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集看完了有点失落(漫长的季节剧情反转)
《漫长的季节》引发观众“猜凶手”热潮,钟爱悬疑的观众在前六集剧情播出后不断散发脑洞,对20年前的碎尸案和20年后的神秘被撞者有大量猜想。
其中比较受宠的便是沈默、傅卫军联手作案论。
大众普遍猜测20年前碎尸案受害者并非真正的沈默,而是她和傅卫军联手杀死了大爷大娘,随后伪装成自己遇害,知道真相的王阳死于傅卫军之手。
20年后伤害小露的那位车祸案神秘伤者,则被认为是中年后的傅卫军,在这方面,不少观众与男主角王响前面的推测一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散发性推理。
然而,导演和编剧似乎早已猜到大家所想,给出了疯狂“打脸”观众的第7集,新剧情不仅证实傅卫军已死在狱中,还显示大爷大娘在碎尸案后仍旧活着。
看到这个“反转”,不少网友直呼CPU都被干翻了。
从前6集剧情来看,这部剧是非典型悬疑,更偏向生活流,但第7集却告诉观众,作品早已做足了反转准备,让观众迎来一边被“打脸”一边烧脑的追剧体验。
站在第7集再回看前6集,其实剧情并没有故意将观众带进“沟”里,故事逻辑与线索递进的很丝滑,但想要更深入分析剧中谜题,先要理清时间线上的剧情。
如何分辨不同时间线上的剧情?《漫长的季节》一共有三个叙事线,2016年王响(范伟)与兄弟追查真相的正在进行时,1997年碎尸案发生之前,以及1998年碎尸案发生之后。
按以往影视作品习惯,很多剧会将不同时间线切换时进行时间标注,但《漫长的季节》并没有直接标示,而是直接交替叙事。
这对于悬疑爱好者来说并不是难题,根据演员表演、服化风格及环境背景便能分辨出来,但对非悬疑爱好者来说,可能会有点小难度。
在这方面,导演其实已经给了观众一个明确分辨方法:光影。
碎尸案发生之前的剧情,都处于暖色光镜头中,有很强的生活感。
暖色光的选择,既是分辨时间线的方法,可能也预示着这时候众角色虽各有各的挣扎与迷茫,却对未来都充满美好向往,所有人,还都带着希望而活。
碎尸案发生后,大多数镜头都用了冷色调。
此时的冷与案件发生前的暖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点在王响两次转场镜头中表现最为明显,案发前与后,色调反差极大,甚至带来了惊悚视觉冲击。
冷色调的运用,与角色们身处的人生极寒相辅相成,父辈的王响正在遭遇命运转折,年轻一辈的沈默、王阳、傅卫军等人,更经历着生与死的抉择。
2016年正在进行的时间线就很好分辨了。
演员、环境背景都与90年代完全不同,观众基本都能分得清,不过,七话觉得这个时间线上光影的处理,仍旧耐人寻味。
在20年后的剧情里,场景多是以暖色光为主,但不如碎尸案之前色调浓郁。
明明角色们已经进入萧条老年或失意中年,为何反而有回归最初生机的感觉?或许解开他们半生的执念,对人生来说,是解脱,也是另一种生机的起始。
弄清时间线的分辨,我们再看一看每个时间线上发生的故事,将已经公布的线索进行整理,你会发现碎尸案的谜题,已经出现不少解开问题的钥匙。
碎尸案发生之前关键词:不安,残酷,坚韧与温暖1997年,桦钢火车工人王响事业上志得意满,他在钢厂不仅拥有高资历,还是独一份的火车手,深受徒弟们尊敬,也是工厂出名的积极分子。
