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为什么可以活这么久(胡适最后的生命时光)
胡适晚年研究《水经注》。这是他的工作照。
胡适最后的生命时光刘宜庆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中央研究院”开酒会时,他作为“院长”向各位来宾致祝酒辞,讲话过程中,心脏病猝发,突然倒地,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胡适病逝,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就像战士战死在沙场,他是学者,死在讲坛。
胡适在最后的生命时光,他发表了什么言论?根据各种胡适的传记和年谱,还原他最后的生命片段,聆听他的声音。
在酒会上,胡适兴奋地说:“各位朋友,今天是‘中央研究院’迁台十二年来,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院士会议。令人高兴的是海外四位院士也回国参加这次会议。……”
讲完这次大会的盛况后,胡适兴致勃勃地说:“我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但我却有两个学生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饶毓泰,一个是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证验‘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女士。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学生。排行起来,饶毓泰、吴健雄是第二代,吴大猷是第三代,杨振宁、李政道是第四代了。……这一件事,我认为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在胡适逝世后,留在大陆的饶毓泰自杀。吴大猷担任了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长。他讲这番话时,吴大猷就是从海外回来参加会议的四院士之一。
胡适在书房。
讲完这段话后,胡适邀请吴大猷和李济致辞。两人讲完后,胡适感觉意犹未尽,谈起了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一生争取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至始至终。这仿佛是他的宿命。酒会接近尾声,有人开始离开。最大的告别时刻到了,感觉身体不适的胡适,忽然脸色大变,踉踉跄跄倒了,先是头碰桌沿,然后,重重地摔倒在地上。
现场顿时大乱,有人赶紧叫救护车。医生赶到后就行抢救,但无力回天。晚上7点10分前后,他那颗追求自由的心脏停止跳动。享年72岁。
胡适是安徽绩溪人,受到其父亲胡传的影响,有“徽骆驼”(徽商)的勤劳、实干品格。他非常推崇一句话,还写了条幅送给朋友。“明天就死又何妨?努力做你的工,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胡适死于工作岗位上,真是死得其所。李济写了这句话,送别胡适。
胡适去世的当天晚上,即组成治丧委员会,陈诚为主任委员;张群、王云五、朱家骅、蒋梦麟、王世杰、黄季陆为副主任委员;于右任、蒋经国等为委员,共103人。
当天晚上,蒋介石就得知了消息。他的日记中写道:“晚,闻胡适心脏病暴卒。”不知蒋介石的心情如何,日记中只是客观记录事实。
胡适的灵堂。
第二天一早,胡适的遗体被移入台北极乐殡仪馆的灵堂。2月28日至3月2日,公祭三天。胡适大名垂寰宇,巨星陨落。在台湾,公祭胡适是件大事。
社会各界前来拜祭胡适者,川流不息。3月1日,天上下着清冷的雨,天公也为送别胡适先生流泪吗?更渲染了悲戚的气氛。
前来祭拜的人们,在泪水中看到胡适的遗容:遗体安放在冷杉木特制的灵柩里,身着蓝色长袍,黑色马褂,脚穿布鞋。遗体上覆盖着北京大学校旗。这个载入历史的形象,也很有意味,胡适是以文化改良的姿态、穿着西装登上历史舞台,他以长袍马褂布鞋的形象谢幕。北大教授和校长的身份,是他的文化符号,也是社会公众对他的认知。
灵堂大厅的中央悬挂着胡适69岁生日的巨幅照片,让来瞻仰者感觉音容宛在。遗像上方是蒋介石亲笔书写的“智德兼隆”挽额。两边挂着陈诚撰写的挽联:
开风气而为之师,由博涉融合新知,由实验探求真理;
瘁心力以致于学,其节慨永传寰宇,其行谊足式人群。
灵堂里摆满了花圈和挽联,这是一片白色的海洋,由悼念者的眼泪汇聚成白色的海洋。花圈,挽联,幛子,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八百多副挽联中有不少是党政军学各界名流撰写的。值得一提的是,学者的挽联很长,大概是绵长的怀念、悠长的追悼所致。
