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方面的书籍(语文教学案例撰写的方法)

第一部分:教学案例各环节的撰写

我们主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再逐一加以分析,以帮助大家在拥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写出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一、标题的拟定

教学案例如果是非独立的文本,就不一定需要标题,例如专家学者在讲座中使用的教学案例,或用于某些论文或论著、作为作者论证材料的教学案例,就基本没有标题。但如果作为一个文本独立使用,那么教学案例就应当使用标题,否则就很难独立存在。

我们知道,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对于教学案例也不例外。一个好的标题,不但能够凸显教学案例的特点,使人一看就知道属于教学案例,同时也特别能吸引读者眼球。而且,它也能对教学案例内容或主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揭示。换言之,在一则教学案例里,一个好的标题常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锦上添花。对于有经验的教学案例编写者来说,拟一个富有特色的、具有艺术感的、能吸引人的标题,是他们首先要追求的。因此,我们接触到的优秀的教学案例往往会配有一个精彩的标题就不足为奇了。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对教学案例标题作系统的或者较完整的介绍的文章,而诸多教学案例虽然往往也有很好的内容,但因为缺少一个精妙的标题而削弱了其应有的价值。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拟出一个既漂亮又切合案例文本的具有启迪性的标题呢?

就文本性质看,教学案例的标题当属于学术理论类标题。因此,我们经常看到诸多介绍说明式的标题,例如“我是怎样分析‘阿Q’的”、“关键词教学的得失”、“我的一个不成功的导入”等等。然而,教学案例与一般的学术论文又有所不同,其文本有更多的叙述成分,因此,教学案例的标题较一般的学术论文标题,应该更偏重于文学性与艺术性。关于教学案例的标题,我们完全可以做出一篇专论,这里仅从表达方式与修辞方式的角度对教学案例标题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从表达方式看

1.结论式标题,也可称为议论式标题。此类标题往往以一个判断句来表示,它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案例的结论,还有可能就是教学案例的主题。此类标题态度鲜明、铿锵有力,经常使用“是”、“要”、“应(应该)”、“必须”、“一定要(能、会)”、“绝不……”等系动词或副词。例如:“导学案应重在一个‘导’字”、“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读注”、“点拨是一种尊重”、“快乐是一种能力”等等。

2.叙事式标题。此类标题往往浓缩了案例的主要事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叙事性,读到这样的标题,我们往往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个案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此类标题一般会加个副标题,进一步明确案例的内容。例如“蹲下来,听蚂蚁唱歌——走进孩子的世界”、“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巧妙处理和反思课堂突发性事件的几个案例”等等。

3.说明式标题。此类标题往往是以对某一事物的说明或解释的形式出现,用以引发案例的展开,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引发式标题。其常用的形式有“从……看(说、谈)……”、“……的启示(或启迪)”、“从×××谈起(说开去)”等。例如:“从‘孀’字教学看钱梦龙学生主体观”、“吟读风行课堂带来的启示”、“从于漪老师的情景导入谈起”。

4.并列式标题。此类标题由几个并列的词语组成,这些词语通过叠加共同构成教学案例的主要内容或主题,也有人称之为集成式标题。由于此类标题不是很多,因此,我们把层进式标题也并入其中。此类标题也往往通过副标题加以明确,例如:“兴趣·探究·鉴赏——《守财奴》教学一得”、“入格·润格·破格——指导学生写作一例”。

(二)从修辞方式看

修辞格有上百种之多,但在中小学校教学中,一般只要求掌握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还有几种是仅需要了解的:双关、互文、重叠、列锦、用典。我们将这13种修辞格,加以归并取舍,形成教学案例标题中常用的四种修辞格,并以此来命名四类标题。

1.引用式标题。引用在这里包含了用典。此类标题往往引用成语、典故、谚语、俗语及名言警句,其哲理性较强,在语言运用上自然也显得较为精致,例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用于突出学生主体性方面的案例)、“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于“留空”、“延时”方面的教学案例)、“胸有丘壑自成章”(用于“材料积累”、“构思”等方面的写作教学案例)、“雪泥鸿爪,人迹板桥”(用于“细节把握”、“线索探究”等方面的阅读教学案例)等等。

2.疑问式标题。此类标题主要通过设问、反问的方式来突出强调意味,引发读者关注和深思。关于教学案例问题的特点价值等,我们已在阐述教学案例主题呈现的时候,有过较为详尽的分析,这里再举几个教学案例的标题加以证明,例如:“好的设想为何没有好的结果”(用于“教学设计”、“教学生成”等方面的教学案例)、“1 1缘何小于1”(用于教学问题或练习的适量性方面的教学案例)。

3.比拟式标题。比拟本来是指拟人或拟物的修辞手法,我们这里将比喻和拟人合在一起(其间还蕴含部分夸张的成分),借用比拟的概念来概括一类标题。此类标题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揭示教学案例的内涵。此类标题的艺术性特别强,但其指向性一般较差,因此,编写者经常通过副标题来规定其使用的范围,例如:“掀开你的面纱来——《女娲造人》教学一得”、“一首雄壮悲凉的军歌——《破阵子》教学一例”、“草树知春斗芳菲——语文学困生的转变”。

4.对偶式标题。这主要是通过语言的结构形式来呈现的标题,我们还可将对照、列锦、互文等修辞手法也并入其中。此类标题,一般由两个或四个(不可能更多)词语或短语组成,通过不同词语间的互相补充,使标题能够较为完整地显示出教学案例的内容或主题。当然,如果词语本身比较抽象,那同样需要副标题加以说明。例如“生亦同欢,师亦共乐——情趣教学一例”、“优生得利,差生获益——分层教学法带来的变化”、“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用于教学内容、练习设计等教学案例)。

二、背景的介绍

我们知道,教学案例特别强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作为教学案例呈现的基础,背景的介绍尤其需要简洁明了。因此,大多数教学案例背景介绍以使用说明性文字为主,偶尔也使用描写与议论。下面我们逐一介绍背景的写作方法。

(一)基础信息最好使用说明性语言

这里的基础信息是指教材信息、班校信息、学生信息、师资信息(包括执教者与听课者)等等。对于这些信息,必须予以正确介绍,最好使用确定性的词语。如以教材信息介绍为例,在教学案例正式展开前,编写者应当告诉读者,这个案例是哪家出版社出版的、是什么时候出版的教材,是第几册教材,是第几单元,是哪一篇课等等。如果介绍学生信息,则要告诉读者是借班教学还是原班教学,学生属于哪个班,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什么水平,人数及男女比例等等。

