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界最厉害的阎王(冥间诸神之四大阎王)

公元前五世纪,佛教在印度兴起。佛教从印度教中大量吸取了有关冥王、地狱、业报、轮回、解脱等说法,并将其发展到了极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阴间地狱完整理论。随着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阎摩也带着他的牛头马面们翻山越岭来到了中国,很快在中国建造起种种地狱,并让位于中国的阎王爷。

阎王的说法进入中国后,进行了许多的加工和改造,无论在阎王的来历、生活还是工作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据传说,有不少人担任过地狱阎王,这些人有的是著名的官员,有的则甚至是默默无名的小民,而在众多的阎王中,最为有名的当数四大阎王:韩擒虎、包拯、寇准、范仲淹。

韩擒虎

冥界最厉害的阎王(冥间诸神之四大阎王)(1)

隋唐时,有一员虎将名韩擒虎,传说他死后也做了阁王。《隋书·韩擒虎传》中曰:“其邻门见擒(虎)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左右问曰:'何王也?'答曰:'阎罗王。’子弟欲达之,擒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作阁罗王,斯亦足矣。'因寝疾,数日竞卒,时年五十五。”韩擒虎死作阎罗王的说法,被载入正史《隋书》中,可见当时中国阁罗影响之大。

又传说,当年韩擒虎率兵活捉陈后主陈叔宝以及担任和蕃使,以高超射艺威震单于君臣,后来,五道将军奉天符之命请韩擒虎为阴间之王,擒虎向朝廷特请假三天,隋文帝遂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第三天,忽然有一紫衣人及一红衣人乘着黑云来到大殿前,自称“原是天曹地府,来请大王”赴往。于是韩擒虎辞别皇上诸臣同僚及妻儿老小,到阴间走马上任,当阔王老爷去了。

包拯

冥界最厉害的阎王(冥间诸神之四大阎王)(2)

包拯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阎王。包拯即包公,是北宋大臣,做过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以刚正敢言、不畏权贵、执法严峻,屡平冤狱著称于世。包公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清官,有关他的断案故事流行极广,长篇公案小说《包公案》是包公断案故事的集大成。元明时的包公戏也有不少,直到今天,《秦香莲》仍深受人们欢迎。包拯为阎罗的说法,在宋时就已流行,当时有句俗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其父曾任福建惠安知县、虞部员外郎。包拯自幼天资聪颖,读书勤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确然素守,期以勉循”,不单单是为了走当时文人们共同的科举入仕之路,还有着“辅佐君王,治国安民”的远大抱负。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包拯在二十九岁上考取了进士,步入仕途,授大理评事,实职为建冒知县。当时包拯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离,恳请在当地任职。但宋制规定任官回避当地,故让包拯到与庐州毗邻的和州担任掌管矿税的官,包拯还是没去在家照顾父母,“十年无宦”。父母去世后,他才在乡人的劝说下重登仕途,于景右四年(公元1037)出任扬州天长知县。三年后升任端州知州。任知州三年后被召入朝,任监察御史。后改任户部判官、户部副使和地方三路转运使,掌管中央财政。一年后擢知谏院任谏官。又过两年,出任都转运使、安抚使和赢州、池州、江宁府知州(府)。嘉右元年(公元1056)权知开封府,任天子脚下的地方官一年余,然后升任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枢密副使,总掌国家军政。不久,在处理政务时突然病倒,十几天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谧曰孝肃,故史称“包孝肃”。

