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为什么最终能够获胜(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

引言

勾践,名菼执,是春秋末期越国国君,为夏禹的后代。在位期间,战胜吴国,在徐州会齐、晋等诸侯国,《荀子 王霸》定其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公元前496年曾被吴军所败,被迫求和忍受各种屈辱,后释放重用贤臣范蠡、文种,发展越国国力,"十年卧薪尝胆",终于有了一洗血耻之机会。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了彰显武力,率领精锐之师于黄池参加会约,勾践趁机领兵大败吴师,后与吴国交战中节节胜利,灭了吴国。

越王勾践为什么最终能够获胜(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1)

图|越王勾践

吴越解不开的仇结—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伺机攻灭吴国

越国位于今天的扬州区,由于史料缺乏,其建国情况不甚清楚。至春秋末期,这个国家才进入大众视野为大家所熟知,越国与吴国为世仇,彼此攻伐不断,互有胜负。勾践即位,与吴国大战于今浙江嘉兴一带,在交战中,吴王阖闾中箭受伤不久身亡。

吴国继位者夫差发誓替父报仇,开始训练军队,发愤图强。勾践知晓此事后,决定先下手为强,不听范蠡劝告,领兵攻吴,与吴军站于今浙江绍兴一带,结果勾践战败,吴王夫差令军乘胜追击,一口气打到了越国首都会稽城。范蠡进言勾践向吴国求和,吴国这边伍子胥要求斩杀勾践,不给越国一线生机,而夫差不听劝告,决定带着勾践班师回国。

越王勾践为什么最终能够获胜(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2)

图|吴王夫差

后夫差释放其回国,经过勾践卧薪尝胆,养精蓄锐,越国几年后想兴兵伐吴。此刻大夫逢同进言:"吴国强大不易,此刻伐吴,吴国肯定会害怕而有所防范。越国应先示弱,以让其放松警惕,趁吴国与齐楚晋交战之机,我们乘虚而入,可以轻松取胜。"吴国这边执意要伐齐国,不听伍子胥的劝阻,并且听信谗言,让伍子胥举剑自尽。不久,吴王夫差举全国之精兵进击中原,勾践趁机攻伐吴国,杀的吴军大败。

越国上下同心,睦邻敦邦,共拒吴国

了解吴越两国世仇,通查《史记》、《国语》、《吴越春秋》等史料,我们可以追寻勾践灭吴之步伐,从而得出勾践能够灭吴之缘由。勾践在吴国受尽凌辱,3年后吴国释放准许其回国。勾践想到种种刁难,于是下决心复仇。他害怕过于安逸会逐渐消磨个人战斗意志,于是在房间里挂上苦胆,时时去舔它,给自己打气。并且吃穿朴素,为了恢复国内生产,亲自下地劳动,让夫人开机织布。国内百姓在贤明君王带领下,也一心想报当年一箭之仇,努力生产,以尽快恢复国内实力。

越王勾践为什么最终能够获胜(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3)

图|卧薪尝胆

  • 礼贤下士,善于从谏

越国在国君十年"卧薪尝胆",国家实力迅速强大。为了一雪前耻,勾践决定兴兵伐吴,并吸取自己刚愎自用的毛病,采取了贤士的建议,先给吴国示弱,待吴国后防空虚再图进取。而吴王夫差这边则不听伍子胥劝告,执意向中原进兵,给了勾践报仇之机会。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几年,夫差杀掉了伍子胥。勾践又询问范蠡可否进兵,范蠡则摆手道:"时机尚未成熟,不可。"勾践听其言,而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后吴王令全国精兵进军中原,会约各诸侯,国内只留有太子及一些老弱兵卒,勾践跃跃一试,询问范蠡可否用兵,范蠡道:"可以一试。"勾践才开始下令进行复仇之战。虽最终未能彻底打垮吴国,但从此吴国国力一落千丈,只有一息之存。

假使勾践像即位之初刚愎自用,不停劝告,则不能与贤良之士同心同德,可能越国早就成了吴国口中之物了。

越王勾践为什么最终能够获胜(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4)

图|伍子胥

  • 意志坚定,刻苦谦卑

吴王夫差兴兵替父报仇,勾践不听劝阻,决定先下手为强,战败使得越国成为属国,并且向吴国称臣。勾践接受范蠡的谏言给吴国送厚礼,经过文仲百般努力,吴王夫差最后同意了勾践的请求。

在勾践被释放回国后,吃饭、穿衣朴素低调,并且在座具上方悬挂着苦胆,坐卧尝,吃饭睡觉时也尝,为的是警醒自己,勿忘奇耻大辱,并且以谦卑的态度感受下层民众之苦。这样吴王夫差便放松警惕,后清朝蒲松龄将勾践这种精神写成座右铭:"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以见到其对后代精神影响之深。

