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

头天夜里一直下雨,第二天清晨仍旧未停,好在春雨淅淅沥沥,并不影响我的徒步计划。

早上6点,从成都出发前往大邑县,约了一个小伙伴同行,因为他从另一个方向过去,所以我们约定在距离徒步地点不远的大邑县悦来镇汇合。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1)

大邑县城

此次我们的徒步计划是从龙窝子进山,翻山穿越至雾中山开化寺,单边大约15公里,路程稍远,为了节省体力避免原路返回,原本打算先停一辆车在开化寺,另一辆到龙窝子,毕竟开化寺距龙窝子的车程不到20公里,大不了两辆车都多跑20公里的路而已。

但又考虑到这条路线我们是第一次走,因为冷门,路况和方向都是借助网上其它徒友的轨迹来辨别,加上天气不好,不知道能否成功穿越到开化寺,所以最终还是放弃了前面的想法,准备先走龙窝子进山,看情况再说。

经过1个半小时的自驾后到达悦来镇,与小伙伴汇合后一同前往青龙村,龙窝子就在青龙村境内。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2)

记得三个月前初到青龙村,还是为终南山而来,如今再次踏足,即使雨天景物有些朦胧,但才到村口,就看到了公路前方终南山熟悉的身影。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3)

车停旁边的农家小院门口,向住在里面的老人打听,她似乎并不知道从龙窝子可以徒步到雾中山开化寺,只详细告诉了我龙窝子的进山路线。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4)

进山入口有两个,我们选择的是村口的终南山道观。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5)

终南山道观

沿着道观旁边的水泥公路上山,虽然车子可以开到公路尽头,但弯急坡陡,尤其是雨天,路面湿滑,还是走路最稳当。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6)

时间是早上9点,雨下得还不算大,沿着公路走尚且可以打伞。

向上一段距离,山中的景色也逐渐凸显。春天植被返绿,远山如黛,在雨雾中更显清新、缥缈。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7)

半个小时后,终于走完了水泥公路,进入山林路段,接之而来的是约一米宽的水泥小道。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8)

而此时,我们的徒步之旅才正式开始。

山林转弯处,视野变得开阔,四面群山环绕,对面鹤鸣山的后山巍然伫立。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9)

旁边层峰耸翠,险峻陡峭,那便是终南山了。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10)

沿着小道前行,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沟壑深涧,此路倒有点江油乾元山银光洞外那段栈道的味道。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11)

不同的是,这里水量充沛,沟壑间流水湍急,声势浩大,响彻山谷。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12)

此处,就进入龙窝子范围了。

龙窝子与传说八仙之一韩湘子修行的终南山为邻,与中国道教发源地鹤鸣山的最高峰老观顶遥遥相望,北与佛教南传第一站雾中山相连,而它自身也流传着青龙汇集之地的传说。

沿着溪谷逆流而上,雨下得大了些,雨伞已经不适用这样的环境了,我们不得不换上了雨衣。

可能是下雨的原因,一路上除了我和小伙伴几乎不见其它游人。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13)

沿途除了一条供游人通行的水泥山道外,其余都是非常原生态的自然风景,这里植被葱郁,山清水秀,听说在夏季龙窝子是深受游客欢迎的避暑胜地。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14)

上午11点,在经过两小时的徒步后,我们终于走完了水泥山道。这段路程是开发得相对成熟、安全的旅游通道。

水泥路尽头地势平坦开阔,水流也变得缓慢,并有村落出现,此处是大多数游客徒步会选择的终点。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15)

但我们从龙窝子穿越到雾中山开化寺的路程才刚刚开始。

离开水泥路,继续前行。脚下变成了嵌着青石板的泥巴小路,在雨天有些泥泞。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16)

但在我看来,徒步就要走这样的路才有感觉。

仍然是沿着溪沟而上,但路比之前要平缓,四周的山体也相对开阔,风景视野也比之前好很多。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17)

甚至出现了成片的草地和森林,宛如进入了一个原始秘境。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18)

沿途跨越多条溪流,虽然野趣十足,但这样的路况如果在雨季涨水后是非常危险的。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19)

偶尔经过当地人的房屋,山里人就地取材,用木头木板搭建的房子,非常原始,但在雨天,也显得潮湿。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20)

路遇一位当地老人,通过交谈得知,因为此处交通不便,山里大部分住户都搬迁至山下青龙村里的安置小区了,只有少数老年人还留守在这里。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21)

