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婚俗艺术(匠艺研究吴地婚俗)
原作者:梃梧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一拜天,二拜地,三拜家堂和合神,四拜夫妻同到老。红绿牵巾进房门,坐床撒帐挑方巾。”
这是顾颉刚《吴歌甲集》中收录的与吴地婚俗有关的吴歌《太太长》,与我们熟知“三拜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和夫妻对拜,有所出入,不仅分别向天地施行拜礼,还要拜和合二仙,真是独具特色。在期许爱情的当代,让我们通过苏州非遗“吴地婚俗”,一窥过去传统社会的婚姻仪礼。
独具体系的苏州婚俗古有婚姻嫁娶之事,大部分都会囊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旧时苏州也不例外,甚至是必行。不过苏州的礼节并不是一直都是“六礼”,而是从“五礼”增加了“问名”一礼才为“六礼”,且这种结婚礼节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发生了根本转变。
苏州园林上演“明代婚礼” 来源新华网 2015年9月18日
纳采为六礼之首,即明确男女双方采择成偶之意,这是男方求娶的第一步,必须聘媒人到女方家里提亲,若女方父母同意,才算完成。纳采时一般男方要以雁为礼,表示言而有信,而近代苏州的纳采礼除了让媒人帮忙携带雁提亲之外,还会让他们带上写有“遵求”“遵允”等字样的两副帖子,若女方把“遵求”留下,让媒人把“遵允”带回,则表示同意议亲了。问名则无不同,苏州婚俗同样是请媒人到女方家中询问适婚女子的姓名与生辰八字。
南宋 佚名《雪芦双雁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纳吉为六礼之三,在求取完女方的生辰八字后,男方就会请法师核对其“命相”是否适配,如若生肖属相等都不冲突,则娶亲的第三关也顺利通过。接着便是纳征,即下聘礼,聘礼里面也大有讲究,起初是要求男方带着束帛和上好兽皮(寓意与雁相似),而后便是以金银钱钞为主,不过也少不了吉祥的象征,一定要有一枚银质镀金或铜质镀银的“求”字,女家回礼相应必须有一枚“允”字。“求”娶获得“允”许,两家的亲事才算正式落定。而后,两家人便开始准备“请期”,即择吉日,苏州人称为“送日子”,包括要确定新人沐浴的时间,泼水的方向,铺床、合卺的时间,以及需要避讳什么人。而这些在过去大都是由算命先生根据新人的八字来确定的,其中细节十分繁琐,不能有差错。
前奏五礼结束完以后,终于迎来了亲迎,即迎亲、迎娶,这可是新人能否结成夫妻最重要的一步,需要人手极多,万万不能马虎。所以,过去在苏州便有专门替人操持红白喜事的人,统称“六局”,分别为茶担(负责茶饮)、掌礼(司仪)、鼓手(奏乐)、执事(仪仗)、铳事(负责放鞭炮)、门甲(负责看大门)等人,后来扎彩、轿夫、喜娘、拆管、厨师等也囊括在内。
太湖丝竹《喜相会》
就单从负责婚礼的六局来看,我们就能感受到苏州传统婚礼多么的复杂,多么的讲究,以致于苏州各个地方有所简化,但还独具特色。
内涵丰富的东山婚俗在吴地众多婚俗中,东山婚俗因其奇致独特,内涵丰富,于2009年4月被列入列为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山婚俗在宋代起源,是宋室南迁时带来的中原文化习俗之一,于明清时期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定亲、婚娶、迎亲、结亲四部分,相较于苏州婚俗而言,有丰富也有简略。
东山婚俗,吴文化博物馆手绘
