情,告知后续治疗建议,很多误解就不会发生。
韩启德院士曾发出倡议:“医生出门诊时,请先给患者一分钟时间讲述病情,不要打断他们。”而一项调查显示,患者往往只讲了18秒就会被医生打断。从预约、挂号、取号、候诊,患者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来换医生几分钟的时间,甚至会在心中反复演练跟医生说什么话、怎么说。医生的每一句话,对患者而言都很重要,一旦表述不清,便会引发无限“遐想”。
德国医生罗肯保赫在《高效医患沟通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阐述了医患沟通的两种类型——指导性沟通与非指导性沟通。指导性沟通,是以医生为中心,由医生引导对话,提出封闭性问题和反问,并经常打断患者,几乎不考虑患者的问题和需求,也很少系统地对诊疗进行详细阐述。而非指导性沟通,是以患者为中心,由患者与医生共同决定对话进程,医生提出开放性问题,患者可以畅谈感受,医生回答患者的问题,了解患者的想法和需求,系统地对诊疗进行详细阐述。非指导性沟通不仅有利于医患互信,也有利于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保障患者安全。
正如我院全科与健康医学部部长王仲教授所说:“没有听不懂的患者,只有说不清楚的医生。”真心希望医患间的误解能够少一些,再少一些。
文: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樊荣
编辑:于梦非 张昊华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闫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