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文明起源之旅(触摸夏文化打开)

偃师二里头都城遗址中心区多网格式布局示意图,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夏朝文明起源之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夏朝文明起源之旅(触摸夏文化打开)

夏朝文明起源之旅

偃师二里头都城遗址中心区多网格式布局示意图

淮阳时庄遗址地上粮仓俯拍图

叶县余庄遗址标号为M10的墓葬出土的随葬陶器

南阳黄山遗址出土的石质制玉工具

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本报记者 温小娟

11月2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议发布了5项重大考古新成果,除了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外,其余4项均在河南,分别是偃师二里头遗址、周口淮阳时庄遗址、平顶山叶县余庄遗址、南阳黄山遗址。

此次会议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发现,5项重大考古新成果从都城布局、宫城建筑、粮仓储备、礼仪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级等方面,为探寻早期中国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证。“这些重要新发现将有力地推动夏文化、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等重大学术课题研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

偃师二里头遗址

“最早的中国”或已出现“里坊制”雏形

二里头遗址经过61年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这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多项中国古代都邑和政治制度都源于此。

近几年,二里头考古工作队持续探索二里头都城布局和结构,遗址中心区“九宫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干道路网面貌愈来愈清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说,新发现的纵横交错的道路和墙垣把二里头都城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历年来在其中多个区域内发现了不同等级的建筑和墓葬,显示出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结构布局,为研究二里头遗址城市规划、社会分层、礼仪制度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向前探索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问题,二里头遗址是最重要的起点和标尺。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看来,这些最新发现极大丰富了二里头遗址的内涵,突破了许多原来的认识。他说,多个网格内既有墓葬又有建筑基址,跟后来的“里坊制”极为相似,说明当时都城具有高度细致的规划。此外居葬合一的格局是否跟血缘有关,可以对人骨进行DNA鉴定,确定他们是否有亲属关系,建议围绕其中一个网格像解剖麻雀一样搞清楚其内涵,这对研究夏王朝规划思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周口淮阳时庄遗址

中国最早的“粮食仓城”很智慧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距今4000年—3700年前,中原先民就深深懂得这个道理。

位于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的时庄遗址发掘出土了28座夏代早期“粮仓”遗迹,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粮食仓城”。根据碳—14测年数据显示,“粮食仓城”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新砦期”阶段,即文献记载的“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的夏王朝早期。专家认为,这对于早期夏文化的研究,重新认识夏王朝的社会组织结构、管理水平和早期国家治理能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从粮仓的建筑形制看,可以分为地上建筑和地面建筑两类。其中,地上建筑类似‘吊脚楼’结构,底部有多个‘土墩’立柱,其上铺垫木板作为仓底,而且粮仓周边有相互连通的水沟,形成了非常好的排水系统,对仓储粮食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潮作用,凸显了古人建筑粮仓的智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时庄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曹艳朋说,从仓储遗迹堆积中检测出粟、黍类作物的颖壳以及芦苇类植物,推测是粮仓底部直接铺垫物或其他编织物。

时庄遗址中粮仓遗迹最多,极少见灰坑、水井、陶窑、房址、墓葬等其他类型的遗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认为,遗址现场只发现有一座具有居住功能的连间房,说明粮仓跟居住区是分离的,它是作为公共设施为某一集团或社会组织服务,很可能出现了早期国家的特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说,对比以往的考古发掘,时庄遗址发现的粮仓年代最早、最集中、功能和结构最清晰,为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粮食管理和赋税制度等提供了绝佳的实物材料。

平顶山叶县余庄遗址

龙山时期有了“礼制”的萌芽

配合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的平顶山叶县余庄遗址,给了我省考古人员极大的惊喜,发现了面积超百万平方米、文化内涵较单纯的龙山文化聚落遗址。目前,该遗址发现墓葬、房址、窖穴等各类遗迹50余处,出土器物200多件,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丰富的出土遗存让河南在龙山文化时期的考古发掘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在遗址清理出的10余座龙山墓葬中,M10墓葬最为重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余庄遗址发掘负责人吴伟华介绍,这是一处单棺仰身直肢葬,棺外北侧还陪葬一人,亦为仰身直肢葬。墓内随葬器物有33件,均为陶器。这组陶器不具有实用性,形体较小,制作精良,属于明器,而且随葬陶器包括食器、酒器两大类,排列有序,器类成组,呈现出鲜明的礼制色彩。这是目前中原地区随葬器物最丰富、等级最高、礼制色彩最明确的龙山文化墓葬。

此外,在另一探方内还发现一组陶器,20多件器类,包括鼎、豆、觚、碗,且摆放有序,豆与觚依次摆放,其数量均为7件,这与M10墓葬内随葬的主要器物的数量相同,反映出相同的礼制观念。

众所周知,商周时期在祭祀、宴请、随葬等方面都有等级森严的礼制。比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等。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余庄遗址部分“遗存”可能已进入夏代纪年,这组带有礼制色彩器物的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礼制起源、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深化夏代早期国家社会分层、等级制度等方面认识。

南阳黄山遗址

400块猪下颌骨的“豪华”陪葬,墓主人是谁?

双玉钺、象牙梳、玉璜、大量猪下颌骨……5000多年前,如此“豪华”的陪葬,墓主人到底拥有怎样的权力和财富?在距离南阳独山玉产地独山直线距离仅3.5公里的黄山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屈家岭文化墓地,其等级森严、人骨保存之好国内罕见。

“梯形独木棺、双玉钺、单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大量猪下颌骨成为‘酋长’类墓的标配。”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山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马俊才说,M77大墓最令人震撼,陪葬品中,作为财富象征的猪下颌骨就有400多块,远远超出了其他墓地,墓主人应该是聚落“酋长”,掌管着这区域的玉器生产和加工。

在遗址现场,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前坊后居式”大型房址建筑,出土了丰富的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再现古人制造玉石器的原始场景,堪称考古奇观,被专家确定为一处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时期大型玉器石器生产“基地”,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遗存的空白。

专家认为,黄山遗址成为仰韶文化与屈家岭文化南北两大文化交汇的玉石器加工中心,独山玉作为优质的战略资源被南北双方氏族集团反复争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存,是江汉地区与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核心研究对象之一。

来源: 河南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