(二)内容信息可用描述性语言

内容信息主要是指教学案例中的教学过程内容,包含教学的主题、知识点、教学的重难点等等。甚至可以描述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曾经有怎样的看法,以加深读者的理解。对于主题信息而言,其基本写作格式是: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了……,表达了……。教学重难点则可直接表述,即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确立这样的重难点的根据是什么。当然,也有的背景介绍,不是讲执教者执教的文本的主题与重难点等,而是专门描述教学案例本身的主题与重难点,也就是告诉学习者,你学习的这个案例,重点在讲什么,你可以从中掌握哪些语文教学知识与能力。

(三)方法信息则是说明性语言与议论性语言并重

这里的方法信息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指语文教师在中小学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一个是指教学案例撰写者在组织编写教学案例时所使用的方法。介绍方法时,既可以简单地作出说明,也可以阐述使用该方法的理由,如:本堂课执教老师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点拨教学法、故事法、对话教学法等等);教师在解析词语时,主要使用了动画介入法;本案例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来揭示课堂冷处理的价值等等。

三、主体的撰写

所谓主体,是指案例所反映的教学内容,主要描述事例发生、发展的过程。其核心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重点是把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在对话互动中发现问题、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具体,尤其是对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学生的情绪反应与教师内心的感受,要进行实实在在的描述,以完成教学实践的真实再现。因此,撰写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围绕主题恰当取舍,不搞有闻必录。同时,叙事的语言力求朴实、简练,篇幅力求简短。主体的写作主要有3种:

(一)故事叙述

这种主体呈现最符合教学案例的本质,它具有一定的情节,有人物,还有矛盾冲突。因此,撰写者被要求有较高的故事驾驭能力,要把故事描述得生动形象,吸人眼球。这种教学案例特别具有艺术性,需要使用一些文学性语言。故事式的教学案例更多使用于偶发事件。请看下面一则课堂偶发事件处理的教学案例。

昨晚下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大雪,校园内外一片银白。第一节的上课铃声伴随着学生的欢笑打闹声响起。教师从走廊走向高一(7)班教室,看到走廊上一片潮湿,不时有雪团飞来,一些学生手抓雪团冲向教室。教室里也是一片潮湿,欢笑打闹声不绝于耳;一会儿,一些学生似乎还没有意识到教师已经站在讲台上等待大家安静下来准备上课。突然,一个小雪团飞过教师的耳旁,打到了黑板上,这时教室倒安静了许多,个别学生还笑嘻嘻地看着老师,大家似乎在等待着老师的训斥……

教师静静地等到大家安静下来,微笑着问:“这几年,我们没有看到过这么大的雪吧?大家高兴吗?”学生高声回答:“高兴!”“我也很高兴。看来大家玩雪意犹未尽,还想在教室里打雪仗吗?”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调皮的几位小声说:“想!”全班大笑,显然意识到在教室打雪仗是不妥的。但教师说:“好,我们继续打!”“打?”“对,分成男女两组打。当然,这雪很特别,是带‘雪’字的成语。”“啊!”大家恍然大悟。于是教师让刚才扔雪团的学生先说一个成语“扔”给女同学,接着,大家便你来我往“扔”起成语来,几个回合后就感到山穷水尽,于是大家翻起了词典。突然,有一个说:“报仇雪恨!”双方同学立即否定,教师随即插入:“此‘雪’非彼‘雪’,但毕竟也有‘雪’。同学们这‘雪’仗打得很高雅,这是中国文人所特有的雅趣。在大自然中获得这种雅趣的事情,在我国古代是很多的,同学们能说一些吗?”几个学生在回答中提到了绍兴的兰亭盛会,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我们在冬天的大雪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欢乐,生活的雅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兰亭来体会古人在明媚的春天里对生命的感悟,思考生命的真谛。”

(二)流程记录

这类教学案例的主体实际上就是教学实录的片断,撰写者只要把一堂课的亮点、特点、焦点真实有序地记录下来即可。但是,案例相较于一般的实录要更为经典、精致、细腻。也就是说,教师在编撰教学案例时,可以借用教学实录作素材,但不能照抄照搬,而要经过提练、概括、修饰。换言之,教学案例已经对实践作了二度创作。请看下面一则关于人物分析的教学案例。

第一步:学生通读课文,划分层次,给每个部分拟写小标题:“梦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假项链”。

第二步:逐层研读讨论。“梦项链”部分,指导学生寻读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梦境,借此了解她梦境萌发的土壤。“借项链”部分,指导学生品读玛蒂尔德的神情描写,感受到项链左右着她的情绪。“失项链”部分,指导学生推理“丢”的地点,在讨论后明确:强烈的虚荣心使玛蒂尔德不慎丢了项链。“赔项链”部分,启发学生设想项链一去不复返后,玛蒂尔德夫妇可能选择的办法,通过比较分析,认识到玛蒂尔德自尊诚实的一面。“假项链”部分,让学生审视玛蒂尔德再度遇见依然年轻的朋友时露出的笑,讨论她会怎样面对生活跟她开的一个更残酷的玩笑。

第三步:学生总结,得出结论:玛蒂尔德最初是被虚荣心所俘虏,但是当她面临选择时,她勇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义无反顾地作出决定,最终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三)综合概括

这类教学案例较少。使用综合概括的方法,主要是因为教学的亮点跨度较大,或一堂课的亮点较多,不可能确定到某个点上。此时,需要教学案例撰写者对所要表现的事例进行高度概括,以便在有限的篇幅里较为完整全面地反映出教学案例的核心内容。请看下面一则关于导入的教学案例。

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中外有名的陵墓图片,并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作为背景说明。

上课开始,师生共同围绕“世间的坟墓”话题展开讨论。教师有意识地提出相互关联的几个问题,然后结合学生的回答以及有关图片的展示来引入课文。问题的设计和回答概括如下:

一问:世界上最有名的坟墓是什么?你能说说它的特征或有关的内容吗?

回答:埃及的金字塔。那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宏伟、壮观、神秘,为世人留下了很多谜。

二问: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陵墓又是什么呢?你对它了解多少?

回答:秦始皇陵。其出土的兵马俑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它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地下王宫,同时也是一座无比丰富的文物宝库。

三问:你还知道世界上哪些有名的陵墓?请告诉大家。

回答:印度的泰姬陵,它被世人称为人间建筑的奇迹。它高雅别致、宏伟瑰丽,浪漫而富有诗意。

四问:你所见过的比较有名的、或者规模比较大的陵墓有哪些?请简单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回答:杭州的岳坟——肃穆庄严;南京的中山陵——壮丽雄伟;绍兴的大禹陵——古朴典雅……

五问:在你的想象中世间最美的坟墓应该是怎样的?