定亲,又叫攀亲、订婚礼,包括说媒、相亲、授茶、办定盘酒、送聘礼等步骤,其流程大致相当于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和请期五部分,但又更为简洁。男女双方到适婚年龄后,由媒人前往说媒,而非男方聘媒人去女方家说媒。双方了解到各自情况后,在家庭情况相近的前提下,才相约“相亲”。如若男女双方都对对方有好感,则由男方请人根据双方生辰八字确定婚期,除此之外,男方还要给女方送去一袋茶叶,称为“授茶”,至于为何送茶,则与当时茶树不能移栽有关,这寓意着婚姻稳定。如女方接受茶叶,则表示婚配成功。接着就要开始操办定盘酒,也称定亲酒,男方的亲朋好友,女方全家和媒人都会受邀入席。定盘酒喝完后,男方要散发喜糖,紧接着还要给女方家下聘礼,如此一来,才算定亲仪式完成。
定亲结束以后,就开始婚娶,包括“通路”、好日、迎亲、出嫁等内容。“通路”有点儿类似于下聘礼,即男方在结婚前半年请媒人向女方送金银首饰、礼金等,并且告知女方婚期。好日则是结婚的日子,十分隆重,男女双方都要大办,“排场”四天。男方称为落桌、碰风、抬行嫁、正日等,女方则称为落桌、碰风、行嫁日、回门等。头两天男女双方基本一样。落桌是指借好为家中办喜宴的台子落定后,请厨师进场;碰风则是指邀请送礼的亲朋好友到家中吃一顿“便饭”,联络感情。第三天,男女方开始不同。男方这一天叫“抬行嫁”,因为这一天男方主要的任务是去女方家“抬行嫁”,吃得都是便饭;女方则叫“吃抬嫁酒”,因为当天女方要让女眷要陪新娘子吃一顿饭,送新娘子出嫁,这顿饭不得马虎,因此叫“行嫁酒”,会正式一些。到了第四天,男方则办“正日酒”,女方则办“回门酒”。第五天,新人夫妇还需到新妇家吃“复脚酒”,这样男女方的婚事才算正式结束。
而在这五天之内,迎亲在第三天,又叫讨新娘子。在男方抬好“行嫁”后,会请太湖丝竹队(现大多为军乐队)、媒人、朋友同新郎一起到女方家“讨亲”。这支讨亲队伍,一般会在离新娘家百米远的时候,点燃十个爆竹,然后开始奏乐。这其实就是一种讨亲的信号,而女方就会在这时把自家的前大门关紧起来,等候迎亲队伍三吹三打后才开门,称为“三吹三打迎新娘”(据说是从东汉时刘备三请诸葛亮的典故中演变而来)。随后新娘出门含泪辞别父母及亲友,此称“哭亲”,以表难舍之情,而待新妇出门之后,其母会马上泼出一盆水,意为“嫁出女儿泼出水”,希望女儿在男方家里幸福美满,不要再“回来”。
女方去了男方家里之后,则开始结亲,包括拜堂、祭祖、坐茶、巡府台、行酒令、豁拳等仪式。花轿进入男方家大门以后,新婚夫妇拜见男方家长。接着开始祭祖,一般是先远祖后近祖,先旁支后本家,仪式较为复杂,长达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左右。因为每祭拜一对先人,都要点上香烛,供奉上猪头三牲和茶、酒、饭,接着司仪焚香祷告,最后才为一对新人祭拜。祭拜完后,则正式进入婚宴酒席,而在此之前,女方父母会到场(称“作新亲”),并且已经到婚房中“吃茶”,吃莲蕊八宝汤等茶点。
第四天,为男方结婚“正日”,排场更是讲究。正厅(称客堂)以朝南方向为“上座”,只安排坐五个人的一张单桌。座位顺序也有规定,老丈人坐在正中,另外四人在其左右坐下。一般而言,坐在老丈人左边的两人分别是新郎和巡台(一般为新郎的舅舅或新郎家德高望重的长辈),而右边的两人则分别是府台(一般是新郎的长辈)和记账(一般为新郎的亲戚,负责记录豁拳的输赢)。紧贴的这一桌的下面是舅老爷一桌(五人桌),旁边陪同的是男方辈分较高的亲戚。这两桌前面都点燃了香烛,以表示高贵吉祥。酒席喝得差不多的时候,蹄子上桌,这是行令豁拳的信号,人们开始豁拳,整个酒席的气氛被点燃起来。等大家差不多尽兴以后,就到了新婚夫妇入洞房的环节,而这时人们就会去“闹新房”,场面十分热闹。至此,男方家里的婚礼才算正式结束,只待第五天到女方家吃完“复脚酒”,两位新人才正式结为夫妻,过自己的小日子。
吴地婚俗比较除了东山婚俗以外,吴地还包括吴江蚕家婚俗、太湖渔家婚俗和吴县东部水乡婚俗等,其中太湖渔家婚俗也被列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电影 《蚕花姑娘》海报