虽然偏远,但随着龙窝子的旅游业兴起,每年夏季来此处避暑的游客还是挺多的,留守山里的当地人顺便可以开办农家乐、卖土特产,增加一点经济收入。

当老人听说我们往开化寺走时,非常意外,在得知我们只有两个人、并且还不认识路时,表现得更是惊讶。

据她所讲,到开化寺要翻过前方山顶的垭口,翻过垭口还要走几里山路,光是从这里爬上垭口都够我们走的,并且那条路就连他们当地人都难得走一回,可能路都荒了,她表示担心我们怎么到得了开化寺。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22)

我告诉她,我们能走到哪里就走到哪里,找不到路了就原路返回,不会去冒险,老人才觉得放心。

与老人告别,我们继续前行。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23)

上午12点,途经最后一座房屋后,村落路段已经走完。

回望来时的方向,寒山烟雨蒙蒙,农舍隐居其中,如此世外桃源,难怪他们舍不得离开。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24)

跨过最后一道溪沟,便是另一座山,接下来进入徒步稍有难度的路段。

我们走进了一片水杉林。林中是几近垂直的坡度,被水流冲刷过的乱石路面,陡峭崎岖,走起来有些累人。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25)

大概计算了一下,从溪谷到山上的垭口海拔上升约300米左右,而这样的路段就占了三分之一。

令人惊喜的是,路边开始有鱼腥草出现。这种野菜,我想大多数人都抵挡不住它的诱惑。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26)

越往上走,山上的水杉越多,树龄也比山脚的大。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27)

春天万物复苏,水杉光秃秃的枝干上长出了嫩绿的新叶,生机勃勃。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28)

不过,到了秋天水杉叶子红了的时候,这里的风景应该会更美。

半个多小时后,穿过水杉林,眼前出现了一片开阔的地带。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29)

地面上,鱼腥草成片的生长,并且比一开始遇见的更旺盛,很明显,这里的土地肥沃得多。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30)

但此时我们已顾不上那些喜人的鱼腥草,因为前方好像没路了。

被杂草荆棘覆盖的路面,已无处下脚,手机地图上显示偏离了轨迹,此时雨也下得大了。

好在这里不是原始森林,站在空旷的山坡上,还隐隐能看见对面山沟里的农舍,而且这样的情况以前也经常遇到,大不了原路返回,所以我们并不担心。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31)

就在我们犹豫是否放弃的时候,眼尖的小伙伴却在草丛里意外发现了其它户外团队留下的路标。

根据路标提示,我们尝试着继续前行,走进了一片竹林。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32)

这里的竹子细小,也不算密,竹林里有一条不太明显的有人走过的痕迹,并且每隔一段距离就有户外团队留下的路标,所以不到10分钟,我们就成功穿过了这片竹林。

回到正路,仍旧是一片水杉林,这里到垭口已经不远了。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33)

剩下的路段难度不大,依然是上坡路,只是路面被枯叶覆盖,枯叶之下是被雨水浸泡过的泥土,踩上去很容易打滑。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34)

一路上仍能时常看见户外团队留下的路标,得感谢这些路标,我们才不至于走错。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35)

下午1点半,终于到达垭口。早上9点从青龙村出发,到这里用了4个半小时。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36)

垭口四周是茂密的灌木丛,透过枝叶,只能看到旁边的几座峰顶,看不见雾中山和开化寺,不过已经能听到山下汽车行驶的声音。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37)

过垭口之后,便是下坡路,看轨迹图,到开化寺的距离大概还有全程的三分之一。

而前面被荆棘藤蔓拦住了去路,脚下更是泥泞,似乎余下的路程并不好走。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38)

但我们的徒步也打算到此为止了,因为前方的路况凶险未知,而且长时间的行走已经消耗了太多体力,就算到了开化寺,也没有交通工具,到时候还得原路翻山返回,何况雨一直未停,我和小伙伴的鞋子基本都已经湿了,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险。

垭口的海拔已经1600多米,明显感到寒意,停留片刻,我们便原路返回。

再次经过那片空旷的山坡,我们采了一把鱼腥草。这可能是此行最大的收获。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39)

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的路一点也不比上山轻松,跌跌撞撞,一路摔了数跤,雨衣被树枝划烂,鞋子和裤腿沾满泥巴,我跟小伙伴开玩笑说,我俩像是逃难的。

爬山徒步真实感受 徒步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40)

虽然没有成功到达开化寺,但雨天徒步的过程却是一种别样的体验,那些养眼的青山秀水,原始的村落景观,也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