回答:① 依山傍水,绿树环绕,鸟语花香。

② 巍峨挺拔,气势雄伟。

③ 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④ 美到极致,无法用语言表达。

六问:展示托尔斯泰墓的图片,请学生进行客观描述。

回答:一个长方形土堆,十分简陋、单调、普通,显得静寂、冷清……

七问: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坟墓,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呢?请大家翻开课本。

四、评析或反思的撰写

个别教学案例可能会有一个结束语,但多数教学案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评析,事实上有的结束语与评析是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案例的评析,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案例编写者的反思。评析的主要任务是概括案例反映的内容,进一步揭示案例主题、内涵与内在规律,评论案例中所反映的内容与方法的利弊与价值意义,引导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正确的、理性的解读,使读者在教学案例中获得更多的启示。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写好评析呢?

(一)评析要客观公正

毫无疑问,评析带着教学案例撰写者的主观态度与好恶情绪。因此,不良的教学案例往往不是事例不精彩,而是评析发生了偏差。对于案例撰写者来说,既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又要从事实本身出发,实事求是,努力做到客观公正。评价一个案例撰写者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他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独立、科学、中肯的判断,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我们来看下面两则关于导入的案例的评析(为有助于读者理解,我们在“案例评析”之前,都提供原案例叙事)。

案例叙事:

藤野先生

同学们,我们曾经到过鲁迅的《故乡》,结识了闰土和杨二嫂;也看过先生的《社戏》,领略到平桥村的纯朴风情;还到过先生小时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欣赏了百草园的妩媚,并聆听了寿镜吾老先生的读书声。今天,我再带领大家去结识先生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范进中举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及其悲剧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今天,我们从范进的喜剧性命运的这一侧面,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

案例评析:

这两个导入都是从已经读过的课文出发,延伸到新的课文学习。两则导入一形象一朴实,用的是一种形式,显的是两种风格。前者语言风趣调皮、活泼生动,把我们读课文的过程,说成是游览、探访,把分析过的人物,说成是结识,这样的形式,无疑会调动学生的情趣,引起愉悦情感的生发。后者则是从平实地解说《孔乙己》的内容、意义开始,延伸到《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方面的相通之处,顺利实现了知识迁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这个案例评析是结合两个导入来做的,因此必定需要对两个导入进行比较。作者客观地揭示两则导入各自的特点与风格,并主要从语言的角度具体地分析各自的不同,突出两者的学习价值。

(二)评析要叙议结合

在评析之前,案例编写者已经把教学的相关情况清晰地表达出来了,但是,如果要在评析中说清道理,就仍然脱离不了对事实的重述。但这种重述不是重复,不是对前面内容机械地照抄,而是做到更高度的概括,使用更新的观察角度将评论与叙述紧密结合,而不是脱离实际地空发议论。评析要做到以事论理,以理析事,事理交融,总结规律。且看下面一个案例评析。

案例标题:

《拿来主义》故事导入

案例叙事: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在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立即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我们接下来学习鲁迅的文章《拿来主义》。

案例评析:

这样一个现实中的故事,本身就是很有趣味的。作家冯骥才的机智幽默,令人赞叹,他既巧妙接招,又轻松化险,维护了国格,显示了自信,张扬了力量。学生对这样的故事自然会兴趣无穷。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演说中的时候,老师顺势牵引到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导入新课学习。适时迁移,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导入时,用来导入的故事,一要与课文有关,如冯先生的故事本身与对待外来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很适宜用来迁移;二要有适当的过渡语言,使过渡显得自然、不显得生硬,如本课的导入,在讲完的时候,用“是的……同样……”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上。

这个案例评析,先用一句话总体评价案例故事,接着概括复述故事,而在复述中又穿插评价。后面阐述导入的两大原则时,仍然使用了案例中的叙述来证明。如果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评价中还缺少一点原理性的成分。

(三)评析必须注重理论的应用与创新

如前所述,评析带着主观性,但这种主观不是盲目的、经验主义的,而是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作基础的。当读者读完一个案例后,不仅能知道其是什么,而且也能知道为什么是和如何才能是;不仅仅能够科学地模拟,而且能将其进行延伸推广。评析中的理论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案例本身所蕴含的理论进行的提炼、阐述、升华,一是运用编撰者自己掌握的某种理论来分析的案例中那些事实的正误优劣。其基本的写作思路是: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审视课堂教学(包括教材处理、问题提出、师生互动、板书设计等等环节);捕捉师生具有创造性的典型行为;找到问题的发展脉络;评析何处是成功的,为什么是成功的,何处是亮点,为什么是亮点,何处是值得商榷的,体现了怎样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目标观、资源观等等。总之,写评析时强调把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到“说清其理论依据”的层面上,进而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理念、新策略。当然,具体写作时,并不是一定要按照我们提供的套路进行,作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结构,并对内容进行增删,例如下面这个案例评析。

案例叙事:

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似的,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拥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案例分析: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了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了学生的求知欲。a老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他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的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这个案例评析是对一种教学情境下两位教师的不同处理所作出的比较评价。我们看到撰稿者在评析时,首先使用了新课程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肯定了a教师的处理方式的三大优点:尊重并培养学生求知欲;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注重教学生成,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总的来说,a老师属于“创造性地教学”。而撰稿者对b教师,则主要指出了他的三大问题:师道尊严,教师中心主义;把学生当“学科人”;不尊重学生的方方面面。总之,b教师实施的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应当说,整个案例叙事的对比较有创意,而撰稿者创造性地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对比分析,也特别富有新意。

第二部分:教学案例各呈现类型的撰写

在第二章里,我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教学案例的类型进行了分析概括,这里,我们主要再从呈现的方式来看看三种教学案例应如何来撰写。这三类教学案例分别为:实录式教学案例,故事式教学案例和条列式教学案例。其实,无论哪种呈现方式,都离不开上述几个基础环节,也就是说,只要把上面几个环节的写作把握好了,我们撰写的教学案例就错不到哪里去。当然,由于这三大类教学案例的呈现方式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具体的表达上,还是有些差别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教学案例的表现力度与启迪价值。