吴江从古到近代都以蚕桑为主要副业,养蚕是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该地对即将迎娶到的新妇的养蚕缫丝能力十分注重。在议亲时,除了考虑女方家庭情况、人格品性和生辰八字外,也要仔细询问女方适婚女子的养蚕技艺。一般而言,女方技艺越高超,媒人越容易撮合成功。此外,吴江的婚礼举办也倍受“蚕”的影响,例如婚期都会避开蚕月(三四月),以免耽误缫丝;蚕花在婚礼上几乎处处可见,几乎每件物品都会系带,甚至送亲时女方家里还要带上两枝连根带梢、顶端系着蚕花的翠竹(称为“蚕花竹”,一枝留在男方家,一枝返回女方家,两家都把其竖立在自家门口,竖得越高就越发),婚房内也装饰了蚕花(新娘入洞房坐床称为“坐蚕花床”等);而在女方正式成为男方家新妇之后,还必须参加下一季的“看花蚕”养蚕劳动,在此之前还要祭拜“蚕神”,并且等到新丝开缫的时候,她们还要档第一座丝车(通常是女家打制的陪嫁物)让邻居观摩,评价其做丝技巧。经过种种,新妇才会得到长辈和乡里的认可和赞扬,被人们从心里接纳。
太湖流域水产丰富,周围居住的大都是渔民,渔船就是他们吃饭的工具,故太湖渔民的婚俗自然也离不开船,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渔家婚俗。首先,在古近代,渔民的婚嫁一般只限于群体内部。这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渔民内部的帮派有矛盾,如苏南帮、苏北帮和浙江帮等之间就互相之间有冲突,所以极少通婚;二是当时的渔船大都是手摇渔船,渔民活动范围受限,接触不太到其他群体。种种原因导致太湖渔民婚配的范围和地域非常受限,几乎只能在本帮之内进行嫁娶。其次,渔家迎娶不用花轿,而用喜船迎亲,女方同样也用渔船送亲(送亲船),等到两船靠拢后,掌礼就高喊迎新人上船,随后由送亲女眷撑着花伞将新人搀扶至船头,再由迎亲女眷接往男方船上。
苏州水乡木船,吴文化博物馆手绘
完成交接过后,两船平行摇去,须在湖上激起层层波浪,称之为“摇发水”,一般认为越摇越发。再者,渔家不设至喜堂,渔船则是喜堂,船舱也即是婚房。所以新婚夫妇在船头上拜天地、拜河神,祭祖也在船头,不过要调转方向,朝向舱门。祭品也十分简单,一碗肉和一碗鱼足以。之后进入舱房饮交杯酒,接着再分批与至亲和长辈行见面礼。然后,以婚船为中心,其他参加酒宴的渔船围在四周(船上的人席地坐在船头),一场渔家婚宴正式开始。不过,如若天气不好,渔家人也会在岸上临时搭棚设宴。婚礼举行完后,渔家新妇正式进门,而在进门的一月之内严禁其串船,究其原因,相传是“火脚”的缘故,会引发火灾。如若新妇不小心踏上其他船只,还要鸣炮祛晦才可以。此外,若是丈夫兄弟诸多,婚后还要进行分船,相当于分家,自立门户(届时请舅父姑夫等到场分派即可)。但是,需要一提的是,太湖婚俗在解放以后随着渔民上岸定居已经有所异变,融入了陆上婚俗,其形式已不常见。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而我们通过比较这些婚俗可以发现,吴地婚俗其实受地域影响很大。东山婚俗因其在陆地上,故十分顺应苏州传统民俗;吴江蚕家婚俗因其盛产蚕丝,故婚俗大都与蚕挂钩;而太湖渔家婚俗则因其靠船而生,婚俗便处处贴合船。这很好的印证了文化从来都是时间、地点和人物长期打磨的成果,吴中的不同地域特点,不同的生产方式,促成了吴地婚俗的丰富多彩。
但是,其中也有共通性,那就是对于新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和和美美,建造属于自己的家庭,这大概是人们对于婚姻的共同期许。
吴地婚俗里的吉祥寓意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婚姻的期许都是幸福美满,吴地也不另外,在其许多传统婚俗中都有所体现。
