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必吃老字号美食(在齐齐哈尔那些年)

齐齐哈尔必吃老字号美食(在齐齐哈尔那些年)(1)

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道尽了中国人对吃的眷恋与重视。尤其,对一个孩子来说,也许再也没有什么能比零食更有诱惑力了。今天,我们就带您一起回顾下不同年代人儿时喜爱的零食,一起感受下他们童年的欢乐。

挨了揍也要吃辣条

一说起辣条,在大家的眼中,都是垃圾食品,但还是有很多人爱吃,并且还是 90 后和 00 后说不完的故事和话题,休闲娱乐、外出郊游、嘴馋,都少不了辣条的身影。

今年已是大三学生的秘广悦,感觉自己与辣条真是有一段不可言说的渊源。他说:“虽然因为辣条,我也吃了不少苦头,可我仍乐意义无反顾地吃它。你问我为什么?馋呗!况且,它还是风靡全球的‘明星产品’,怎能不让我这吃货心动呢?”

“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会说辣条是垃圾食品,不许吃。”秘广悦回忆说,“我 6 岁的时候,姑姑家的哥哥带来一包辣条,我尝了一口后,就觉得瞬间发现了人间美味。我喜欢吃辣条,可妈妈发现后会立刻没收。有一天,妈妈一大早就出门了,我迅速溜进卧室,打开床头柜,辣条果然静静地躺在那里,我迫不及待地撕开包装就往嘴里塞,正窃喜自己的成功时,背后传来妈妈的低吼声‘你在干嘛?’结果可想而知,痛扁、教育……以我的鬼哭狼嚎告终,现在想起来挺好笑的,可是至今我仍在偷吃。”

“在我们寝室,辣条可是我们每餐必备的美食,拌米饭、拌面条,简直不要太好吃。”秘广悦说,“说来也奇怪,我们寝室一共6个同学,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饮食习惯各异,但都对辣条情有独钟,每次结束假期返校,大家都会从背包里拿出好多辣条,一起分享。”

“从小到大,辣条都是我的最爱,可以说是真爱粉。”秘广悦笑着说,“从卫龙辣条到老式大辣片、大刀肉,再到素牛筋和小滑头等等,各种不同种类的我都吃过,当然,这里面包含的最珍贵的,还是那份伴随着我从童年到现在的开心快乐。”

爱看街边崩爆米花

“在我小时候,街边时常会传来‘嘭’的一声巨响。如果你就在附近的话,很快就会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那味道,对于孩童时期的我们真的是一种诱惑。”魏薇告诉记者,“爆米花能够勾起我很多童年的回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市的大街小巷经常会看到一种崩爆米花的“神器”,一种小炉子,一个大肚子的黑锅,还有一个长长的网布袋子。只要提供玉米、大米、黄豆等粮食便可以在这里崩出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零食。

魏薇回忆说:“没事的时候,我经常去看崩爆米花,总是觉得很神奇,看着师傅先把黑面孔的大肚子机器引火预热,约两三分钟,然后撬开盖子倒入玉米,黑乎乎的机器再次被架在了火炉上,随着鼓风机‘嗡嗡嗡’响声,火苗也‘嗖嗖嗖’地向上窜着。”

60 后的张先生告诉记者:“我们那个年代,哪有什么零食可言,爆米花、哑巴豆就算零食了。由于当时大米比较金贵,若老妈拿出大米,崩点大米花,可以说是上等零食了。”

在一些人的记忆里,崩爆米花的师傅一脸淡定地坐在那里,轻轻地用手转动着爆米花机器的手柄,慢慢地瞄着手柄一端的小压力表,5 分钟左右的时间,随着一声巨响,所有看热闹的孩童也像开了花一样雀跃起来。

“师傅把爆米花倒在一个面袋子里,顿时,香气四溢。拿回家,往炕上一放,晾一下再吃,香、甜、脆效果就出来了。”张先生说。

小小的玉米粒,摇身一变开了花。没想到几十年后,却成了那个时期孩童的美好记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老式崩爆米花的方法渐被淘汰,传统爆米花已然成为一代人忘不了的零食。

吃零食也要跟潮流

相比于 70 后、80 后童年时的物资缺乏,90 后童年的零食种类越来越多。从那时候开始,吃零食也开始有潮流,经常是电视广告播什么,孩子们就买什么。

“汾煌雪梅人人爱,大家一起来。”“卡迪那豌豆脆,豌豆做的特别脆。”李琳现在仍然对一些零食的广告词记忆深刻。她说,当年没有“网红”的说法,如果有,汾煌雪梅、卡迪那豌豆脆、旺仔牛奶、高乐高等零食,绝对算得上当时的网红食品。

“现在的孩子都知道溜溜梅,我们小的时候比较流行的是雪梅,应该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的时候,电视里天天播广告,最出名的就是汾煌雪梅,各个食杂店里几乎都有卖的。”李琳说。汾煌雪梅味道酸酸甜甜的,不只小孩喜欢,不少大人也喜欢。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汾煌雪梅就不那么流行了。前几年,李琳再次买汾煌雪梅,味道已经不是原来那种酸甜了,色泽也不像以前那样黄灿灿的了,而是变成了颜色发黑的干硬杏干。