一、实录式案例的撰写

实录式教学案例源于课堂实录而又有所差异,课堂实录一般只记录师生话语,而实录式案例则除了记录话语,还要把课堂教学实际过程中的某一时段的方方面面,包括师生的各种行为、活动、事件等都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有人对实录式案例作了如下界定:实录式案例以教育教学事件展开的实际情况为主线,把过程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其中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情况的陈述,事件中师生之间的问答交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课堂某一时刻的特殊场境的说明,以及一系列供讨论分析用的与案例相关的讨论问题。如果从案例产生的时间看,还有一种事后回忆的案例,称为追忆式教学案例。与追忆式教学案例对照,实录式教学案例还具有即时性、在场感等特点。实录式教学案例表面看起来写作难度相对较小,但实际上要写得精彩反而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虽然它是客观记录,但我们又不能做复读机,一字不差地记录,而是要对其中的文字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改,确保案例不会因为客观记录而变得不堪卒读。

实录式教学案例的撰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删除冗余信息

实录式教学案例的特点在于真实自然,但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有诸多不可预知因素是不可能通过逐字逐句背教案来解决的。而且,虽说越是有经验的教师,课前的预设成分就越少,就越加注重课堂生成,但是,任何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应变,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他们和学生的对话,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冗余信息,甚至是废话(例如口头禅、无意识重复、口误、语病等等)。这些冗余信息对于案例阅读者来说只会产生干扰甚至误导,因此是必须要删除的。下面是一则根据《药》的教学录音整理的课堂辩论的实录式案例。

录音材料:

反方:刑场上的那个那个人和康大叔的话语不一样。刑场上的那个人称呼华老栓是那个什么“这老东西”,语气听上去是很霸道的,那个,什么,噢,“怕什么?怎的不拿”。那个康大叔在茶馆里称华老栓为“老栓”,还有那个“栓叔”,语气也温和多了,那个“吃了吗?好了么?”就很温和的。

正方:康大叔在刑场上的语言与这个康大叔在茶馆里的语言好像好像有差异的,但这个这个是很正常的,因为两个康大叔他们当时的环境是那么不同。我们经常说什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他那个在刑场上杀人,他那个刚杀了人的,他那个与华老栓不是店主与茶客的关系,他们是买卖关系,他们构成的是生意关系,他要做生意,他那个是赚钱,他没拿到钱的时候,他不可能对那个华老栓温柔。他那个赚了钱后他那个高兴,那个开心,那个有精神,他那个到茶店是来做茶客的,口气那个自然要好得多。

案例成品:

反方:两者的话语不一样。刑场上那个人称呼华老栓为“这老东西”,语气也很霸道,例如“怕什么?怎的不拿”。而康大叔在茶馆里则称华老栓为“老栓”、“栓叔”,语气也温和多了,例如“吃了吗?好了么?”等等。

正方:康大叔在刑场上的语言与在茶馆里的语言确实有所差异,但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人物所处的环境不同。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刑场上他刚杀了人,而且与华老栓构成的是生意关系,他不可能对华老栓温柔。但赚了钱后他精神焕发,又是来做茶客的,口气自然要好得多。

录音材料和案例成品内容完全一样,但相比较而言,录音材料更口语化一点,口头禅比较多,显得有点啰嗦,而案例成品就精炼多了。

2.注重语言修饰

前述所知,实录式的案例,其语言大多数是原生态的,虽然真实感强,但相对来说也比较粗糙,会引发读者产生不良感受。因此,案例编写者除了要在实录式案例中删除冗余的信息外,还要注意对实录下来的师生话语进行提炼。基本原则是在确保真实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语言的正确科学。一旦师生话语中出现各种类型的病句或用词错误,那么,案例编写者就有责任加以修饰校正,而不能将错就错、以讹传讹。有时候师生话语没有语法、修辞与逻辑等方面的问题,但表达比较啰嗦,因此案例编写者还需要对师生话语作适当的提炼。当然,如果师生话语中的问题甚少,为保证案例的原汁原味,也可以采用夹注的方式来解决。例如下面成品“正方”中首句的三处删除。

录音材料:

反方:前面我们有过区分不同的语言上的差异,我们还可以来看看刽子手的动作神态也是有很大差异,看他的动作是这样的:抢——扯——裹——塞——抓——捏——转——哼,这些动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粗暴的、贪心不足的一个本质。那个康大叔的神态是不一样的,他只是对着茶客吹吹大牛,没有残暴的任何的举动,他不残暴还很和善,小栓拼命咳嗽的时候他还上前拍他的肩膀,他是一个茶馆的经常来的常客,不过爱吹吹牛摆摆功劳,他的优点是,是有一定的同情心的人。

正方:不要忘了,最坏的坏蛋最十恶不赦的魔头也会在某种场合表现出一点点的仁慈的慈悲心出来,这个鲁迅写作的高明之处就在这个地方。事实上,看看第三部分,无论是康大叔“散着纽扣”的打扮,还是康大叔“高了喉咙只是嚷”,还有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冷笑着说”,还有许多都是一个刽子手流露出来的残酷残忍的本质来。

案例成品:

反方:前面我们已从语言上作了区分,这里我们还可以从两者的行动神态上作出判断。刽子手的动作神态是:抢——扯——裹——塞——抓——捏——转——哼,显出粗暴贪婪的本质。而康大叔只是对着茶客吹吹牛,没有任何残暴的举动,相反,在小栓拼命咳嗽的时候他还上前拍他的肩膀。由此可见,他不过是茶馆的一个的常客,爱吹牛表功,而且有一定的同情心。

正方:不要忘了,(最坏的坏蛋最)十恶不赦的魔头在某种场合也会表现出一点(点的)仁慈来,这也正是鲁迅写作的高明之处(就在这个地方)。事实上,统观第三部分,康大叔无论是“散着纽扣”的打扮,还是“高了喉咙只是嚷”,无论是“瞥了小栓一眼”,还是“冷笑着说”,无不透露着一个刽子手的残忍之气。

3.适当话语归并

关于话语归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师生对话中,不同学生的回答可能有诸多雷同。为了节约篇幅,使案例表达更为集中,更便于读者阅读,对于教学案例中某些雷同的回答可以进行归并,即将几个学生的回答记录到一个学生身上。另一种是学生回答并不相同,但回答的人比较多,分散的表述既增加篇幅,又影响学生阅读的流畅性,不利于概括提炼。此时,我们可以把多位学生的回答组合在一个段落里面,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增删,使之成为一个流畅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语段。当然,在整合的语段前或后要说明这是根据多少位学生的回答整合的,有无增删。例如下面的一个案例,就归纳了两个辩论队的发言。

超越队评诗:(综合11人次的发言)

