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1)

芦芽山 曹建国| 摄

大文豪柳宗元曾写过一篇叫《晋问》的文章,开篇就说:“晋之山河,表里而险固。”意思是说,山西大地,里里外外都是大山大河,地形险要,固若金汤。

大山与大河把山西版图围起来,基本上沿着省界纵横分布。北为横向山脉:管涔山脉西起陕西、内蒙古、山西交界处,东至大同以北;东为纵向山脉:太行山脉北起桑干河畔,至山西东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三省交界处;西为大河、大山并行: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来了个直角拐弯,进入山西偏关县,一直向南而流,与吕梁山脉并行,形成晋陕大峡谷;南为大河、大山并行:黄河在晋陕豫三省交界处拐弯东流,与中条山横向并行,从山区奔向平原。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2)

尧王台

四面大河大山,这样的地形本来已经十分难得,更为神奇的是,南北、东西各自画出的线,居然是平行的!

华夏之源

晋西南盆地与神奇的盐池,都要感谢一条许多人并不太熟悉,但极其重要的山脉——中条山。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3)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4)

中条山 刘文礼 | 摄

7000 万年前,受一次大的造山运动的影响,运城盆地南部的中条山,北部的孤山、稷王山褶断上升,其他板块则不断下沉,形成大面积的沉积洼地——解池就是盆地中最低洼处。中条山横亘于运城盐池以南,但并不是密不透风,南方的风穿越纵横交错的山谷沟壑,从一个个峡谷口积聚起来,猛烈地吹拂背阴之地的盐池,水蒸发量大大增加。于是,半湿润地区出现了难得的盐湖。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5)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6)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7)

盐池 尚建周 | 摄

炎帝、黄帝、蚩尤、尧、舜、禹等人物,都多少带有某种神话色彩。后世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证明:他们的活动中心,都在晋西南大地——中条山北麓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中。

今天,尧、舜、禹的陵墓有多处,范围跨度大得惊人。这三位上古帝王的踪迹,在晋西南的临汾、运城盆地都有分布。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一带是早期华夏文明中心。

这是一个看似平淡,却充满神奇的地方: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水温适宜,在四五千年前比现在还要温暖湿润,非常适合人类早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今天华北地区唯一残存的原始森林位于中条山,就是几千年前原始景观的残存。

神奇的山脉、神奇的盐湖、神奇的盆地,成为华夏民族早期文明的塑造者——正是它的出现和存在,让华夏文明有了第一个稳定的活动中心。

四面天险

《史记·晋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周成王即位时还是个孩子,一次他与弟弟叔虞做游戏,将一枚梧桐叶递给叔虞,说:“我封你为侯。”在场史官马上请周成王正式举行封立仪式。成王说:“我闹着玩呢!”史官说:“天子无戏言!”于是,叔虞被封于王畿东北的晋水之阳,号曰唐,后为晋。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8)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9)

广武长城 张向东 |摄

明代确立的山西版图,大体保持了古晋国范围。诸列大山夹缝中,几个盆地呈东北—西南向排布,正好连成了叶子的“叶柄”与“主叶脉”,省会太原位于正中,两边分别是向西南而流的汾河,向东北流去的桑干河;叶子两端,一端是运城地区——上古时期山西文明中心;一端是大同地区——北魏早期的都城,明代的北部防御中心、大明陪都所在。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10)

《大同长城》 田相臣 | 摄

这个神奇的平行四边形,四面隆起、中有起伏,山西,像是一座四面天险的巨型城池。

北面,管涔山脉与长城雄关结合;西面,吕梁山脉与黄河天险把关;南面,中条、王屋与黄河天险并行;东面,巍巍太行与峡谷碍口相伴。山与长城,铸就了高不可攀的城垣;黄河,则是天然的大型护城河。内部,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长治盆地,相对整个山西,又是一个个缩小版的城池。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11)

《远眺保平堡》 王瑞 | 摄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12)

《夕照韩庄长城》 陈彬彬 | 摄

这样的一座大城池,虽然如铜墙铁壁,但并非完全封闭,都留了出口:北面,管涔山脉与长城在山口间留出了一个个关口;西面,黄河支流从吕梁山间流出,在山河间形成了一个个渡口;南面,中条山与王屋山,依然有支流从山中冲出,汇入黄河,形成通航渡口;东面,太行山中的海河支流,横切太行,形成了一条条古道,最著名的当属“太行八陉”。