在汾煌雪梅之后,李琳比较喜欢的爆款零食还有卡迪那豌豆脆,曾经也是电视上经常播的。豌豆脆有原味、酷辣、披萨等各种口味……李琳说,那时候她还没吃过披萨,却吃过披萨味的豌豆脆。李琳当时特别喜欢吃豌豆脆,可后来就再也买不到了。前段时间,看见小区的超市里又有卖卡迪那豌豆脆的,李琳兴致勃勃地买了一袋。她说:“脆倒是挺脆的,但是味道我已经记不起来和原来是不是一样了。现在再吃以前的零食,吃得就是一种情怀了。”

炉中“烧烤”香味四溢

“出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应该对炉子里的‘烧烤’记忆犹新,那可不仅是儿时的美食,更是难忘的回忆。”在我市一家企业工作的刘平回忆说,“我们小的时侯,吃得最多的就是烧土豆和烤红薯了,那时生活条件还不是很好,土豆和红薯是很常见的主食。”

“小时候家里住的平房,一到冬天,炉子就是家里唯一的取暖设备,炉子里有烧得火红的炭火和一堆厚厚的炭灰,自然成了烧土豆、烤红薯最佳的‘场所’。冬季的土豆、红薯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水分也挥发干了,也最适合用来‘烧烤’。”刘平笑着说,“把红薯和土豆都埋在炉箅子下面,炉子里漏下来滚烫的炉灰会慢慢的把土豆和红薯闷熟了,皮一点也不焦,好像没有经过火烧一样,但是拿起来一捏,软乎乎的,早已熟透了。一边烫得龇牙咧嘴,一边忍不住往嘴里送。焦黑的外皮、金黄的红薯滋滋地冒着暖暖的热气,软绵又甘甜,喷香扑鼻,吃着特别的香甜,那滋味就别提了。”

“太猛太急的火是烧不了土豆的。每次家里煮大米查粥或者焖高粱米饭,余火未熄的时候,都会捡几个土豆扔进灶坑里。”刘平特别怀念小时候的烧土豆,那滋味,至今依然记忆犹新,“那土豆都是带皮烧的,土豆皮焦而不糊,扒开来,略微发黄的土豆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热气腾腾的土豆又面又香,有时候连皮都舍不得扔掉,一起吃了。”

刘平感慨地说:“提起小时候的事儿,说起来真的没完没了,那些年记忆里的烧土豆、烤红薯,也是儿时忘不掉的美食和珍贵的记忆。”

糖稀甜甜黏着回忆

“馋嘴是小孩子们的天性。小时候一放学,我们就会蜂拥而至学校门口的各种小零食摊前,争着买这买那的。我比较喜欢吃的就是糖稀,那是我最喜欢吃的零食。”王强笑着说。

糖稀,是过去的人们用麦芽或甜菜疙瘩采用传统手艺熬制的一种食物,它是当时零食匮乏年代孩童比较偏爱的食品。

“记得小时候我们会趁父母不注意的时候,用筷子偷偷将糖稀挑一团就直接往嘴里送,尽管在今天看来甜味腻人,但是在当时看来却绝对好吃。”王强告诉记者,“当时,我的姥姥偏疼我,经常会给我几角零花钱,所以嘴馋的时候我通常一次买 1 角钱的糖稀,常引来小伙伴们的羡慕目光,现在想想那时的零食真的是难以抹去的回忆。”

至今王强已经很难回忆起姥姥曾经为他熬糖稀的过程,只记得将糖稀用筷子搅起来成为一团而不流掉,就代表大功告成了。过程感觉特别好玩,而且味道也很香甜。他说:“要说我们小时候吃过的零食,真是有趣的回忆,长大以后有些食物难以再见到,即使偶尔吃到,却再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了……”

每种零食无一例外都能够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忆,糖稀作为当时一种少有的零食,甜甜地、甜甜地黏着无数人儿时的回忆。

几角钱换来满足感

现在,“五毛零食”对很多孩子充满了吸引力,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在已经成为家长的人们也同样痴迷过价格低廉的小零食,当时的一两角钱就能给他们带来满足感。

在 80 后刘佳的记忆中,小时候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拿着一两角钱去买零食。“1 角钱可以买一袋无花果,或者 10 个鱼皮豆,又或者两块小淘气的糖;2 角钱可以买一小袋奶油杏肉,或者一块泡泡糖……每到放学的时候,校门口的小摊总会围满了人。”刘佳说。到了夏天,小朋友喜欢花 1 角钱买一袋“冰水”,那种看起来很廉价的塑料包装袋里面是各种颜色的糖水。和现在的家长不让孩子吃“五毛零食”一样,那时候家长们也不让他们吃“冰水”这样的小零食,但她和同学经常偷偷买着吃。