我方的诗歌,文笔潇洒流畅,意象隽永深刻。我们的诗,通过一个牧民孩子的眼光,来折射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充分展示出我方作者深刻的人文关怀。我们的诗,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它使我们联想到人类的童年、地球的童年,以及童年的本质、成长的责任等等。此外,我们的诗充满着强烈的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比喻奇特,夸张大胆,特别是“草原的孩子草原的梦,把最后的眼泪留给沙漠作绿洲”精妙绝伦。总之,我们的诗情调深沉、气势磅礴、境界壮阔,完全走出了那种忸怩作态、无病呻吟、孤芳自赏的自我封闭的怪圈。

反观尖峰队的诗歌,可以用毫无诗意来概括,因此,他们的诗歌基本上是失败的。该诗意象单调,直白浅露,读之味同嚼蜡。诗中的“糖”让人有一种粘乎乎的感觉,那张“甜甜的笑脸”也让人感到俗气。而且那个“皱一皱眉”也给人以拒绝成长的感觉,这种童年不但不能提起人们的兴趣,而且让人感到悲哀。另外,从结构上看,“皱一皱眉”夹在诗中,前后矛盾,很不协调。总之,对方的诗歌情调灰色消极,思想内容浮浅,表现手法单一,不能给人以诗的滋养与熏陶。

尖峰队评诗:(综合9人次的发言)

我方诗歌意象集中,内涵丰富,短小精悍。我们的诗,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和特写镜头,将童年作了精彩的点染,它就像一首小夜曲,能够打动每一个曾经拥有过童年的读者。我们的诗用词非常精当,尤其是“浮起”一词,让人感受到童年的轻松与快乐。糖易化,童年易逝,因此,诗中“皱一皱眉”,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它使诗歌的前后构成了一种清醒的对比,反映了我们对人生的反思,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毫无灰色的情绪。我们的诗,采用了叠词、短句,押“an”韵,这可充分表现童年的特征,也使结构形式参差变化,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再来看超越队的诗歌,可说是“无病呻吟”的典型,他们中谁也没有到过草原,也根本不了解草原孩子的心态,他们不过是把环保的主题生硬地套在了所谓的诗歌形式上。他们的诗表面上看,似乎意象丰富,而且最后两句确实也有相当的功力,但仔细研读,我们不难发现七拼八凑的痕迹。全诗结构杂乱无章、意象模糊,读起来使人有“痴人说梦”的感觉。此外,这首诗的押韵也很不理想,破坏了诗歌的整体美感。

上面的案例如果采用实录式,篇幅将拉得很长,而且重复性的内容也会比较无趣,经过教师整理,就显得逻辑严密、简练清楚、一目了然,容易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二、故事式教学案例

从我们对教学案例的界定中可以知道,故事应当是案例的本源。一个好的案例应当具备故事的基本元素与特征。但我们也发现,教育案例中故事式比较多,而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案例,故事式就比较少。原因很简单,一堂课无论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还是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抑或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其间是很少有矛盾冲突发生的。而这就相当于抽取了故事的脊梁,故事也就很难成立。但毕竟故事最能打动读者,通过故事才能阐明事例并以此说服读者,因此故事式案例始终需要我们作为一个重点来对待。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故事式案例呢?

通过强调一些故事与故事式案例的区别,我们多少可以掌握一些故事式案例的写作方法。

1.在细节上

故事一定需要有细节作支撑,但故事的细节要比较细腻,通过这些细节的渲染来打动读者。而故事式案例由于受到篇幅的制约,在处理细节的时候就可以粗放一些,不需要作反复的描摹。例如,表示认同:教学案例只要一句“教师颔首微笑”就达到了表现细节的作用,但如果是故事,作者就需要大肆点染:“教师侧过身子,眼睛微微上抬,若有所思。俄顷,教师轻轻地点了点头,原本严俊的眉宇,渐渐舒展开来,笑意渐浓,就像一朵悄悄盛开的月季。”这样的点染对于案例是多余的,但对故事来说还嫌不足。例如下面一则教学案例:

一次公开课,我有声有色地讲解《从宜宾到重庆》,可一直到快下课时才发现竟忘了课题。急中生智,我在总结时提问:“同学们结合板书想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随后顺着学生的发言不紧不慢地揭示课题:“从宜宾到重庆”。听课者纷纷为之叫绝,反认为这是别出心裁的设计呢!

这则案例内容丰富,却写得非常简练,这得益于案例编写者的细节处理:作者不仅生动地再现了课堂场景,同时仅用了急中生智、不紧不慢、为之叫绝三个短语,就形象地表现了执教者的心态和处置教学的效果(即听者的反应)。

2.在结构上

故事可以采用多种结构方式,而且一般性的顺序会使故事显得呆板,因此多数作者会将大量精力放在叙事结构上,挖空心思令故事结构深入人心。倒叙、回叙、插叙、错叙、并叙等各种非线性叙事结构被广泛使用于故事讲述中,也就顺利成章了。而对于教学案例来说,它虽然也讲究结构创新,但由于它要求读者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比较正确地把握教学事件,因此,它一般采用单一的线性叙事,很少出现独特的非线性叙事。例如下面这个教学案例:

我讲《最后一课》,指导学生熟识了小弗朗士这个人物后,让学生讨论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学生发言热烈,争论不休:有的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位好老师,因为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有的认为韩麦尔先生不是个好老师,因为他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去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就放学生一天假,由此看来他很不负责任;有的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教师无法评论。我看时机成熟,便说道:“从全篇课文来看,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强烈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回答说:“因为这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人和事影响着他,教育着他。”我又问:“这最后一课谁对他的影响最大?”学生一齐回答:“韩麦尔先生!”至此,学生清楚了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紧接着我又说:“韩麦尔先生的哪些言行影响着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的高涨呢?”学生于是从课文中寻找具体的言行描写来体会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节课中,我适时引导,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我过早地给予学生答案,势必给学生造成一种思维定势,形成接受答案的习惯。这样学习,就被动了。

这个案例以教学过程的先后为序,叙述了执教者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发生的一个课堂小冲突“韩麦尔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及其解决的过程。只不过在记录多种看法时其采用了排比修辞格,形成平行叙述的小结构。

