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与中庸之道(中庸解读系列第十篇)

中庸与中庸之道(中庸解读系列第十篇)(1)

“问墙”

原文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中庸与中庸之道(中庸解读系列第十篇)(2)

文义解释

子路问强。子路问什么是强大?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与”读作“yú”,通“欤”,助词,表示感叹或者疑问。“抑”译为抑或还是的意思。“而”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因此这句译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大呢?北方的强大呢?还是你自己的强大呢?每一问后面一个欤,实际上表达了孔子的一种语气,一种启发式的疑问。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宽柔以教”倒装,正序为以宽柔教,用宽容和比较柔和的方式来教化人。“不报无道”,不以无道报之,而不是用不符合道的方式来报复或反馈。这是南方的强大,大家口中的君子多以这种强大自居。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衽”古意指衣襟或袖口,后演变为整理衣襟,这里有携带的意思。“金革”意指武器军械。“衽金革”译为拿起武器金戈铁马。死而不厌,即使死亡也不改变其意志,这是北方的强大。大家口中的强者多以这种强大自居。对于这两种强,看官可以思考一下,孔子为什么这么列举?在后面的内涵解读,我会说明我的观点。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真正的君子能做到与上面这些所谓强大保持和谐,以所谓的强大去强大,但是不因为和谐而流于形式。在与中庸的方式不一致时候能够矫正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始终保持中庸致中和,而能不偏不倚,出现偏差,及时矫正,这才真正的强大。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家在符合道的方式运作,这个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而是需要时刻顺应发展的形式,顺应道,始终保持不变,国家终将变得堵塞不顺畅。这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以中庸和道的方式矫正,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国家处在一种不符合道的方式运作时,如果不及时调整就将走向灭亡,这时能够以符合道的方式矫正,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中庸与中庸之道(中庸解读系列第十篇)(3)

内涵解读

这一篇是对于《中庸》第一篇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进一步解读。对于这篇的错解无数,多数把孔子译成了地域黑,在春秋战国就开始了南北地域之争。实际上这篇的意思很简单,孔子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反者道之动这个道理,天下国家的治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子路作为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才是真正的强大。实际上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错误。强于弱本身就是对比产生的,没有强弱之分。如果非要在“有”的层面谈论这个问题,只能说顺应道就是强者,顺道而为实现“有”的目的而已。

因为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孔子反问子路,你问的是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还是你自己的强?这本身就能传递出,孔子的意思,强只是俗人自己下的定义,不管是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抑或是东边的围墙,还是西方的栅栏,都是人自己的定义而已。如果非要把这篇解读为子路问强,孔子说强,那我只能说,列位真是站上了墙头的圣人。

孔子解读南方的强,就是迂回式的说教,不去对抗而采取柔软的教化。普罗天下大部分自诩为君子的人,都推崇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用君子怀德来来标榜自己,要么就是自己气得半死,还要说一句小人难养,要么就是精神胜利法,不与小人一般见识。所谓的君子,大概率会批判我,认为孔子也是推崇这南方的强。实际上孔子在《论语宪问》中,面对“以德报怨,何如?”的提问时,答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显然孔子并不赞成南方这个墙头儿。而北方的强呢,孔子归类为金戈铁马式的穷兵黩武,遇到问题以武力解决,谁不服我就干谁。显然这种强是莽夫的强大,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针锋相对的武力解决。

所谓的南北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南方与北方。只是孔子从两个方面,来说世俗之人,多数理解的强大而已。很多人错,其实错在非要有强的概念,然后非要给强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按照语文的语法来区分,实际的现实世界,名词是一个有位次的概念,动词是一个相对位次的概念,而形容词和副词这类描述状态的词语是一个无位次的概念。如果你非要给一个无位次的形容词,下一个有位次的概念,显然这个一定是不对的。

这个强其实就是如此,如果你非要说以德报怨是强,放在这里说其实可能大家都理解,这个并不是绝对的,现实世界里,别说以德报怨很难换来德,就是以德报德都未必可行。现实世界中往往是血酬定律,以怨才能换来德。很显然这种强不是绝对德。穷兵黩武更不一定是真正德强,秦始皇以金戈铁马扫荡六国,一统江湖,结果强不过二世。

所以什么是强呢?审时度势,顺道而为才是真正的强。后面孔子又用治国举了两个例子,国有道,暂时的辉煌,不变最终也会堵塞,也会走向衰败。只有不断的矫正,顺道而为才能一直做强者。强者就是审时度势,按照道的指引,不断修正自己的治国策略,才能基业长青,国运亨通。反之,国家无道,本身就无道再不思改变,最终就是走向灭亡。而改变颓势的办法,只有一个,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或者发而皆中的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并不只是个人的情绪,更多时候是一个人的思维惰性,比如上面说的南方的强和北方的强,很多人固执的就认为强是南方的强,或者北方的强。对于一个无位次的概念,必须以集合的方式思考,强无非南方之强、北方之强,至于用哪一种强,需要审时度势,顺道而为。还是因秦为例,秦孝公嬴渠梁时期的秦国,被六国排斥,六国合谋共同分秦,此时如果孝公以南方的强为强,当个好好先生去说教六国,只能被六国当成精神不好,最终只能为六国所灭。相反孝公奋发图强,通过商鞅变法强大帝国经济,进而打造帝国铁蹄,最终立于不败之地。反观秦始皇嬴政,在武力统一六国后,没有审时度势,去同化和融合六国各民族,还是以高压政策压服治理六国,最终导致了秦帝国的灭亡。这都是南方之强和北方之强有位次应用的败笔。因此,孔子这篇告诉大家的真正的强,如果有,只能是顺道而为之。而这顺道的方式,就是中庸。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发而皆中之和。

此外,昨天有个朋友给我留言说“君子因为中庸,所以,顺畅,通透,细微,灵活,变通。小人因为从局部理解自己的得失,多少,所以显得被动,固执,坎坷,波动,情绪在宠辱惹惊中,起起落落,积累了很多的障碍。”我没有回答,一个是你说的都是无位次的概念,无位次属于集合,多个无位次的词语就是多个无位次的集合,学过初中数学的就可以知道,集合与集合之间有几种关系,交集、补集或者并集,意思就是说,你用顺畅,通透,细微,灵活,变通这几个词语,他们是交集、补集还是并集?所有的描述,只有全集才能准确的描述,你这四个词中哪个是表达你全集的意思的?如果有,那么其他三个只能是他的子集,那其他三个存在就没有意义。如果四个词语互为并集,那么请寻找一个词语能够包含他们代表全集。这么说只是想表达,你这种表达方式,我没法回复你,因为你引用了一些无位次的概念,根本不具有讨论的价值,无为概念之间互相重叠,表示你思维的混乱。再一个你对君子和小人的定义不准确,你认为君子是顺畅,通透,细微,灵活,变通,小人是被动,固执,坎坷,波动。显然你没有理解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发而皆中之和。既然有这些词语的存在,就是既不中也不和。都是小人。中庸也好、论语也好、道德经等等经典也好,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困难的是真正的顺道而为,至于中和。因为我们都是俗人,喜怒哀乐、贪嗔痴慢疑尤甚,所以真正在工作生活中,很难致中和,因此我们要修行的是悟道之后的行道,知行合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