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相信科学(天荒地老:科学)

第一章:天荒地老第四节:科学,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40岁相信科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40岁相信科学(天荒地老:科学)

40岁相信科学

第一章:天荒地老

第四节:科学

科学最早来自拉丁文,意为学问和知识。康有为在翻译国外书籍时首次使用科学二字,在辛亥革命后科学才逐渐流行。可想而知,对于中国人,科学似乎是一个新的概念。然而,究其本意,春秋的Ÿ礼记大学中就已经阐明了科学的原理是格物致知,所谓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即探究一切事物的原理,获得理性的知识。格致即为科学。拉丁文的科学并没有说明知识获取的来源和途径,康有为的科学二字也没有阐明这一概念及其行为活动的本质。我们从五四运动开始尊重科学,在改革开放时呐喊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的孩子明白,科学的真正内涵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理性求知的过程。

除了自然科学之外,广义的科学可以包括人性、心理、社会。大卫Ÿ休谟的人性论基本上可以直接上升为哲学。有人说了解多巴胺,就可以解锁人性。美国丹尼尔Ÿ利特曼有一本书叫贪婪的多巴胺。把生物基因和化学结合一起研究人性,从底层逻辑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可能也会产生影响人类社会和世界格局的科学巨匠。

马斯克直言他推崇并履行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在任何一个系统或者说一个领域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它不能被违背、删除或违反。在第一原理之上演绎发展出来的一切都是他人格物获得的知识,可以学习借鉴,但要记住这并不是你的知识,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果生搬硬套,很有可能走向谬误。死记硬背,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违背了科学的真谛。应试教育下即使考试满分,也并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只有深刻理解知识背后的本原,才能在变化中解决问题,解决变化中的问题。知识本身有局限性和相对性,人类少有真正获得永恒的真理。惜捂一成不变的知识反而会成为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桎梏。经验主义害死人就是这个道理。不为云霞遮蔽眼,敢问苍穹万里空。有人说科学精神是实事求是,这样的理解仍然是肤浅的。科学或者说格致的核心是要穷究事物的原理,科学精神的特征或者说它的样貌可以说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维模型。

有人说科学是西方的文明成果,这只是偏见。科学并不分东西方,有理性光芒的地方就有科学。有人说中医不是科学,事实上,中医研究人体运行规律,当然是科学。科技有高低之分,科学没有高低之别。从近代开始,中国学习并引入西方科技文明的成果,但是并没有引入科学。科学不是知识本身,因而是无法引进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一个人,都需要科学精神支撑。让我们再回到曾子的大学,再看一下格物致知的逻辑和终极目标,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这样发展的历程中,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思维和视角也并不相同,但凡有一点收获,都是对科学的最好践行。

卡尔Ÿ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本质是可证伪性,意即一切科学的都是可以被证明是错的。一切被认为是科学理论的,都是可证伪,且未被证伪的。我们不仅要唏嘘,科学的宿命竟然是伪科学。我们不仅怀疑人生,而是要怀疑一切。这是只是因为人类依然非常无知和浅薄,我们永远在探究真理的路上,却又永远达不到那个尽头。爱因斯坦说当科学家登上山顶,发现神学家早都坐在那里。科学的尽头似乎是神学。神学宗教无法证伪,因而也不是科学。因此,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科学的结果,而是科学的过程。科学拒绝迷信,也拒绝虔诚。面对科学,笃信就是亵渎,怀疑就是尊重。我们的民族应该成为拥有科学思想和学会理性思考的民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