但在外意气风发的王响其实压力很大,妻子生病多年却难以报销医药费,家庭经济捉襟见肘,更让他头疼的是工厂没有岗位名额给到他高考失败的儿子王阳。
此时无所事事的少年王阳,则出现在学生云集的医学院,与新生沈默(李庚希饰)相遇,他对女孩一见钟情,从此开启了追求模式,试图打动少女芳心。
碎尸案之前的剧情,是分王响和沈默两个中心点展开,并有明确交集。
围绕王响展开的是大时代变迁下的社会群像,王响为了给儿子争取钢厂工作岗位百般焦虑,甚至违背原则给厂长送礼,却在撞破对方私情后没能开口。
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以保卫科长邢建春为首的同事在偷偷侵占公有资产,原则性很强的王响拒绝与同事同流合污,却因此遭到报复,儿子险些被对方栽赃陷害。
在以王响为主线的剧情中,观众可以看到当时成年人的压力与不安。
他们大半辈子都在追求稳定,也习惯了被“安排”好的命运,并没有做好迎接变化的准备,在下一辈的教育中,也因为生活局限产生隔阂,不断产生碰撞。
另一边的大学生沈默刚出场时似乎比王响这一代人幸福得多,她拥有花一样的年龄,与前途无量的未来,以及,一位很纯粹、真诚少年的爱情。
然而,如此美好的沈默,却刚从地狱中挣扎而来。
父母意外死亡导致她成了孤儿,后被大爷大娘收养,这对夫妻人面兽心,大爷长期伤害控制沈默,大娘软弱不敢声张,沈默的人生,让观众相当窒息。
为了挣脱大爷控制,也为了与在福利院长大的弟弟傅卫军重聚,沈默努力考入桦林医学院,也努力勤工俭学独立生活,一切都开始回归正轨。
然而,阴魂不散的恶人永远不会放过受害者,他们为沈默的人生埋下悲剧索引,傅卫军可以暂时转移大爷视线保护姐姐,却不能根除隐患。
在这条剧情线里,沈默“黑化”这段戏很值得推敲。
她安排弟弟打断了大爷亲生儿子的手,以让大爷大娘早日回老家,从而得到解脱,但在大爷回家之前,沈默又将计划和盘托出,以威胁他放弃纠缠自己。
很多观众觉得沈默不应该暴露自己,这会激起大爷更猛烈的报复。但七话觉得这一段恰恰说明此时沈默的“黑化”并不彻底。
她的计划仍旧带着少年人的天真,少了点社会人的老辣,并没有真正想要伤害别人,只是希望给自己立一个“不好惹”的人设,以吓退坏人。
很明显,此时的沈默内心与导演采用的暖色光一样,即使已经伤痕累累却充满对幸福的向往,她只想与弟弟、朋友一起好好活下去,而不是想要去报复谁。
两个核心剧情都带着不安而来,又带着希望而行,同时,残酷的生活总会努力伸出温暖枝丫,王响夫妻与儿子之间的亲情,沈默的姐弟情,都颇让人动容。
碎尸案发生之后关键词:谁是死者?谁是凶手?暖色调对应的冷色调剧情,由工人抗议与一包碎尸开始,熟悉大南碎尸案的观众可以发现,本剧碎尸被发现的镜头,与《他是谁》一样借鉴了现实原型。
但案件的走向,却与原型、其他电视剧视角完全不一样,剧情到了这个时间段,故事核心人物由王响、沈默,转为围绕王响、王阳父子展开。
王响仍旧是走生活流,工厂下岗名单公布在即,他突然发现备受领导赞赏的自己原来将被淘汰,为了保住工作与家庭经济来源,王响试图介入碎尸案立功。
然而,王响却没发现与他关系逐渐紧张的儿子王阳正处于不安当中,他对碎尸案信息相当敏感,每天都在恐惧与痛苦中挣扎,完全没了曾经的神采。
另一边,警方根据调查将碎尸案受害人集中在失踪的沈默身上,王阳因为与她是男女朋友关系受到调查,沈默已回老家的大爷大娘出面认尸。
这一个时间线里最大的谜题有两个。
谁是死者?