3.在人物上

故事是十分重视人物形象刻画的,而且特别重视人物形象的个性刻画。一旦故事中的人物具备独有的品质、行为、习惯等,就能在读者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故事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达到审美、教育与启迪等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故事叙述者,必须牢牢抓住人物的典型行为、语言来做文章,正确捕捉人物的表情神态细节、动作姿势细节,获取人物情感的爆发点等等。而语文教学案例中的人物则有两类,一类是文本中的人物,一类是执教的教师、参与教学的学生、听课的同行领导等等。我们这里主要是指后者。可见,语文教学案例中的人物范围相对较狭隘,且讲述的是真人真事,不可能像故事那样进行虚构。可以说,在描写故事式案例中的人物时,作者只需要交代清楚他是谁、他想做什么、实际做了什么、结果如何,那就足够了。例如下面这则案例:

一位教师正在讲《游园不值》,某个学生迟到,“砰”的一声推门走进教室,听课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了过去,然后全班同学转头望着老师,等待并推测老师的处置。老师停顿了一下,顺势取材于课文问:“‘小扣柴门久不开’,同学们,请说说诗人为何用‘小扣’而不用‘重扣’、‘猛推’?”学生先笑,接着议论起来,最后明确:诗人知书达理,有教养,有礼貌。这时老师走到那位同学面前弯腰轻声问:“你赞成‘小扣’呢,还是‘重扣’、‘猛推’啊?”那位同学脸红了,同学们又笑了。在笑声中,学生受到了教育和感化,又理解了教学内容。

这个案例之所以生动,就在于案例编写者使用了一些生动而具真实性的动词来描写和表现人物,例如:吸引、转头望、等待并推测、停顿、顺势取材、先笑、接着议论、弯腰、又笑了等。另外,像轻声、脸红等形容词的使用,也是恰到好处的。

4.在情节上

与人物刻画相同,故事是离不开跌宕起伏的情节的,没有情节就没有丰满的人物,故事就很难吸引人。因此,故事撰写者,总是要通过人物来推动情节,通过情节来刻画人物。故事讲述者就需要努力想象、虚构,使故事情节显得曲折起伏,引人入胜。故事式案例中有事例,但这个事例不一定符合情节的要求,或者说它是一个不完整的没有冲突的情节。在撰写故事式案例的情节时不能像写故事那样,为求新奇而任意编造。上面几个案例都有简单而生动的情节展现,下面我们再举一个教师教学反思式的案例:

当时,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埋头看课外书,连我走到他身边都没有发觉。我当时很生气,非常严厉地批评了他,还没收了他的课外书。这名学生的情绪变动很大,心里对我很是怨恨,为了发泄对我的不满,他在语文课上再也不认真听讲了,不是做小动作就是干扰其他学生上课,多次批评也不管用。他越来越不喜欢上语文课,对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为,觉得这是因为我的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恶果。我的严厉批评已经伤到了他的自尊心,让他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当时他曾经很内疚地看着我,那个时候他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如果我在课堂上提醒他一句,课后再把他叫到办公室单独处理,让他明白上课时不能阅读课外读物,或许就不会导致他那些不良行为的产生了。

这个案例的情节性比一般的案例要强,更接近于教育叙事。但它仍然只是一则片断,且内含的问题明确,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因此,我们认定它属于教学案例的范围。这里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对于情节的安排,可得:故事起因:学生看课外书;故事开端:我生气没收;故事发展:情绪变动;故事高潮:干扰教学;故事结局:反思明理。案例可谓波折显明,生动感人,吸睛指数较高。

三、条列式案例

条列式案例就是分条列陈而形成的案例。其实条列式案例的基本内容在实录式和故事式中都有,但条列式更为浅析,更便于读者阅读。有人把条列式案例概括为下面的模式(见下图)。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方面的书籍(语文教学案例撰写的方法)(1)

从下面这份图表中可以看出,条列式案例的格式与我们前面提到的案例格式其实是一致的,只不过条例式案例层次更浅析,阅读更方便,同时按序撰写也比较容易把握。更极端的是有人干脆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现条列式案例,为撰写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即撰写者只要按空格填写即可。自然,格式化或模式化也会导致条列式案例产生刻板固化的问题,看多了会使人觉得机械呆板,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关于案例的题目、情境、故事、分析等,我们前面已经进行了讨论,这里只对开场白与结论的写法,再提几点建议。

(一)先来说说开场白

开场白又称开头、开讲、导入、引题等等,它不但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教学案例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可以说,是否有一个好的开场白,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案例的优劣。正如郑金洲先生所言:“如果一个案例的开始段落写得较为得当的话,那么在初步准备中所讲的那些关键性问题,都会得到回答,所以对篇首的段落你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开场白一般有两大类型:开门见山;曲径通幽。这两种开场白各有特点,但相对来说开门见山用得较多,曲径通幽用得较少。

1.开门见山

此类开场白,直截了当,易读易懂,耗时少,见效快,令读者比较容易抓住主题;缺点是变化少,趣味性差,容易套路化。因此,撰写开门见山的开场白,一定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1)语言简练。既然是开门见山,自然必须废除一切枝蔓,谨防拖泥带水,在用语上以惜墨如金为原则。但是简练不是粗陋,重要信息点必须突出。要做到简而细,练而精。

(2)回答好几个关键性问题:即谁是关键事件的决策者、他作出了什么样的决定、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这种问题是何时何地出现的。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令读者很快进入状态。

(3)努力变化。因为开门见山容易套路化,就需要在简洁自然的基础上,尽量做到表达的多样化,体现出撰写者的个性,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2.曲径通幽

此类开场白不立即入题,而是顾左右而言他,或者说绕一两个甚至更多的弯再切入正题。这种开场白与开门见山的特点正好相反,它变化多、有趣味,但入题慢、易偏题,从而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甚至造成读者的误读。要写好曲径通幽式开场白,需要注意三个“紧扣”。

(1)紧扣主题。无论绕多少个弯,都要注意,所写的内容应当与主题相关,且相关度越高越好。要避免出现落笔百言,离题千里的现象,或者说至少要不让读者越读越糊涂。

(2)紧扣内容。开场白所写,不但要尽可能扣住题,还要扣住内容,不能与主题是相符的,但与内容完全游离,那这个主题就会因开场白的自说自话而缺乏说服力。

(3)紧扣结论。所谓紧扣结论实际上是指开场白要为案例的最终结论做好铺垫,让读者在读到结论后,对于撰写者安排开场白的匠心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

(二)再来谈谈结论

这里的结论是指案例主体的结束语。结束语又称收束语,或称“结尾”、“收结”、“作结”、“收官”等等。由于教学案例还有评析部分,因此,其结束部分往往不太引人注目。但实际上,教学案例的结束语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好的结束语可以达到“首尾圆合,义脉贯通”的效果,差的结束语则有可能使案例前功尽弃,或至少给人虎头蛇尾之感。教学案例结束语也分两大类:开放性结束语和封闭性结束语。