我们轻轻拂去数百年来民间传说中和戏剧舞台上包拯形象的神光,探视一下真实的包拯。

包公断案如神,秉公执法。他曾数次出任知县、知府(州),为一方父母官。古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兼掌财政司法大权,知县知府都有断案的职责。包拯任天长县知县时,大小案件都审断得当,为民众所称道。这既是由于包拯一秉公心,执法如山,更是由于他聪明过人,断案如神。包拯在天长县所断案例最著名的是“巧审牛舌案”:有个农民发现自家的耕牛被人割掉了舌头,不能进食,奄奄一息,便跑到县衙告状。包拯听后思索片刻,训斥这个农民说:“牛快死了,还告什么状,回家宰了卖肉得了。”这人心里不满却无可奈何,只好回去把牛宰了。很快,另一个人来县衙告发那个农民在家私宰耕牛,要包拯依法治罪。包拯当即喝令衙役将告状人拿下,问道:“你为何先割了人家的牛舌又来告状?”这人见已被包拯识破用意,只得从实招认。原来在牛的主人告状时包拯即作了这样的推理:割牛舌而不偷牛,不是图财而是为了陷害牛的主人。因为《宋刑统》规定私宰耕牛要治罪,所以为达陷害目的,割牛舌的人必定会来官府告发牛的主人。因此,包拯开始只让牛的主人回家宰牛,而割牛舌者也正中了包拯的引蛇出洞之计。

在开封知府任上包拯断案时的“巧取赃物”也广为传颂。说是有个人在酒肆喝酒,担心醉后丢失财物,便把随身带的银子交给酒保保管。这人第二天醒来取银子时,酒保不认账。两人到包拯处打官司。包拯一看便知酒保耍赖,但无真凭实据,便让二人在公堂上静坐半日,不许出去。暗中派人到酒保家中,诈称酒保已交待,令其家人把银子交了出来。当这些银子拿到公堂上时,酒保再也无法抵赖了。开封府原来规定,百姓到府衙告状不许直接进入公堂向知府递交状纸,而由“牌司”传递。“牌司”常趁机刁难告状人,索要钱财,甚至受恶人贿赂,阻拦受害人告状。包拯到任后,让百姓直接到大堂当面陈述,并且每逢坐堂都大门洞开,方便了要求伸冤的百姓。更为重要的是,包拯执法如山,不论高低贵贱,有恶必惩,有冤必伸,以致开封盛传“关节(即后门)不到,有阎罗老包”。有位显贵大臣借了别人的钱到期不还,债主告状,包拯审实后勒令大臣与债权人当场清账,迫使他如数归还了欠钱。开封附近的惠民河是由江南向开封遭运粮物的重要航道,河岸风景幽雅,气候宜人。有些权贵便在河边盖庄园别墅,使河道越来越窄。包公到开封府任后,立即下令沿河侵占官地修的庄园别墅全部拆除。有个官官仗势抗拒,并声称他从别人手中买了河边地。包拯查看了地契,发现“墨浮朱上”,即先盗盖官印,后来才填写文字,不符合正常的书契程序,因而断定此契是伪造。官官理屈词穷,不仅拆房退地,还因伪造地契而被罚钱。

包拯在开封府任上只一年多。素来天子脚下官难当,权贵居住,盘根错节,地方官难以行使职权,主持公道。但包拯却不避权贵,刚直不阿,秉公神断,为开封百姓所称道传颂。包拯离任时,按惯例在府衙门口的“题名碑”上刻上名字和任职时间,若干年后,唯有包拯的名字被抚摸得又深又亮,表明人们喜欢包拯的名字,怀念他的业绩,寄托某些希望。包拯死后,人们在府衙旁造一包公祠来纪念他。后来黄河淹开封,府衙一带成为洼地,包公祠处变成一湾清水,被当地人称为“包府坑”,并编织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希望包公的在天之灵保佑生民,希望人世间有朝一日能象包府坑的碧水一样清澈。包拯为官廉洁,生活俭朴,在宋代官场上也是难能可贵的。他离任端州时,只身而行,百姓过意不去,背地送他一块当地特产“端砚”,包拯发现后投入湖中。据说不久落砚处出现一座沙洲,人称“墨砚砂”,并有人刻诗赞曰“星岩朗耀光山海,砚清风播古今。”包公当官二十余年,不论官位高低,衣食用品一如旧时,不置房产,并劝子孙廉洁正气。他曾刻石立家训曰:“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毁之后不得葬于大垄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令子孙世代遵行。一个九百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做到这些实在难能可贵!

