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为什么上三支香(香道是宋人发展起来的)

香道是宋人发展起来的

吴钩

今天,在广州等地,香道的传统大有复兴之势。玩香道的朋友,有必要知道,焚香作为一种文人雅道,是宋人发展起来。

当然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不过宋人之前,焚香只是皇室、贵族的时尚,或者表现为佛堂供香。由于香被认为有“感格鬼神”之功效,而且寺院一直是财力雄厚的机构,佛堂供香通常非常华贵。传为李公麟绘画的《维摩演教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上,就画有一张造型华丽的香几,上面放置的香炉是莲花座狻猊出香。这类华美的香炉,可见之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的记载:“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为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唯此物最精绝。”

道教为什么上三支香(香道是宋人发展起来的)(1)

(传李公麟《维摩演教图卷》局部)

至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香药的进一步市场化,市井中出现了香药铺,越来越多的人都有机会购买到香料。《东京梦华录》载,开封“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荣。……御廊西即鹿家桅子,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便画有一间“刘家香药铺”。明代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图》(辽宁博物馆藏)上也出现了一家香药铺,打出的广告招牌是“上料八百高香”,一名伙计正踩着木梯往屋顶晒香,从香的形态看,显然是盘香。盘香产生于元明时期,宋人其实并不使用这种直接点燃的盘香。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的刘家香药铺)

道教为什么上三支香(香道是宋人发展起来的)(2)

(仇英《清明上河图》上的香药铺)

除了一部分名贵的香药品种,香品在宋代已成为寻常的商品,不但文人士大夫热衷于调香、焚香,普通市民也消费香料,南宋杭州市井中不乏市民“关扑香囊、画扇、涎花珠佩” ;端午节时,“杭城人不问大小家,焚烧午香” ;杭州儿郎迎娶新娘,送给女方的礼品中也包括香料:“至迎亲日,男家刻定时辰,预令行郎各以执色,如花瓶、花烛、香球、沙罗洗漱、汝盒、照台、裙箱、衣匣、百结、青凉伞、交椅,授事街司等人,及顾借官私妓女乘马,及和倩乐官鼓吹,引迎花檐子或粽檐子藤轿,前往女家,迎取新人。”

宋朝市井中也有香道。你到酒店喝杯小酒,只要付一点点小费,招呼一声,便有“香婆”捧着香炉上前,在你的酒桌上给你焚香。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说,杭州的酒楼“各分小阁十余,酒器悉用银,以竞华侈。……及有老妪以小炉炷香为供者,谓之香婆。”当然,“香婆”所用香丸,肯定不是名贵香药,好在价格便宜,一般市民都消费得起。

我们知道,宋人有“燕集焚香”的风气。这个“燕集焚香”也出现了市场化的供应。提供这一服务的机构叫做“四司六局”,你若要大宴宾客,便可交给专业的“四司六局”操办:“常时人户,每遇礼席,以钱请之,皆可办也”;“虽广席盛设,亦可咄嗟办也”;“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四司六局”中的香药局,就是专门负责办理香药的部门。收费也不贵,“承揽排备,自有则例,亦不敢过越取钱”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