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人生境界特征(道德经突破世俗认知)

道德经:突破世俗认知,才有“旁观者清”的觉悟。

道德经的人生境界特征(道德经突破世俗认知)(1)

01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这是一种对于世事浮尘的淡然,是超脱世俗认知的境界,在万物变化的时候不入心,一切顺应万物规律去发展和作用,正是这一境界之高深。

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如此豁达和坦然,在面对世事浮沉的时候,世俗之人仍然心随物动,外界的一得一失都会惊扰了内心。

若想彻悟这一境界,除了自己对于世事的经历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的突破。

很多人得之过喜,失之过忧,外在宠辱皆入于心的根源,就是因为他们在一种事态出现的时候,看到的永远是事物的表象,便过度夸大了事物表象产生的作用。

比如说一件好的事情发生时,就过度欢喜,坏的事情发生是过度沮丧,是因为从未认识到这样一个规律: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影响和存在

道德经的人生境界特征(道德经突破世俗认知)(2)

正如《道德经》中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中用辩证法的思想向我们阐述道的智慧,就是告诉我们要以不同的心态去面对世事,以客观的规律去认知人生,才能提升自己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看法,有了这样的觉悟,人生便能做到豁达和释然。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只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

这段话意思就是说:上天的变化不可把握,有时先让人陷入困境,然后再进入顺境,有时又让人先得意而后失意。无论是处于何种境地之中,都是上天有意在捉弄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谓英雄豪杰,所以一个真正的君子能够坚韧的度过外来的快乐和挫折,平安之时也不忘危难,那么就连上天都没有办法对他施加任何伎俩了。

不管我们面对人生的顺境或逆境,这一些状态都并非我们所表面认知的那样肤浅,在我们的认知之外,存在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对立影响。

道德经的人生境界特征(道德经突破世俗认知)(3)

02

从某种层面来说,除了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影响之外,“情绪”也是主导事情走向的根源。

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得之过喜,失之过忧,如果不能平衡适度,在问题出现的时候让情绪占据上风,会因为情绪的使然,而让事情产生更坏的影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好像曹操的谋士许攸,他帮曹操夺得城池之后,骄傲的说“如果不是自己,曹操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又在众人面前直呼曹操的小名。

正是因为他的得意忘形,才让事情逐渐出现坏的影响和发展。

对于不好的事情也是如此,如果能以坦然的心境来面对“坏的境遇”,即便是当下出现了一些低谷,也能在低谷中坦然自若,锻炼出一个坚强的心性,并且因此而受益良多。

从古至今,许多名著的作者都是经历了人生苦难沉浮之后,才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比如说周文王被拘禁之后,推演出《周易》的64卦,孔子受困之后作出《春秋》,吴承恩经历了一系列人生起伏之后写出《西游记》,曹雪芹经历了家族没落之后写出了《红楼梦》。

道德经的人生境界特征(道德经突破世俗认知)(4)

所以你怎么定论有些事情是负面的呢,包括痛苦的情绪本身,对于人生都有着不一样的作用。

人因痛苦而清醒,因痛苦而反省,如果一个人遇到了苦难没有痛苦的情绪,那么就不会有反省的结局,所以任何事情都有好和坏不同的影响。

就好像物极必反这个道理,当一个人走入低谷的时候,他会因为身处低谷的隐忍和历练,修炼出一个坚韧的品格,从而使人生走上一个更高的阶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心态的问题。

只有心态平和才能从底部走向高峰,如果一个人面对逆境的时候做不到坦然面对,那么他一生都有可能身处低谷之中无法走出来。

道德经的人生境界特征(道德经突破世俗认知)(5)

当我们以超脱世俗的认知,去看待这世间之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态会有一个大的转变,也会有不一样的开悟。

有这样一句话:开悟之前是“当局者迷”,开悟之后是“旁观者清”,所以突破世俗认知,做一个“旁观者清”的智者。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