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善城市环境的通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9月21日,在中国环境记协举办的第25期环境茶座上,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了《蓝天之路:十年巨变暨2030展望》报告。报告通过数据分析,定量论述了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以及各主要空气指标的显著改善,这一治理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关于改善城市环境的通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1)

2014-2021年中国大气质量改善状况 来源:《蓝天之路:十年巨变暨2030展望》报告

报告对中国成功实现全球大气质量最快改善的历程做出回顾,认为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建成了全国城市空气监测网络,实时发布PM2.5监测数据,并不断提升预报预警能力,进而制定并实施“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通过强化环境执法和监管信息公开,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对燃煤、工业、交通、扬尘和散煤污染源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治理。这些工作成绩有目共睹。

“中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和乡镇,蓝天正在一步步从奢望变成常态,公众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马军介绍了由中国环境记协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指尖上的环保”公益活动,该活动收集的150万张带有空气质量水印的照片,从民众视角充分反映出过去十年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巨大变化。

对于过去十年我国大气治理取得的成绩,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副所长高健认为,技术支撑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尤其是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大气联合攻关技术团队对相关城市予以的技术支撑发挥了很大作用。

高健也同时指出,未来想让PM2.5基本摆脱气象的影响因素,还要遏制臭氧污染上升,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而压力来自多个方面。首先是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还处于千万吨级别,并且减排难度逐渐加大。其次气候的影响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另外技术支撑上的需求越来越精细,比如北上广深这些超大城市要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而对于工业集群城市,管理的需求也进一步细化,所以未来大气污染防治要在过去十年治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和发展,最重要的工作还是科学减排,确保PM2.5持续降低,臭氧污染能够比较稳定的进入下降通道。

展望未来,报告称,随着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的逐步确立,“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进入以降碳为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时期,空气质量有望在“双碳”进程中得到更大改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