越王勾践为什么最终能够获胜(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5)

图|范蠡

  • 体恤民情,凝聚民心

古代明君都知晓与民休戚与共的道理,因此,与民同甘共苦,争取民心。勾践卧薪尝胆期间尤深刻地知道这点,因此,其亲民策略更高人一筹。首先,在会稽之战失败,他首先向国人坦言自己的过失,并虔诚地向国人道歉,表示以后不会再犯;其次,后代殉国的人及家属,曾出示了这样的政策,为国家战死的人,其长子,可以免除三年的劳役,众庶子可以免除三月的劳役。这种虔诚务实体恤之态度深得民心,为其最后战胜对手成为霸主奠定了人力之基础。

  • 联合邻国共拒强敌

吴王夫差欺凌弱小国家,称王称霸。面对如此强敌,勾践清醒的意识到必须联合其它邻国方可战胜吴国,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因此,勾践采纳大夫逢同建议,睦邻敦邦,结成一条抗吴联合战线。而反观吴国这边,夫差不听劝阻,去攻打齐国,与楚国结下怨仇,并且与各诸侯国会约于黄池,给勾践留下可复仇的机会。

越王勾践为什么最终能够获胜(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6)

图|伍子胥

  • 与民休息,发展国家实力

勾践经过连年战争,加之吴国攻破吴国都城,民生经济凋敝,此时此刻,静息观变,发展国家经济是为上策。在这点上,勾践可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一方面,对吴国称臣,每年按时向吴国缴纳贡税;另一方面,鼓励百姓生产、生育,增加越国粮食与人口。加之越国上下同心同德,一心想要国家变得强大,于是国家兴盛的局面很快出现了。所谓"十年生聚,十年生产",从而使得越国在一息尚存之机而还能够富国强兵,一举攻灭吴国。

勾践以忍为主,善施奇策

中国造字的主要方法有象形和会意,忍字心上一个"刃"忍常忍所不能忍,是极能忍也,勾践便是这么一个人,不但能以奇谋击败对手,还能忍辱负重。《二十五史》记载,勾践继位越国国君后,吴王发难攻击越国,勾践在行军布阵时,找了一批武士呈三行行至吴军阵前,大呼三声拔剑自尽。吴军吓杀后勾践命令军队进攻,吴王中箭受伤回国后不久便死去。后任国王夫差日夜训练军队,想替父亲报仇,勾践听后决定先发制人,但被杀得大败,只好带领残兵败将逃至会稽山。

越王勾践为什么最终能够获胜(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7)

图|吴越之战

后勾践臣服于吴国并且随夫差回国,有一次,夫差生病三月未愈,勾践请求前去探病,并向夫差请求"尝大王之溲,以决吉凶。"夫差同意了,于是手取便尝之,并说:"大王的病很快会好了。"如果勾践此时不能发挥忍术,中间皱眉引起了吴王的疑虑,那命可能就不保了。

勾践为击垮对手不择手段,这其中表现在二个方面:其一,放回国内后,立即以非常毒辣的计谋报复吴国,西施、郑旦作为越国数一数二美女被勾践送给夫差享用,以消磨吴王的战斗意识(个人认为还有打探吴国情报之嫌。);其二,对吴国实施反间计,离间夫差与伍子胥。夫差生性多疑,就犹如明朝的崇祯皇帝,对良将袁崇焕硬是不信任,导致最后与后金的作战中,"自毁长城"。这主要通过贿赂夫差身边重臣伯嚭实现的,最终夫差中计逼得伍子胥自尽而死;其三,向吴国进贡水稻种子,导致吴国全年颗粒无收,使得吴国经济遭受重创,且使政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越王勾践为什么最终能够获胜(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8)

图|西施图

结语

为了复仇,基于个人与国家利益,十年"卧薪尝胆",从这点讲,是个历史英雄;为了越国人们的生活幸福,与民休息,发展国内经济,又善于纳谏,礼贤下士,是个难得明君;在吴国忍常人之不能忍,回国后与民同甘共苦,实属一位意志坚定的志士。但这一切是勾践建立在"报仇"的基础上而采取的有意识的"缓兵之计",目的在于迷惑对手,用假象骗过对手,好在不经意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刀结果对手,这是君子所为吗?

勾践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土地、人口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年代,是"仁义"、"德政"衰微的动乱年代,诸侯国为了争雄称霸滥用武力,对手决战只看谁的剑锋快而准。腥风血雨,杀戮到处可见,只见仇恨四起,"剑客"手中之剑也变成了一把邪剑,而不是一把充满人间正气的"君子之剑"。

参考文献:

《荀子 王霸》

《二十五史》

《吴越春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