1.开放性结束语

这是指作者不给出明确结论的结束语。这类结束语,大多融合在案例的叙述中,没有明确的分界,给人的感觉是戛然而止。这类结束语的好处是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不会牵着学生鼻子走,为后面的多元分析提供了条件。其缺点是对于缺乏教学经验的人来说,可能会不够完备,如果分析中不把各种可能出现的结论点一下,读者就会觉得莫名其妙。要写好开放性结束语,需要注意三点。

(1)情感饱满。开放式结束语,既不写出人物事件结果的好坏,又不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容易导致收束的模糊、冷淡,这就需要编写者在用语上努力体现情感的张力,让读者读后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

(2)注重趣味。好的案例要吸引读者自觉自主地阅读分析,就要想办法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除了人物、事件本身的趣味性外,因为不是封闭性的结论,教师在用语上,也应该尽可能地采用诙谐幽默的笔法,令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久而不绝。

(3)方法灵活。因为是开放性的,写的时候就不应有太多的拘束,应该放开思路,运用各种方法,大胆来写。可以用一个疑问来制造悬念,可以用几个排比来增加气势,可以用对比(不表明是非优劣)来加深印象,可以用示现来增强情趣。

2.封闭性结束语

与开放性结束语相反,封闭性结束语是教学案例撰写者直接给出事件结果、表明自己态度,即具有明确结论的一个收束。封闭性结束语的优势在于帮助读者对案例中的方方面面作出一个科学正确的判断,也使读者更能接受作者的分析探讨。缺点是给学生的自主空间较小,容易牵着学生鼻子走,且写出新意不易。要写好封闭性结束语,同样需要注意三点。

(1)回应开场白。既然结论是明确的,那么它就必须能够与开场白相呼应,从而共同突现教学案例的主题。如果结束语与开场白相违离,那么就容易使人产生自相矛盾之感。

(2)用语科学规范。教学案例撰写者如果要在案例结束的时候表明态度,那么,其用语就必须明确、正确,好就是好,差就是差。撰写时,出现什么好坏的结果都要明确写出,不讳饰或回避,不避重就轻,也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3)强调逻辑性。封闭性结束语一定要注意给出的结论是源于背景与事实,而非自己任意编造出来的。也就是说,教学案例撰写者,在撰写封闭性结论时,一定要注意归纳推理,注重结论的逻辑性,令人感觉作者撰写教学案例时,态度是慎重的,方法是科学的,过程是重理性思辨的。

第三部分:教学案例撰写三问

掌握了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规范和写作方法,就能较快较好地根据已有的材料写出一个像样的教学案例,但要使教学案例都具有经典性或能使人过目不忘,则必须通过以下的自问自答来实现。

一、问原始材料

所谓原始材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件的记录;二是他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件的记录;三是已经形成但准备用来改编的案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问原始材料,主要有两问。

(一)这个材料是否足够吸引人

只有原始材料足够吸引人,教学案例才算有个好的底子,这样撰写者不用花多少心思,就可写出一个同样能吸引人的案例。如果底子不好,那么,撰写者花再多的心血,效果也不一定会好。因此,只有当自己觉得所掌握的原始材料是有价值的、够吸引人的时候,才能考虑撰稿或改编。因此,案例撰写首先要求撰写者掌握第一手材料。

例如,我在做中学教师的时候,班里的学生经常会就生活、学习、活动、劳动等方面的一些事发生争吵,这些争吵绝大多数没什么意思,但有时候,也能冒出一些珍珠来。因此,我十分关注学生的争吵,然后经常就每个争吵的内容问自己:有趣吗?能吸引其他师生吗?如果自己觉得有些意思,就会立刻回办公室记下来,等到有了感觉,再把它写成案例。有一次,有两位同学在争吵,其中一位同学问:为什么《荷塘月色》开头提到“妻在屋里拍着闰儿”,结尾却说“妻已睡熟好久了”,为什么不写“闰儿已睡熟好久了”或“妻儿已睡熟好久了”,闰儿到底睡了没有?另一位同学不屑地说:“你傻不傻啊,这种问题有什么好追究的。作者不过随便一写罢了。”另一位辩解道:“怎么能说没意思呢?优秀的作家在写作时会考虑每一个细节的价值,这里肯定有什么深意。”边上的同学则在胡乱起哄。我当时听到他们的争吵,心里一动,觉得这个事例还是很有些味道的,因为这确实是个问题,而且容易被广大师生所忽略。于是,我记下后,在写《创造性阅读的教学研究与实验总报告》一文时,就把它改造成为一个案例,使用到文中,为论文平添了一丝亮色。

(二)这个材料是否有意思

材料够吸引人,并不代表材料就一定能够制作成案例,有的材料好笑好玩,但不一定能提炼出什么思想。如此,编出来的案例价值也就不会太大。因此,当拥有一个案例材料时,还得问问:它有意思吗?或者说,它能提炼一个什么样的主旨?

例如,我的普通话不好,经常会在同事中闹些笑话,但我从不以为意。但有一次,我在教室填报上看到一首打油诗:哨兵吃烧饼,烧饼成哨兵,烧饼若能当哨兵,武大郎也能做司令。这时候我想起来了,昨天我上《荷花绽》的时候分析到“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时,同学发笑了。当时责问他们笑什么时,课代表说了一句:“老师,您讲错了。”我以为她说我分析错了,而我是照《教学参考》分析的,应该不会错。因此,我当时就批评课代表:“不要以为你是课代表就就可以不尊重老师。我喝的墨水不比你喝的开水少。说我错了,有本事你来讲。”课代表当时就面红耳赤,显得非常尴尬,班级也顿时鸦雀无声。我当时还比较得意,现在才知道原来我把“哨兵”读成了“烧饼”。如果仅仅是读音问题,这个原材料确实没什么意思,但是,如果从民主教学、师生关系等角度来分析,那就大有讲究了。于是,我就以《烧饼?哨兵?》为题,写了一个案例,发表在《浙江教育报》上。

二、问案例主体

当确定案例原始材料,并将之提炼概括润色为一个案例时,我们就得针对案例的主体问以下几个关键的问题。

(一)这个案例包含了哪些问题,其中核心问题是什么?

