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是怎样死的(都为普希金之死感到悲哀)
去吧,从我的眼前滚开,
柔弱的西色拉岛的皇后!
你在哪里?对帝王的惊雷,
啊,你骄傲的自由底歌手?
来吧,把我的桂冠扯去,
把娇弱无力的竖琴打破,
我要给世人歌唱自由... ...
——普希金·《自由颂》
说到普希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作为俄罗斯著名的诗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他的人生本就应该跟他的作品一样,熠熠生辉,长久流传。但最终在一场看似简单的决斗事件、实则却是包含杀机的蓄意谋杀当中,结束了他年仅38岁的生命。
话说,那是1837年的一个寒冬,普希金和他的朋友丹扎斯一起来到了彼得堡的小黑河畔,与贵族身份的丹特士进行了一场中世纪形式的决斗,以此来解决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在丹扎斯的见证之下,丹特士获得了优先开枪的权利,而伴随着一声响彻天际的枪声之后,普希金应声中弹、倒地,并在两天后,伤重不治身亡。
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很荒诞?一代诗歌名家,就这样作为活靶子让人射杀,这种决斗方式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但是,无论剧情多么戏剧化,普希金的死是真实的,俄罗斯的诗歌太阳就此坠落。那么,大家一定都很好奇,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场决斗?自古风流才子多拜倒在石榴裙下,俄国的才子们也不例外。
普希金与丹特士的恩怨,就是源于普希金的妻子,一位名为娜塔丽娅·普希金娜的美女。她与普希金早在1831年就已经结婚,并育有5个孩子,本是一对恩爱的小夫妻。但是,直到丹特士的出现,他们平静、安逸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丹特士的风流快活是出了名的,这个好色之徒贪恋上了娜塔丽娅的美色,不顾自己已婚身份,不断对她进行骚扰。
本来这种骚扰有夫之妇的行为,应该遭到唾弃,但是,丹特士的这种行为却得到了沙皇的支持,这使得丹特士更加肆无忌惮,并在俄国上流社会,不断传播自己与娜塔丽娅的各种污言秽语。这些不仅让娜塔丽娅本人备受侮辱,对于其丈夫普希金来说,更是难以接受。对于一个男人,还有什么能比外人给自己戴绿帽子更愤怒的事情了呢?
所以,普希金最终选择用决斗的方式,来制止这种恶心的行为,了结他与丹特士之间的恩怨。然而,这个冲动的代价,就是自己年轻的生命。但凡有点头脑的人,冷静思考一下都知道,这种决斗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有点可笑的,很不理解为什么普希金会接受这样的了结方式。但实际上,这场决斗本来就是因为一场挑逗而引发的,普希金是中了丹特士的“激将法”。
在1836年11月,普希金和他的朋友们都收到了内容相同的匿名信,上面主要是写了关于普希金“被戴绿帽子”的事情,最终,这样的内容和这种行为都深深地刺激到了普希金。而事实上,这封信就是由丹特士的义父盖克恩一手炮制的,目的就是要激怒普希金。
其实,在1836年1月的时候,普希金曾饱含愤怒地给盖克恩写了一封信,对他的卑劣行为进行了谩骂和指责,认为:他作为一名父亲,却给自己的儿子拉皮条,没有一点贵族气质,却像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老淫棍。而丹特士作为他的义子,更是混蛋和下流的坯子,令人恶心至极。
受到这样的谩骂,盖克恩怎么能忍得了?
随后,他便鼓动自己的义子向普希金发起决斗的邀请,并且,最终在1837年用一颗子弹,结果了普希金的性命。事情发生后,俄总检察院受理了此次案件。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取证,检察院最终判定丹特士和丹扎斯都有罪。
按理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普希金被打死了丹特士是不是也应该以命抵命呢?
但最终的判决的处罚却很轻。丹特士因为挑起了本次决斗,并杀死了普希金,被剥夺了官职和贵族称号,贬到军中服兵役;丹扎斯作为决斗的见证人,看到危险事件发生而未制止,被软禁两个月后恢复了原职。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惊讶,打死人了,就服个兵役就可以了?然而,实际的处罚结果更让人难以接受。沙皇在批示本案件的时候,虽然,认同的检察院的判决,但是,却以丹特士非俄罗斯臣民为由,只是扣留了其军官证,将他赶出了俄罗斯就完事了。
看到这样的处理结果,真是为普希金感到不值,就这么葬送了自己年轻的、富有才华的生命,而杀人凶手却终究逍遥法外。或许我们都很好奇,为什么沙皇会如此偏袒丹特士?对普希金的生命却置若罔闻?
其实,这个疑问的答案在170多年前就在俄国的上流社会盛传。
普希金之死其实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一个蓄意谋杀。他的本意就是想借助丹特士之手,杀死自己一直以来的眼中钉普希金。所以说,冲动是魔鬼,要不是普希金没能抑制住自己的情绪,轻易接受了决斗,也不至于掉入了他人预设的圈套之中,最终,毫无意义的就此死去。
参考资料:
【《普希金之死》、《诗歌之外的普希金》、《自由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