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非遗元素创意作品(非遗里的闽人智慧)
漳浦剪纸既是漳浦千百年来民间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早在1300多年前,剪纸技艺伴随开发漳州漳浦的步伐,被一批批中原移民带到这里,逐渐装点了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漳浦剪纸传承人林桃在创作时,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物我两忘。 吴军 摄
漳浦剪纸之所以能够在这个地方盛传,是因为这里有一群追求美、创造美的人们,尤其是那些被尊称为“花姆”的女性。旧时,漳浦有“坐花姆”的习俗,姑娘们成亲之前要到花姆家学习刺绣、剪纸、裁缝等女红技艺。花姆会按照传统剪纸样本剪一套赠送学徒学习,在不懂如何拿笔的情况下,学徒们则利用灯火冒起的烟熏贴着纸样的纸张,产生复印的效果。所以,花姆赠送的样本也叫“熏样”,也是代代承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
四位神剪花姆之一林桃剪纸作品 《赛龙舟》。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白沙人也把这项民俗活动作为自己祈愿风调雨顺、海晏河清、渔民出海平安顺利的重要节日。这件作品反映的就是划龙舟的情景。画面上没有竞渡的激烈,却又一种仪式般的静穆平和。
“坐花姆”期间,姑娘们就靠花姆的熏样锤炼剪纸技艺,同时在花姆口口相传下学到许多与剪纸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那些进步快、成绩突出的姑娘也许会成为新一代的花姆。就这样,在花姆们的艺术创造和无私传授中,漳浦剪纸得以代代相传,焕发出璀璨的光芒,也逐渐脱离刺绣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四位神剪花姆之一陈匏来剪纸作品《牧牛》。
陈匏来阿婆长期生活在农村,好像特别喜爱牛这样的题材。在这件作品中,小牛欢快地蹦跳着,嘴巴吻着牧童的手,老牛摇着尾巴,回过头来含情脉脉看着他们玩耍,这种梦幻般的情景也许只有像陈匏来老人这样有爱的人才能创作出来。
漳浦剪纸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具有构图丰满匀称、线条连贯简练、风格细腻雅致的艺术特点。其“排剪”在羽毛、花瓣等细节的应用丝丝入扣、栩栩如生,在色彩上以单色为主,在对比色中寻求协调,具有强烈的工艺装饰效果。
四位神剪花姆之一陈金剪纸作品《踩水车》。
这件作品真实再现了五六十年代社会生产劳动的场景,农户之间相互协作,在水田里耕耘,难能可贵的是对水车的刻画比较写实,是那个时代生产工具的记录。
2008年,漳浦剪纸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项目的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0年12月成功入选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最受欢迎的中华十大绝技”。
四位神剪花姆之一黄素剪纸作品《老鼠娶亲》。
作品反映了现实世界里的娶亲风俗。颇具空间感的“C”字形的构图,和流动的行走路线,使得整个迎亲队伍很庞大。其中,有提灯笼的,有抬轿的,有吹唢呐、敲鼓敲锣和敲钹的,媒婆摇着手帕一扭一扭跟在轿子后头,谐趣横生。
今天,我们能够欣赏到的早期漳浦剪纸,多数是“花姆”们智慧创造的结晶。她们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者与传承者。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剪刀和红纸是她们最忠实的伴侣。她们几十年如一日,用手中的剪刀抒发着内心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传递着自己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也是在细小的“咔嚓、咔嚓”声音里,一个地方美好的文化记忆得以保留下来。
林桃剪纸作品《猪蹄花》。
漳浦人下聘礼时,男方要给女方送来一箩箩的糕、饼、猪蹄、布匹等四色礼物。不管量多量少,在聘礼上面总得铺着一层美丽的纸花,铺在饼上的是大饼花,铺在猪蹄上的是猪蹄花。
林桃剪纸作品《大饼花》。
大饼是聘礼不可或缺的礼品。圆圆的大饼一向是团圆、圆满的象征,在满箩的大饼上铺上一层红彤彤的大饼花,给婚礼增添许多喜庆的气氛,传达出人们对美满婚姻的祈愿。
提到漳浦花姆,自然绕不开四位神剪花姆——陈金、林桃、黄素、陈匏来,特别是沿海地区民俗与艺术的集大成者——林桃(1905——2010)。她以高超的技艺水平和昂扬的创作热情,用百年苦乐人生锻造出简洁古拙的剪纸艺术,白描般地记录了闽南沿海地区的风土人情。
林桃作品《丰收》 。