警方锁定为沈默,但相关证据其实并不能完全证实。
直接相联的线索是尸块里有截手指与沈默手指特征一致,并且发现了在尸块堆里发现了沈默的书包和饭卡,但站在当下的刑侦视角,这两份证据都很容易被推翻。
悬疑剧中太过刻意将死者身份向某一个人身上指,却又没有完全锤实,往往都是为反转做准备,凶手为了隐瞒死者身份选择碎尸却留下饭卡,更是疑问。
王阳面对沈默之死的态度也很微妙。
他的表现不像是失去女友的悲痛,更像是遇到某种超出自己控制大事的恐惧,而且,案发后他曾下意识与朋友走向沈默工作的舞厅。
如果已知女友身亡,难道不应该很忌讳去女友工作的地方吗?从目前来看,沈默之死很可能是编剧与导演埋下的最伏笔,至少,她大概率不是碎尸案的死者。
另一个谜题是谁是凶手?
从已播剧情及预告内容来看,沈默有两波“仇人”,一波是从小伤害她的大爷,另一波是后续剧情中疑似侵犯了她的港商,以及港商的情人。
目前港商神秘失踪,他汇给桦钢的货款被神秘人取走,而王阳疑似穿着父亲的防护服在钢厂熔炉里抛尸,这件事与另一年轻人的抛尸行为几乎同时进行。
把这些线索整合起来,相信观众已经有一个推测了,但这些未必不会继续被反转。
客观来说,七话觉得这两个谜题最终可能都要另一个谜题服务,是什么逼迫王阳、傅卫军等人铤而走险?这群原本对未来充满向往的人,不可能突然变狠辣。
大爷临走前的威胁,港商对沈默的虎视眈眈,都可能是索引,甚至,如今被怀疑的王阳、傅卫军等人,很可能只是被陷害后的自保,而不是真正的凶手。
2016年,解谜正在进行时关键词:20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妻子去世,儿子疑似“自杀”身亡,孤单的王响曾尝试卧轨自杀,但他最终选择活下去,多年来,他领养来的小儿了王北成了自己的一份生存动力。
与此同时,大儿子王阳之死也一直是他的心结。
在帮妹夫查找套牌车时,王响意外发现伤者背影与傅卫军极为相似,这重燃了他追查真相的心,决定找到傅卫军,重启调查之路。
编剧叙事视角特地回避了碎尸案后续调查过程,20年后的剧情很大部分都是逐渐交待当年的调查结果,以及几位主角的经历与无法释怀的地方。
这里有几个线索对推理20年前的碎尸案后续很有帮助。
其一,20年前傅卫军最终坐牢,并在2016年车祸案发生前死在狱中。
这说明20年前碎尸案、港商失踪案最终都与傅卫军产生了关系,但他没有被判死刑,说明证据并没有指向他是凶手,或者他只是以从犯身份定罪。
而20年后与他酷似的“神秘人”恰好是在傅卫军死亡之后出现在桦林,“他”会不会是傅卫军的熟人?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再重捋一下傅卫军一伙仍旧活着的人。
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疑似未死的沈默;另一个是傅卫军的跟班。
根据神秘伤者曾去医院治疗过却未被发现是女性来看,傅卫军的跟班概率很高,如果是他的话,很有可能是安排他揭开20年前三人组遭遇的真相。
其二,王阳疑似畏罪自杀。
王响的执念是王阳之死,根据警方调查,他是在碎尸案后自杀身亡,王响却怀疑是傅卫军所为,但傅卫军当时有明确的不在场证明。
那么,王阳真的是自杀吗?
这里有个比较奇怪的点,前期剧情显示王阳水性很好,且他与沈默的爱情告白是起源自己身亡的那条河,角色最终死在这里,是不是过于巧合了?
这些线索理在一起,案件更加清晰,但仍旧还有关键人物沈默需要更多信息指向进行解析,20年前傅卫军坐牢原因与王阳之死是关键。
解开这两个点,碎尸案的拼图应该便能完整程度,但以《漫长的季节》前面不断给出的反转来看,导演与编剧,未必会完全按照常规脑洞进行解谜。
但无论最终结局如何,这部走生活流路线的悬疑能够在情感走心、群像饱满的情况下再不动声色的拉满悬疑专属的反转与烧脑,已经值得观众点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