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列传人物形象(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文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记叙了战国时赵国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个重要人物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集中描写了蔺相如由宦者令缪贤的一个食客而成为赵国上卿的经历,同时对廉颇也作了记述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争雄,秦的势力最强为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秦釆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其他六国中,实力比较强大的楚国和赵国成为秦实现企图的主要障碍当时,秦国正集中主要力量对付楚国,虽然对赵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侵吞,却还抽不出力量来大举进攻课文记述的事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事件,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兼备的才能和从大局出发的精神,同时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蔺相如列传人物形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蔺相如列传人物形象
本文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记叙了战国时赵国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个重要人物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集中描写了蔺相如由宦者令缪贤的一个食客而成为赵国上卿的经历,同时对廉颇也作了记述。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争雄,秦的势力最强。为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秦釆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其他六国中,实力比较强大的楚国和赵国成为秦实现企图的主要障碍。当时,秦国正集中主要力量对付楚国,虽然对赵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侵吞,却还抽不出力量来大举进攻。课文记述的事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事件,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兼备的才能和从大局出发的精神,同时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我们本节课在了解文章的行文脉络之后,着重来分析蔺相如人物形象
首先我们从整体上了解这篇文章的行文脉络,全文共12个段落,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廉、蔺的身份和地位。先廉后蔺,廉颇稍详,蔺相如简略,突出了两个人在赵国的不同地位: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第2—7段),完璧归赵。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先由缪贤的推荐介绍,从侧面表现他的过人见识;接着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表现其智谋和勇气。
第二层(第4-6段),写蔺相如和秦王之间的斗争。
斗争过程有三个回合。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理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假托“璧有瑕”将璧收回;然后将赵王的“修敬”与秦王的“甚倨”进行对比,当面斥责秦王的无理无信;最后以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慑服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其不得不同意以“十五都予赵”。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两个条件,以获得回旋的余地。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蔺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将璧偷偷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背信弃义是秦的惯用伎俩,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并表明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使得秦王无可奈何。
第三层(第7段),蔺相如功成加官。
第三部分(第8-10段),渑池之会。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8—9段),会前计议。先写“渑池之会”的背景和赵王的态度。形势的严峻,赵王的畏惧,都从反面衬托出蔺相如的胆识非凡。与此同时,通过廉颇的语言,表明他对赵国的忠心和深谋远虑,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作铺垫。
第二层(第10段),会上斗争及结果。渑池会上,秦王步步进逼,耍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怿”,虽“不怿”又不得不“为一击瓯”。运用对比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正由于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争,使得秦国始终没有占到上风(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也由于廉颇的谋略和准备(“赵亦盛设兵”),使“秦不敢动”。
第四部分(第11-12段),负荆请罪。
第11段,蔺相如因功拜为上卿。这一段,前几句承上,后一句启下,引出廉蔺矛盾。
第12段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廉颇居功自傲,蔺相如退让回避。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廉颇的心胸狭窄,通过“称”“望”“引”等动作表现蔺相如的宽容忍让。
第二层,蔺相如说明避让廉颇的原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表现出蔺相如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重的高贵品德。写相如舍人“请辞去”,既引出相如对自己行为的解释,表现其内心思想,又是对相如的侧面衬托,使行文自然,人物更加饱满。
第三层,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成“刎颈之交”。相互映衬,人物性格更加丰满。
接下来我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这篇文章时如何来凸显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的呢?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
课文选取“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则典型故事表现两个人物的性格,我们这节课重点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表现其智勇。
(一)蔺相如的智,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文言知识见ppt】
他决定许璧于秦,确定与赵王赴会,宽容忍让廉颇,都是以国势的强弱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审时度势之智。
(2)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文言知识见ppt】
他能廷斥秦王,完璧归赵,在于他深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对秦的现状和秦王的心理十分了解。知人论事之智。