著名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中,包公审理“狸猫换太子”一案时,就有巧设森罗殿,装成阁罗,审出郭槐口供的情节。又有所谓“游仙枕

”可去阴曹地府,故民间流传着包拯“日断人间、夜断阴间”的说法。在传统戏剧《侧判官》中,就有包公下阴曹,探阴山,侧了绚私的判官等情节。四川丰都民间,还流传着包公死后做了阴曹大臣,铁面无私,兴利除弊,协助阎罗天子废除受礼受贿之“阴律”的故事。既然包拯与阎王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死后担任阎王似乎也是顺事成章的事。

寇准

寇准是北宋名相,为人刚正,力主抗辽,又曾在刑部任职,符合条件。在流传极广的《杨家将》故事中,“寇准背靴”快炙人口,这是一位很得人心的人物。寇准,北宋华州下邱(今陕西渭南)人,累官至宰相。他为人豪直,多次遭权臣排挤,曾两次被罢相。但他为国为民忠贞直言的事迹,却永为后人所称颂。991年(淳化二年),宋太宗问时政得失。当时寇准官职不高,仅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但他职微不忘忧国志,直言不讳,揭露执法不公的弊政。他说:“祖吉违法受贿,赃少而杀了头;王淮是参知政事(副宰相)王河的弟弟,盗财至千万,只受杖刑却又留任这难道是执法公平吗?”太宗经过询查,知道寇准所奏属实,便严厉遣责了王河,升迁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998年,宋真宗即位,寇准转迁尚书工部侍郎。此后五六年间,他徙河阳,改同州、凤翔府、开封府,迁兵部,又转集贤殿大学士,1004年(景德元年),契丹族辽主耶律隆绪屡犯边境,告急文书如雪片飞往朝廷,那些权臣们都惊慌失措,只有寇准谈笑自如。真宗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南逃金陵(今南京),陈尧曳主张南逃成都。寇准力排众议,主张坚决抗辽,并要求真宗御驾亲征。在寇准等人簇拥下,真宗渡过黄河,与围攻渲州(今河南濮阳)的辽军对峙相持。士卒百姓们遥见皇帝华盖,士气大振,经10多天激战,辽军被迫后退,真宗利用此机会派曹利用赴辽营谈判,并嘱咐曹利用:“百万以下毕可许也。”寇准得知后,认为这样太伤国体,便派人去把曹利用找来,严肃地警告说:“你虽有皇帝的许诺,但你所答应的绝对不得超过30万,过30万,我必斩你头。”结果,宋辽双方签订的“澶渊之盟”。宋每年送给辽的白银果然不过30万。

寇准后来因参知政事王钦若以及宰相王旦、丁谓等人的毁谤而被真宗一再贬罚,最后被贬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并死于此。然而,人民总是忘不了他,说:“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元朝大臣脱脱亦评价说:“准于太宗朝论建太子,谓神器不可谋及妇人、谋及中官、谋及近臣,此三言者,可为万世龟鉴。”在《宋人铁事汇编》卷五中,有寇准“当为天下主者,阎浮提王(即阎罗王)也”的说法,甚至有人在驿舍旁,挂起寇准图像,上面写着:“今作阎罗王。”(《通俗编》)寇阎罗当时受欢迎的情形,可以想见。

范仲淹

冥界最厉害的阎王(冥间诸神之四大阎王)(3)

范仲淹也是北宋名臣,曾作过龙图阁直学士,被尊为“龙图老子”。范仲淹正直敢言,不怕得罪权贵,他以《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而名垂青史。宋人龚明之在《中吴纪闻》中,记载了“范文正公(范仲淹)亦为阎罗王的传说。

范仲淹入仕后的开始10余年,一直担任地方上的小官吏。他在任上十分注意体察民间疾苦,一心想为国家兴利除弊。1021年,他到泰州(今江苏泰州)任盐仓监官。当时,泰州和附近的楚州(今淮安)、通州(今南通市)位于淮水以南,东临黄海,经常受到海潮威胁。

唐朝时曾在这三州之地修建了一条海堤,但因年久失修,早已颓坏。所以,每年秋季海潮泛滥,沿海各州灾民纷纷携家外逃。范仲淹到泰州后,尽管修堤不在其职权范围内,但他还是越职向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论建议修复海堤。张纶双手赞同,立即奏举范仲淹为灾区中心兴化(今福建黄田北)县令,主持整个修复工程。