在东山婚俗中我们曾提到,男方会给女方送茶叶,寓意坚定不移,而实际上,还没有结束,女方在收到这些茶叶之后还会分赠亲朋好友,向大家宣示自家女儿已有归属,给男方充足的安全感。而女方在此后的还礼中,也一定会放入百果喜糕,特别是蜜糕。这是因为“糕”象征高高兴兴,而“蜜糕”更是寄寓新人们婚后生活甜蜜美满,所以必不可少。同样,男方在收到糕点之后也要分赠亲友,给女方一种安全感。授我以“茶”,报之以“糕”,足以可见东山婚俗的求吉意蕴。
喜堂 来源朱永新主编《吴文化读本》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在举行婚礼的时候,苏州人的墙上一定要挂上和合二仙的画像,现在就为大家揭秘何为和合二仙,即一位手持荷花,一位捧着圆盒,蓬头笑面的两个胖男娃娃。据说和合二仙是枫桥寒山寺的寒山、拾得两位僧人。而苏州人则因其手持之物将他们称为“和(荷)合(盒)二仙”,把他们视为是夫妻和合之神,在喜堂之上悬挂,以保佑夫妻和谐好合。除此之外,喜堂之上还会悬挂写有“百年好合”、“白首偕老”一类寄托美好祝愿的喜幛。婚房里,喜被、挂件上也会绣着成对的鸳鸯、飞鸟,希望新婚夫妇如鸳鸯戏水、飞鸟比翼一般举案齐眉,幸福美满地生活。
近现代 吴湖帆《荷花鸳鸯》(局部)齐白石纪念馆藏
拜堂之后,男女两家各拿红绿绸布,挽成同心结的模样,这寓意永结同心。新婚夫妇送入洞房以后,还要行结发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行此礼要求男女双方都剪下一缕头发,挽在一起作为爱情信物。在苏州则是结婚当天新郎官提前剪下一缕头发,并差人送往女方家中,让其将新郎的头发编入新娘的发髻中,寓意两人白头偕老。
永结同心
当然,吴地传统婚俗里的吉祥如意的远不止上述点点,但可以确定的是,婚俗中对于新人的美好祝愿随处可见。人类对于下一代的期望,总是愿其能够和和美美,幸福安康,这是毋庸置疑的。
结 语吴地婚俗是姑苏岁月流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虽然随着现代化的加速、西式婚礼的冲击,它已经呈现出被人遗忘的情况,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婚姻仪礼的美好期许没有改变,这是吴地婚俗乃至中国婚俗留下的一笔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苏州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金煦,钱正,马汉良主编:《苏州歌谣谚语》,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
2. 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吴县民间习俗》,1991年。
3. 蔡利民:《苏州民俗》,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4. 朱永新主编,《吴文化读本》,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5. 周德华:《吴江蚕家婚俗与太湖渔家婚俗》,《江苏地方志》2012年第1期。
6.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名镇志丛书东山镇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7年。
声明:本馆原创文章转载,须经馆方授权。公益原创文章插图,图片版权归属于收藏地或创作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