(3)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文言知识见ppt】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文言知识见ppt】
秦王以“书”骗璧,以“图”骗璧,以“礼”骗璧,蔺相如不为假象迷惑,不因一时获胜麻痹,献璧、取璧、归璧,机智果断。随机应变之智。
(4)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文言知识见ppt】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文言知识见ppt】
秦以城易璧,他主张“宁许以负秦曲”,渑池之会,他对等地要求秦王击瓴,以秦首都咸阳为赵王寿,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使赵王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迫使秦王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争取主动之智。
(二)蔺相如的勇主要表现在:
(1)前文我们已经讲过当秦求璧而赵无人可使时,蔺相如不怕任务艰巨,主动承担了重任。
可见敢挑重担之勇。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文言知识见ppt】
面对威武的秦王和如虎似狼的秦臣,蔺相如临场不慌,临危不惧,从容应对,且廷叱秦王,辱其群臣。不畏强暴之勇。
(3)还是这一段,为了维护赵国尊严,他决心头与璧俱碎于柱,准备以颈血溅秦王。
不怕牺牲之勇。
(4)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文言知识见ppt】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文言知识见ppt】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文言知识见ppt】
廉颇出语不逊,常人难忍,蔺相如再三退让,忍辱抱屈,尽力克制自己,终于使廉颇主动承认错误。隐忍退让之勇。
二、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一)形势上的矛盾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文言知识见ppt】
作者始终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使人物特征鲜明突出。秦王求璧,赵君臣都感到“予”或“勿予”都不行,处于“两难”之地。缪贤荐才,相如入秦。虎狼之秦国势强盛,以十五城易璧,名为交换实为强取。矛盾尖锐,处境艰难,愈加显示蔺相如的智与勇。
入秦后矛盾步步激化,但由于蔺相如智勇兼备,使形势逐渐发生转变。秦王得璧之后,蔺相如一眼就看穿秦王无意偿赵城。但璧已到了秦王手中,相如便提出“璧有瑕,请指示王”的要求,将璧取回,把握了斗争的主动权。蔺相如抓住了秦王“恐其破璧”的心理,迫使其让步,为归璧创造了条件。
(二)通过秦王的诈和怯与蔺相如的智和勇之间的矛盾,显示人物的性格。秦王第二次接见,由“章台”改为“廷”,人员由美人、侍从改为“九宾”,且已如约斋戒五日,可谓既“诚”且“尊”了,而相如却要秦王先割城再献璧,加之璧已归赵,形成了“曲在蔺”的态势。蔺相如先是据理力辩,从历史和国势两方面说明赵不敢留璧而得罪秦王,由“理屈”转为有理;接着退中有进,柔中有刚,以“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对方:璧已回赵,杀了相如,有害无利。
(三)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 【文言知识见ppt】
“渑池之会”充满了尖锐激烈的矛盾。秦在“拔石城”,“复攻赵,杀二万人”的情况下约赵王“相会”,明显是恃强凌弱,不怀好意;赵王不想赴会又不敢不去,进退两难。渑池之会,一主一宾,一众一寡,一有预谋一为被动。蔺相如却在剑拔弩张的局势下夺得了胜利。
(四)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文言知识见ppt】
“廉蔺交欢”充满了尖锐激烈的矛盾。“廉蔺交欢”,矛盾的引起,在于廉颇的争名位;矛盾的展开,是由于廉颇见相如“必辱之”;矛盾的激化,是相如的舍人皆请辞去;矛盾的解决,首先是蔺相如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这一组组矛盾,一方面使蔺相如的智和勇更加突出,一方面又表现了他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的品格。
三、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刻画出蔺相如察言观色的情态和从容应对的神色。“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先写动作,“持”“却”“倚”,显示他运筹于胸,表露于形,动作迅速,快而不慌,退而有意;“怒发冲冠”的表现,更是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态跃然纸上。“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睨”不但说明了相如“倚柱”而立的位置,而且透露出“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显示了以死相拼的勇武之气。渑池会上,蔺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前”这一极为普通的动作,表现出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惟其“前”,才构成与秦王“五步之内”的距离;“跪”,貌似恭敬,实则为其“以颈血溅大王”作准备。这些细节描写,精练而准确,极为有力地显示了他的智和勇。
四、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璧有瑕,请指示王”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赵王悉召群臣议”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偿城恐不可得”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蔺相如在秦廷上对秦王说的话,或语气平和,谦恭有礼;或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或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或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他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璧有瑕,请指示王”,出语平和,意态从容,诚恳机巧,因而才会达到“王授璧”的目的。接着一番话,则雄辩折人。“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先交代事情的缘起,指出是秦王首先求请,通使对方不得无礼违诺;“赵王悉召群臣议”,显示了赵的重视,暗示对方不可轻率;“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王的欺诈行为“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明为奉承秦王,实为讽刺秦的言而无信。接着再提出秦王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的要求,并表明以死相拼的决心。有理有节,轻重得当,有刚有柔,缓急适度。
五、运用对比衬托之法刻画人物。
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性格有同有异,一主一次,一详一略,相映生辉,使性格特征更加鲜明。蔺相如的宽容,对比出廉颇的心胸狭隘;廉颇知错就改,进一步衬托出蔺相如的宽容大度,而两个人之间矛盾的完美解决,则是因为都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蔺相如考虑问题周密细致,但不缺少勇气和果敢;廉颇勇武粗豪但也不失深思熟虑。相互映衬,使两个人的形象更加丰满。另外,作者写秦王得璧时的得意,被蔺相如将璧骗回之后的无奈尴尬,蔺相如请他击瓿时的愤怒,不得不击一下盆缶的难堪,以及秦王左右的种种表现,都非常有力地衬托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气。
同学们,《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篇章之一。以“将相和”为题材的戏曲、小说颇多。今天,我们研究这篇文章,学习其人物刻画的方法,有助于传记文学以及小说的学习甚至是创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