林桃善于用剪刀讲故事,波涛之上,两位渔民立于舟中,一人拉帆,一人抓着鱼。水下,几条不知名的大鱼,体积比人物还要大,在翻滚跃动着。这件作品尺幅虽然不大,但画面气氛热烈,情节张弛有度。尤其是,林桃先生打破惯常的三维空间概念,在二维空间里以主观臆想让船舱里的大鱼展现出来,大胆却又合理,玄奇而又生动。
一个世纪的百年风雨洗礼,林桃的剪纸艺术以高超的心智和功底,化繁为简,进入化境。一方面她的剪纸仍然保留着民间传统图案纹样造型,从她的作品不难发现传统刺绣、剪纸、床花、桌花以及屋脊花等富于民间特色的艺术痕迹。她通过对传统民间艺术图式中的题材、纹样、艺术构成以及各种表现形式的辩证扬弃,在否定与保留之间吸收了他人或先贤光芒的部分,融入的自己的创作思维结构中去并建立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观念。这就形成了林桃剪纸艺术的“传统性”特点。
林桃剪纸作品《养虾》。
改革开放后,林桃老人的故乡白沙是有名的水产养殖基地,老人图腾式地把对虾养殖情景纳入自己的创作题材,毫不吝啬画面,把对虾塑造得比人物还要大,这是她对丰收的祈祷。
另一方面,她的创作强调审美的“自意识”,在创作实践中,形象性思维占据基础地位,而她的独创性又是她对世界观察思考的具体反映,从而使她的剪纸艺术创作带上浓厚的“原生态”的艺术特征。
林桃剪纸作品《筷子花》《碗花》《饭勺花》。
这是一组典型的普度节祭祀纸花。祭拜“人客公”(音译,即游魂野鬼),做“祖事”,贴在米饭上的饭勺花、筷子花、纸碗花,只是在这种祭祀孤魂野鬼的凄清的仪式上,大红的纸花多少会给人们带来一丝的暖意。
大型文献《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收录了她的代表作,并在概论中称她“代表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福建省文联、漳浦县人民政府授予她“剪坛巅峰”“誉满神州”等牌匾。2004年,她被中央美院等单位评为“我国沿海地区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代表”,参加了《走进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展览》,为中国剪纸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出重要贡献。2009年,她被中国文联授予“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
林桃剪纸作品《捉虾》。
如作品《捉虾》就很具典型性,具有神秘色彩,如果以一般性的正常思维来看,显然画面是荒诞的,人虾比例明显失调。作品中的虾体积远大于人,占据画面很大的空间,在欣赏者的视觉上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令人震撼。为什么她的创作能够这样大胆呢?林桃一句朴素的话便道破天机:“虾大就值钱嘛?”原来这就是作者心灵祈祷的符号,林桃用她最朴素的语言解开她心灵的密码——祈求来日的丰收。从林老的角度看,这是她美好愿望的幻化。
林桃剪纸作品《捕鱼》。
生活在渔村的林桃老人,对渔家的劳作生活自然再熟悉不过了,因此,反映渔家生活的作品占据了她创作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件作品表现的是拉网捕鱼的劳动情景。
林桃就是在自由创作中大胆根据剪纸艺术的一般规律和自身审美标准来塑造物象。正如她所说的“看啥想啥剪啥,剪纸全在于‘心窍’”,她可以不受任何框架的拘绊而随意地将自己的情感、想象表达出来,也许只有像林桃这样阅尽百年沧桑的智者才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摄影:林瑞红
师徒传承,笔者作为关门弟子在林桃阿婆身边十七年,听着她的笑声,看着她的身影,感悟“剪纸全在于‘心窍’”的道理。
今天,漳浦剪纸艺人们在老一辈花姆们所开辟的艺术道路上,运用聪明才智,把本属于闺阁私传的传统艺术形式继续发扬光大,既坚持传统,又适应着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需求,让漳浦剪纸在民间艺术的百花园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芳华。
林桃剪纸作品《肩罩花》。
女性穿戴的霞帔,俗称肩罩,只有在出嫁、“穿灯脚”和入殓等人生重要时段才穿戴。特别是出嫁“穿灯脚”时,肩上色彩斑斓的肩罩更能引得全村沸腾。可以想象,这件肩罩花绣出的作品将是何等的斑斓美丽。
林桃剪纸作品《肚兜花》。
肚兜又称“抹胸”,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这件成年女性的肚兜,花纹精美,有菊花、双凤戏牡丹等纹样,象征吉祥、富贵。这样的肚兜,不但掩藏着人体的隐私,也蕴蓄一个民族谦卑而又浪漫的性格和丰富而又古老的文明,如今已演化成夏日都市街头女性追求时尚,展现惊艳体态的时装。
来源:省非遗保护中心、福建画报、漳浦县文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