刘佳有一段时间特别痴迷一种叫“蜜桃精”的零食,就是火柴盒大小的塑料袋里装着白色粉末。“大概是 1 角钱一袋吧,味道酸酸甜甜的。上小学的时候,我每天放学都会在校园门口摆摊的老奶奶那里买一袋,然后边往家走边往嘴里放上一口。”刘佳说,除了酸酸甜甜的味道,吸引她的还有“蜜桃精”里的小勺,勺柄上是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图案:有唐僧师徒,有刀叉剑戟,还有十二生肖……每天妈妈给的几角零用钱,她几乎都用来买了蜜桃精,就为收集里面的小勺。

刘佳说,小时候 1 角钱还能买一根冰棍,可以选择冰的,还是奶的,她最喜欢吃奶的。现在,各种各样的冰棍、雪糕让人眼花缭乱,但刘佳却总觉得没有小时候吃的冰棍那样解渴。

泡泡糖吹出了快乐

对于很多人来说,泡泡糖不仅是一种零食,更是童年时的一种快乐。

80 后叶璐刚开始吃泡泡糖的时候还没上学,为了学会吹泡泡糖,她没少下功夫。刚开始不会吹,泡泡糖直接“脱口而出”,被她吹出了老远。对着镜子吹了一下午,她终于学会了吹泡泡糖。叶璐说:“我只是会吹泡泡糖,有的小朋友吹得好,能吹出三层泡泡。”虽然叶璐学会了吹泡泡,但吃泡泡糖时也常会发生小意外——不小心把泡泡糖吃进肚子里了。“我第一次把泡泡糖吃进肚子的时候特别害怕,就担心泡泡糖会把肠子粘住,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自己什么事都没有我才放心。”叶璐说。

叶璐说她最开始吃泡泡糖,吃得是“大大”泡泡糖。和现在的“大大”泡泡糖有各种口味各种颜色不一样,那时的“大大”泡泡糖就是红色的糖纸包着白色的泡泡糖。别看包装和味道都很单一,但一块泡泡糖经常让她嚼上半天都舍不得扔。除了“大大”泡泡糖,比较出名的还有“比巴卜”泡泡糖。“‘比巴卜’泡泡糖带有一张贴纸,把贴纸贴在皮肤上,就像纹身一样,我们买泡泡糖就是冲着贴纸去的。”叶璐说。

因为泡泡糖,叶璐曾经让很多小朋友羡慕。她说:“我们小时候还流行一种西瓜泡泡糖,圆形的泡泡糖没有外包装,装在一个塑料罐里,1 角钱一颗。平时小朋友们最多是买一颗、两颗吃,有一次有人给我买了一桶泡泡糖,那种感觉好像自己一下变得很富有一样。”

“大大”泡泡糖后来出了高端版本——大大卷。叶璐说:“普通的泡泡糖是成块的,而大大卷则是把泡泡糖做成长条卷起来,装在一个塑料盒子里,我到现在仍然记得很清楚,大大卷的盒子是粉色的,盒盖上贴着黄色的商标,上面还有一个小孩在吹泡泡。”普通的泡泡糖一块是一两角钱,而一盒大大卷则要几元钱,因为有大大卷吃,叶璐又一次成为了小伙伴羡慕的对象。

巧克力让回忆很甜

巧克力可以说是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吃过的一种零食。虽然现在能吃到各大品牌的巧克力,甚至进口巧克力,但赵佳佳总觉得现在的巧克力不如小时候吃过的巧克力好吃。

赵佳佳小时候最爱吃的零食就是巧克力,她关于巧克力的记忆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小时候父母送我去幼儿园,每天都要先去家附近的小卖店买一些零食,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巧克力。等到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叔在外地上大学,每次放假回家他都会给我带各种零食,带的最多的也是我最喜欢的巧克力。”赵佳佳回忆说。

关于巧克力,赵佳佳还想到一件趣事。一次,来家里串门的客人给了她几块足球巧克力,圆形的巧克力外面用印有多边形的锡纸包着,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小足球。赵佳佳舍不得吃,把巧克力放在衣服兜里。她说:“小的时候家里住平房,睡的是火炕,晚上睡觉我把衣服放在炕上,第二天早上起来,衣服兜里的巧克力都化了。”

除了巧克力板、巧克力球,让赵佳佳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种散装的巧克力。“我爸出差回来,经常会给我带一些散装巧克力,和平时在小卖店里买的巧克力不一样,散装的巧克力没有外包装,是和橡皮一样大小的巧克力块,我吃的最多的是长方形和半圆形的,后来还有卡通动物、花朵形状的。”赵佳佳说。她一直以为这种散装巧克力现在已经没有了,前几年看电影《芳华》的访谈节目时,看到冯小刚导演年轻时喜欢的巧克力正是自己小时候吃的散装巧克力,她才知道自己一直怀念的散装巧克力原来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品牌。看了节目后,她还特意在网上买了巧克力,感觉又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

张颖 赵丹 陈猛

编辑:陈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