前面我们已经强调,一个规范的案例一定隐含着问题。但任何材料,其问题往往不止一个,但案例编写者一般只能针对其中的核心问题来编写。因为,无论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案例的分析,都必须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来进行,而不能有太多的枝蔓,更不能“声东击西”。

例如,我曾经接受过一堂全市公开课任务,课题是《乡愁》,这堂课,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如果将这编成一个案例,我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反复比较,在众多的问题选项中,选择了如何融诗情画意乐美于一体这个问题作为核心问题,编成了一个题为《融诗情画意乐美于一体——我教〈乡愁〉》的教学案例,在案例分析中,我紧扣“融诗情画意乐美”这个核心,从文本诵读、理解,体现综合课特点与运用现代技术,情感教学,课堂创新四个方面,强调了艺术化语文的重要性和相关的实施途径。此案例后来发在《浙江现代教育技术》杂志上。

(二)案例中的处理方法是否对头,会有效吗?

在案例主体中,除了要确定核心问题,另一个关键就是要解决核心问题。解决的方法较多,就像我教《乡愁》一课,从四个方面用了多种手段来解决寓诗情画意乐美于课堂教学的问题。当然,在我们落笔之前,我们还是得问一下,这些处理方法是否有道理,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这里的问,是为了决定我们准备将这个案例做成一个什么性质的案例。即就案例事件的最终结果看,这些方法如果已经顺利有效地解决问题,则可编成正例,反之也可编成“病例”。

例如,每次教学活动,总能听到老师反映,学生懒得思考,机械模仿,死记笔记,思维僵化。大家都盼望能有什么样的好方法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于是,我就回忆自己教学过程中一些比较得意的方法:小侦探——教师讲一个短小的侦探故事,然后由学生进行案件分析,找出真正的罪犯,或查明案件真相;谜林突围——教师出各种类型的谜语(一般为字谜),让学生猜,若在规定时间全部猜出,就算突围成功;“哥德巴哈”猜想——教师选择最新发表的小说,概述主要故事情节,留下故事结局让学生猜想,然后公布作者设计的结局;诡辩揭秘——教师讲述古今中外著名的诡辩故事,让学生剖析其中的逻辑错误……当我一一判断这些活动确实具有成效后,我将之编入案例,并用之于《学生喜爱的课前“三操”》短论中。

三、问案例评析

要写好案例评析,除了前面四问外,还需要针对案例特别加问两大问题,回答出这两大问题,案例评析也就算到家了。

(一)这个案例蕴含的教学原理及其他理念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知道,一个规范的案例不但蕴含着一个主问题,同时,它也必定隐含着某种主要的理论。案例评析就是依据某种理论来展开的。我们之所以说隐含,是因为案例评析并不一定要直接引用某种理论概念,但读者要能感觉得到作者的课堂处理与分析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展开的,而不是凭直觉进行的。

例如下面这个案例陈述:

故都的秋

师:至此,我们这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就很清楚了,谁能做精要概括并通过完善板书的形式写出来、说出来?

生:(先写后说)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师:完全正确。你的概括就是本节课的总结。你为何能概括这么快这么准?

生:因为课堂的中心是这个,预习提示明示了这个,板书也暗示了这个。

师:会抓课堂中心、善用辅助条件,这是巧学的标志,值得借鉴。(掌声响起)下面请看PPT,这两首诗的空格里各选哪一组词填进去恰当,为什么?

生:第一首选C项,因为“闭”、“暮”切合作者被贬时孤独凄苦的心境。第二首选B项,因为这一组尤其是“犹眠”突出了隐居者的闲适。

师:大家说对吗?

生:完全正确。

师:好!说明大家对“以情驾景,以景显情”的散文特点,真的理解了,会用了。

当我们拿到上面这个案例并准备对其作出评析时,我们首先就得问:老师是根据什么理论作这样的课堂处理的?学生本位理论?对话理论?知识迁移理论?强化理论?激励理论?……应当说,这些理论与这个案例都搭边,也都可以展开评价,但那样的话,就会显得有点牵强。其实,教师在这里主要采用的、最能给人启迪的当数教学诱导理论,即教师如何通过示范、肯定、强化等方法,诱导学生实现某种教学目的。下面的对这个案例的评析就体现了这一点。

案例评析:

老师的收束显示了很强的教学功夫。他总结本课的学习要点,也是以学促结的。先让学生概括,学生概括后的追问一般人往往会疏略,而这个追问正是从方法上提示学生的精妙之处,这样的强调是诱导而不是强迫,符合现代教育学原理。教师的肯定和倡导,实际就把学习方法要点再次强调了。再借助PPT显示的两首短诗的选词填空练习,引导学生继续巩固课内学习所得,以便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这样既引导学生养成及时总结、学以致用的好习惯,也最终完成了由“学会”到“会学”的智能转换。这个收束不是灌输,也不是命令,而是在反复的活动中加以强调。一个活动,分了三步,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了,又在对话中实现了教学意图。教学收束,就是要这样“不显山,不露水”,自然真切,润物无声。

(二)这个案例的对象是谁?教学成败如何?

了解清楚案例的对象、事件,主要是为了分析这个案例的教学处理有无针对性;问教学成败如何,实际上是要分析这个案例对读者来说有着怎样的启迪。例如,我们从下面这个案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评析环节时所作的努力。

案例叙事:

有位教师评讲命题作文《春雨》,讲了班上的成绩后,接着列举学生作文中的不当之处——

师:有位同学写道:“春雨啊,贵似油,你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和丰收,那就下吧,一直下到2000年……”要是春雨真正下到那时候,我看就要有大灾了。

(全班哄堂大笑,教师眉飞色舞。只见一个女生红着脸低下了头,其他同学的眼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她。)

案例评析:

应该说,这个学生作文的评议是通顺的,对“春雨”赞美的感情也是健康的,只是有一句话夸张过了头,适当地加以个别指出,学生是会领悟并改正的。可是,这位教师却对学生进行嘲笑,让学生在全班“出丑”,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这位教师怎么不想想,假如自己就是这位学生呢,该有何心理活动?显然他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他的神情和语调,给那位女生心灵至少留下不快,给全班学生也带来消极影响。这不仅没有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相反打击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见,师生心理位置互换多么重要!可以肯定地说,教师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学生,就不是一个好教师。[18]

当然,在写案例之前要问的问题可以有许多,例如有研究者就提出如下的设问:

案例中的当事人应该去做些什么?什么时候做?如何做?为什么你这样认为?案例的当事人实际上做了些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有什么影响和后果?学校里的其他有关人员,如学生、家长、社区领导和群众等,如何看待这个事情?为什么你认为他们会这样看待?案例中的情形是如何形成的?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个情形?我们做些什么才能改变这个情形,使面临的困境得到克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