1024年秋,范仲淹率通、泰等四州民夫四万余人,修筑海堤。他亲临工地,甚至运土、夯土。筑堤工程进展顺利。不料有一日,突然雷雨大作,海潮如猛兽般冲上海滩,冲毁了刚刚筑起的堤岸,还吞噬了一百多个民工的生命,正在这节骨眼上,又发生了日食。一时谣言四起,说范仲淹激怒了海龙王,朝廷对修海堤也动摇了。在淮海转运使胡令的支持下,范仲淹力排众议,力陈修筑海堤的好处。后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一条长达三百多里的护岸大堰巍然挺立在东海岸边,保护着千百顷良田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劳,当地人民立祠纪念他,并命名新修海堤为“范公堤”。

1028年,因范仲淹每到一地都以政绩著称,其才干受到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的赞赏,晏殊于是举荐他进京任秘阁校理。不久,却因奏请太后还政仁宗而触怒了太后,被贬往河中府任通判。

刘太后死后,范仲淹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谏(谏官),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民,范仲淹冒着被杀的危险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半日不食怎么样?现在许多地方百姓没饭吃,怎就置之不理?“仁宗只好派他到江淮一带去安抚灾民。范仲淹每到一地就开仓救济,并且免除了灾区的一部分赋税。为劝戒挥霍人民血汗的皇室,他还把饥民吃的野草带回来给仁宗,并请他转给妃女贵戚们看看。范仲淹如此大胆地上谏皇帝,震动了整个朝廷。不久又因上书而被宰相吕爽借皇帝手贬为苏州知府

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府时,由于当时太湖周围的河渠激塞,暴雨成灾,范仲淹奏准后,“疏五河”,导太湖之水入海,并亲临现场督修。终于使水患被解除,太湖周围的苏、常、湖、秀四州,成为当时全国最为著名的水稻产区。

两年后,范仲淹因治水有功又被召回朝廷,任天章阁侍制。范仲淹一到,吕夷简就派人暗中警告他:“你现在的职务是待从官,不是言官,用不着你多费口舌去议论国政。”范仲淹理直气壮地回答说:“议论国事正是侍臣的职责,我怎敢不尽力呢?”吕夷简没办法,于是把范仲淹挤去担任当时最复杂难治的开封做知府,想用纷繁的事务缠住他,使他无暇上书言事,哪想范仲淹到开封理政仅仅几个月,就使开封府“肃然称治”。于是民间流传这样两句歌谣:“朝中无忧有范君,京都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

1036年,范仲淹针对吕夷简等大官僚互相勾结,朋比为奸,遍插亲信、党羽于要职的污浊现象,把京官晋升情况绘制成一幅百官图交仁宗看,指明哪些人是按规定升迁的,哪些人是吕夷简私人关系提拔的,对吕夷简培植私党的行为进行无情地揭露。吕夷简恼羞成怒,以越职言事、暗结朋党、离间君臣关系等莫须有罪名,把他贬至饶州(今江西鄙阳)。

范仲淹三遭贬,仕途坎坷,可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使其虽已年过半百,仍勇往直前。1040年,范仲淹出仕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领延州知府。为安定边疆,从长计议,又主动招抚宋夏交界的少数民族,对受战争损害的美族人民则发放粮食、农具等,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并加强宋和西夏的睦邻关系,终于使久受战乱的西北边陲安定下来。人们为此歌颂他,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据史记载:当他死去的噩耗传至边地时,“弟首数百人,哭之如丧父”。

范仲淹曾在赠友人的一首诗中写道:

吾生岂不幸,所禀多刚肠。

身甘一枝巢,心苦千仞翔。

志意苟天命,富贵非我望。

在这首诗中,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说对待生活只要求一个足以栖身的巢就够了,并不贪图富贵,但假若不能使天下人得到安乐,他自己也就无法安静。这确是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

如此一位不屈不挠、忧国忧民者,死后人们将其奉为“阴间阎王”,其中的道理也是最明了不过的。

除了上述中国四大阎王之外,在古典神怪小说《子不语》、《聊斋志异》中,冥王又有名为“冥府总政”、“李大王”与“素大王”的,这些“阎王”不过是民间某一地区的传说、作者的杜撰,远不及四大阎王的名字响得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