遍地城堡

最密集的早期文明遗址,聚集在中条山北麓、运城—临汾盆地、汾河下游谷地。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先后成为春秋晋、战国赵,以及隋、唐两大王朝的奠基之地。自建城以来以来,太原盆地中的晋阳(太原)城,是战国赵(前期)、前秦、北汉三个政权的都城,是东魏、北齐、唐朝、后唐、后晋、后汉六个政权的陪都。因走出了李渊等多个皇帝,太原被视为龙潜之地,所以得“龙城”称号。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13)

明长城 张向东 | 摄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14)

败虎堡 张向东 | 摄

山西老百姓有句谚语:“朱修长城李修庙”,“朱”说的是明代,“李”说的是唐朝。明朝最热衷修筑防御工事,最豪华的工程就是塞北的明长城了。明长城防御体系共有九镇,山西一个省占了两个,宣府、大同两镇的长城,大致就是今天山西、河北与内蒙古的行政区界。跟别处不同的是,山西北边的长城有内外两道,而且还沿着太行山修了一道。在山西人心目中,北面这道长城,最重要的关口除了雁门关,就是杀虎口了。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15)

天镇新平堡长城 张向东 | 摄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16)

得胜堡 张向东 | 摄

重重关山的格局,深刻影响了山西民居的建筑观。山西人居住的那些拥有又高又厚院墙的大院落,还有那些像城堡一样的村落,堪称关、城、堡、寨等大堡垒的延伸。不同的是,它们是半居住、半军事性质的,建在适于居住、耕作的平原或山坳里,地势起伏、防御功能都是这些村落规划的重要标准。城堡和城墙,是山河赋予山西人的一种生存之道。

这些村镇古堡,最引人瞩目的是一种叫“河山楼”的建筑,它们出现在视野最佳的位置,是村落古堡里的最高建筑,取“河山为囿”之意。皇城相府、郭峪古堡中的河山楼有 7 层之高,层间有楼梯相通。这是明清时期乡野间的“高楼大厦”。河山楼往往只在一面辟拱门,外门为石门,可以防火,门后设有杠栓。

作为民间修造的防御性堡垒,它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楼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楼顶建有垛口,便于监测敌情,底层深入地下时辟有秘密地道。楼中还备有井、碾、磨等设施,以应付长期围困。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17)

八台子长城 张向东 | 摄

当我们走出晋东南,再去看晋中那些著名的晋商大院,它们虽然不是村庄,不是城池,但这些院子的外墙,也高大厚实,氛围森严,也有城堡般的气势。

大院、寨子、村落、镇子、县城、府城,这一个个城堡,最终组成了山西这座巨型超大城堡。这样规整而森严的地理单元,这样的省份,在中国独一无二。

庙宇戏台

古代山西,无庙不成村落,有庙定有戏台,庙宇与戏台共同构成了戏场。中国传统戏剧是从祭祀活动演化而来,后来成为一种娱神活动。河有河神,山有山神,居有灶神,出有门神。无论哪位神灵,戏台都会适时出现在神殿对面——唱戏首先是为娱神,其次才是娱人。这也是乡间大戏,多出现在庙会上的原因。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18)

古戏台

金元时期,山西的角色变了,由中原的肩背,变成了游牧王朝的前沿。这个时候的山西,许多汉人不愿参与科举仕途,只好深入民间,创作出了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杂剧、散曲。元杂剧四大家中,山西人占了三位,分别是解州(今运城市解州镇)的关汉卿、平阳襄陵(今襄汾县)的郑光祖和隩州(今河曲县)的白朴。伴随元杂剧的繁荣,戏台像雨后春笋一样,崛起于山西乡村和市井。

金元时代 , 山西的经济文化比它邻近的地区发达。《金史·文艺传》中记述金朝一代的文人、学者 , 山西人占的比重很大。特别是金末元初 , 山西出了两个全国第一流的文人,一个是元好问 , 一个是刘祁。元好问是秀容 ( 今忻县 ) 人 ,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刘祁是浑源 ( 今浑源县 ) 人。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19)

皇城相府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结构图(神奇的平行四边形)(20)

永乐宫壁画

今日山西境内古建遗存众多,且众多建筑中有大量壁画遗存。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为了统治中原,把山西作为文化示范基地:山西北部五台山,为佛教中心;南部永乐宫,为道教中心。“南道北佛”的文化格局,是山西金元文化的缩影,也为后世积累下了大量遗产。

从文明初期走来,山西——这个神奇的“四边形”,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要使命。

作者:公子羽

来源:山西画报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