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是知行合一吗(王阳明心学主张的知行合一)
本文乃作者一分货复合弓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朱厚照在“南征”途中接到王阳明的捷报,但他一再阻止王阳明献俘,仍然继续“南征”。这时,宦官张忠等人乘机诬陷王阳明“先与(朱宸濠)通谋,虑事不成,乃起兵”,幸好有一位曾反对过刘瑾的宦官张永从中回护。在张永的启示下,王阳明把朱宸濠交由张永带去,再重新报捷,在捷报中表示“奉威武大将军方略,讨平叛乱”,并将那些曾经接受过朱宸濠贿赂的宦官、朝臣都列人征讨朱宸濠有功人员名单,这才得以保全了身家性命。直到明世宗朱厚熄即位之后,才给王阳明“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王阳明去世后,又因朝臣的异议而夺爵,到明穆宗朱载堂即位,“廷臣多颂其功”,才又“诏赠新建侯“ ,谥文成。清代著名学者王士镇在评论王阳明时曾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绝顶。”
朱厚照画像
其实,王阳明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在“立言”方面,即他所阐发的心学体系。王阳明原是程朱理学的信奉者,他在弘治五年中举后,住在父亲的任所,曾系统研读过朱熹的著作。这时,发生了事虽不大但却很有名的“格竹子”事件。人们普遍认为,就是因为这件事,使王阳明对程朱理学发生怀疑,走上了自创学派的路。王阳明自己曾经谈到过他这次“格竹子”的经历,他说:“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
王阳明雕像
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王阳明这段自述,很难使我们得出他就是因此而对程朱思想产生怀疑的结论。他的自述只能表明,他对人们讲程朱理学却不能身体力行非常不满,也表明他深感自己的功力还不足以通过“格物”而“致知”,以达到“圣贤”的地步。真正埋下使王阳明走出程朱理学的根子,早在“格竹子”的3年之前(1489) ,他迎亲经过广信(今江西上饶)时曾拜见娄谅。18岁的王阳明听娄谅谈“宋儒格物之学”,对娄谅所说的“圣人必可学而至”,“深契之”。王阳明在平定朱宸濠叛乱之后,曾厚礼安葬了娄谅的孙女、朱宸濠的妃子娄素珍 ,或许就是出于对娄谅的敬意。娄谅虽然声称信奉程朱理学,但他师从吴与弼(1391一1469)也接受了吴与弼的心学思想。
娄谅画像
王阳明与娄谅的见面,便在他的思想上打开了一扇通向心学的窗户。所以黄宗羲认为,王阳明与娄谅的这次会面,是他学术变化的发端。由娄谅最早埋进王阳明思想中的心学种子,在王阳明被贬谪到龙场期间终于萌发。明正德元年(1506),宦官刘瑾专权,排斥打击大学士刘键、谢迁等,激起士人共愤,南京户科给事中戴铣等21人或独自、或联名上疏声援,刘瑾逮捕戴铣等21人。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不顾刘瑾权势的煊赫,上疏救援,并提出“宥言官,去权奸”,“有政事得失,许诸人直言无隐”的建议,请求明武宗朱厚照“开忠谠之路”。结果触犯了刘瑾,被廷杖四十,贬为龙场(今贵州修文县)驿丞。龙场是一个十分偏僻的驿站。正德三年春,王阳明赶到龙场后,便自筑草棚栖身,自种菜蔬自给。
朱厚照剧照
因为地处穷荒,余暇无书可读,就日绎旧闻。在对学术思想的回顾与思考中,他“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这就是中国学术史、哲学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龙场悟道”使他悟出了“心即理”的观点,为他的思想找到了新的支点。第二年,王阳明在贵州府城的文明书院阐发了他的“知行合一”论。正德十五年(1520),在江西南昌又提出“致良知”论。至此,王阳明由“心即理”论、“致良知”论和“知行合一”论所建构的心学体系,就最后完成了。在王阳明看来,“吾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认识了存在于“吾心“中的理,就是认识了事物之理。王阳明以这种“心即理”的观点为出发点,提出了他的“致良知”论和“知行合一”论。
王阳明与心派弟子
他认为,“良知”是不问圣愚,不论古今,人人都具有的 ,连天地鬼神都是从“良知“而来的。这个“良知”就是“真己”,是人的真实的本质,也是人和万物的生命所系,“有之即生,无之即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则是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而提出来的,他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他说,如果“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但他又认为,所谓“知行合一”,实质上就是“心”、“理”合一。所以说:“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王阳明有两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他主张“致良知”,主张“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石雕
其学术动机可能是想重振儒学的政治功能,从根本上“灭心中贼”,以维护封建秩序。但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实际上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升华和膨胀,是一种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的主观精神。按照他的“致良知”学说,逻辑的结论只能是张扬人的个性和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人的主观能动精神。沿着这样的思路,就可能使王阳明的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道德目标背道而驰。他也确实就得出肯定“人欲”的合理性的结论,认为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都是“人心合有的”。他还从“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的观点出发,得出“满街人都是圣人”这样蕴含着人格平等的结论。这都表明,王阳明心学的出现,必然会对程朱理学产生冲击。
参考资料《中国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