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故事大结束(国宝系列故事金缕玉衣)

中国人一向对丧葬形式讲究,考古资料证明,随葬玉器是最引人注目的东西,因为玉器从一开始便是身份的象征,葬玉属于葬礼中的最高规格。在葬玉习俗中,最早随葬的是玉工具和玉装饰。随着后来鬼神思想的产生,体现迷信观念的礼仪用玉和体现王权政治的仪仗兵器之类才逐步出现。

国宝故事大结束(国宝系列故事金缕玉衣)(1)

金缕玉衣具体由何人所设计并无史料记载。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西汉墓中发掘出两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贵族的葬服“金缕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考察,这两套“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出土中,时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两套。1968年,根据考古专家推断,河北满城陵山墓葬的主人是西汉时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在刘胜墓葬的旁边还有他的妻子窦绾的墓葬。俩人所穿的就是传说中如同铠甲,用金线穿成的“金缕玉衣”。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当时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玉衣能保人起死回生的的传说来自汉代。在汉代,人们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国宝故事大结束(国宝系列故事金缕玉衣)(2)

刘胜玉衣全长1.88米,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金丝约1100克。用金丝将玉片编缀成人形,头部由头罩、脸盖组成,上身由前后衣片、左右袖筒及左右手套组成,下身由左右裤筒及左右足套组成,皆能分开。玉衣内头部有玉眼盖、鼻塞、耳、口琀,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周缘以红色织物锁边,裤筒处裹以铁条锁边,使其加固成型,脸盖上刻划眼、鼻、嘴形,胸背部宽阔,臀腹部鼓突,似人之体型。所用玉片大部分呈长方形和方形,也有梯形、三角形、四边形和多边形。最大的玉片长4.5厘米,宽3.5厘米,用在脚底。最小的玉片只有成人拇指盖大小,用来表现手指。窦绾的玉衣比较短小,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没有做出腹部和臀部的形状,可能是出于对女性形体造型的避讳。与金缕玉衣相伴的还有鎏金镶玉铜枕、玉九窍塞、玉握和18件殓尸用玉璧,组成一套规格最高的汉代丧葬用玉。按等级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等。皇帝的玉衣用金缕。中山靖王刘胜是诸侯王,也使用了金缕玉衣。出土时,当考古学家打开金缕玉衣时,里面空无一物。

国宝故事大结束(国宝系列故事金缕玉衣)(3)

空格由于随葬品丰富,人物残骸和大量的酒增加了墓室中得有机物含量,使尸体容易腐烂,再加上地下水和石灰岩溶解的作用,尸骨早已变成了灰褐色的粉末,只在头颅内尚残留有一部分牙齿的珐琅外壳,故玉衣和九窍塞并未能保存尸体不朽。

国宝故事大结束(国宝系列故事金缕玉衣)(4)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据测定,玉片上有些锯缝仅0.3毫米,钻孔直径仅1毫米,工艺繁难与精密程度之高令人惊讶。整个玉衣制作过程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相当惊人的,据推算,汉代制作一件玉衣。约需一名玉工费十余年的功夫。

国宝故事大结束(国宝系列故事金缕玉衣)(5)

古代皇帝寻找长生不老药、喝甘露、炼丹丸等等,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长生,这种求生的欲望也寄托在死后的裹尸衣上,这就出现了汉代特有的玉衣。金缕玉衣也叫“玉匣”、“玉押”,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玉衣从东周时的“缀(zhuì)玉面幕”、“缀玉衣服”,到三国共流行了四百年。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后来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国宝故事大结束(国宝系列故事金缕玉衣)(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