朱家骅撰写的挽联:
公是当代学宗,表率群伦,大业仗扶持,何竟一夕归魂,万国衣冠同震悼;
我忝平生知己,感怀道范,艰危期共济,那堪永世暌隔,八方风雨动哀思。
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撰写的挽联:
十七年来共历艰辛常承推心置腹示我周行深喜交成莫逆谊兼师友;
两万里外同赴会议方拟驭气挑空从公于迈何意约独未践遽隔人天。
在所有的挽联中,蒋介石写的这副挽联,格外引人注目:“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大概可以看做国民党官方对胡适的盖棺论定。
蒋介石挽胡适。
前来拜祭胡适的平民百姓。
3月2日下午2时大殓。3时启灵出殡。灵车缓缓行驶,哀乐悠悠飘散。从台北市到南港的马路两旁,人山人海,自发来送殡者跟随灵车,身体前倾,脚步沉重,神色庄重。胡适的灵车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吸引着无数的追随者。
据易竹贤《胡适传》,灵车开至松山后,沿途居民家家燃香,户户路祭,直到南港,一路鞭炮声不断。
自胡适逝世到出殡,祭吊、送殡、路祭的平民百姓和社会名流,总计达10余万人。这其中有驻台的外交人员。由此可见胡适巨大的影响力。如此隆重、如此规模的纪念仪式在学者中难得一见。胡适在世时,也未必想到身后享巨大的哀荣。
街头送别胡适先生。
胡适的灵柩于10月15日安葬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大门对面的山坡上,墓园后来被定名为“胡适公园”。
墓碑上面镌刻着历史学家毛子水所写的墓志铭:
这是胡适先生的墓。
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毛子水的这个墓志铭,是用白话文撰写的。用来纪念倡导白话文运动的胡适,非常妥当。
胡适一生,不买房产,也少有储蓄,晚年经常慨叹,没有经济自由,很多事情受限。胡适晚年经济拮据,1959年,在给妻子江冬秀的信中详述自己的存款,表明协助孙子赴美疗疾,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晚年的胡适曾经对唐德刚说过,人怕老来穷,年轻时应积攒一些储蓄,以免人到老境,朝不保夕。
看看胡适的遗产:台币不到五万,美金135元。胡适留在大陆的102箱子藏书和文件,他的遗嘱很明确,留给北大图书馆。胡适留个这个世界的真正遗产是他的思想和著作。
年轻时的胡适。
胡适自称是半个台湾人,台湾是他生命的之初,也是他生命的归宿。台湾是他读书识字忧患之始,也是他魂归埋骨之所。
回望胡传胡适父子新旧两代人,生命里都绕不开台湾。但父子两代人有着迥异的人生。胡传是晚清变局中的秀才、危局中的地方小官吏。他重视东北边疆的防务,“重视俄国侵略”,他从徽州、上海走出来,将自己的足迹留在了东北边疆、海南岛和台湾。中俄交涉,中葡交涉,黄河河工,甲午中日战争,他都是参与者、见证者。他虽死在厦门,生命元气耗尽在台湾,因为小儿子胡适的缘故,父以子贵,在他死后60年,台东出现了胡铁花先生纪念碑。胡传还是一位诗人,爱写日记。这些遗传给了胡适。归根结底,胡传是科举时代的士人,身体力行地报效国家。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一位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一位爱惜自己羽毛的“铮臣”,为了保持独立性,没有加入任何党派。
胡适在写作。
胡适是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这幅对联本是胡适作了送给钱君陶先生的,后由钱先生写了还给胡适绩溪故居,真是太合适了。
胡适是个播种者,一生都在努力耕耘,身体力行、振臂高呼自由和民主,台湾的民主政治里有他当年的梦想,一切都步入他曾经设想的轨道。胡适,的确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民主先驱。他长眠于宝岛台湾,海峡这一端的大陆,希望在21世纪,他魂兮归来!
来看一看胡适的家人状况。妻子江冬秀,卒于1975年8月;长子祖望,1919年,2005年3月病逝于美国;女儿素斐,生于1920年,1925年早夭;次子思杜,生于1921年,1957年反右中自缢身亡;孙胡复,生于1955年,1978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
胡适、胡祖望、胡复,祖孙三代人,都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书,挺有意思。
注: 原创首发,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