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主张人与人之间毫无关系,庄子不着物相知量无穷

庄子主张人与人之间毫无关系,庄子不着物相知量无穷(1)

一、

庄子说过: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意思就是:有大智慧的人能够观察事物的远近,因而小的不以为小,大的不以为大,这是因为知道事物之量无穷的道理。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表象,那一定会错失事物背后的影响,任何事情其实都是福祸相依,表面看到的有的时候不仅不能代表本质,反而会成为看见本质的障碍。

人生的福祸得失,亦是如此。

当一个人拿自己拥有的优势沾沾自喜的时候,殊不知自己的优势最后未必成为人生的加分项;当一个人存在着某一方面的劣势,因而自卑或者过度沮丧时,殊不知这一份劣势所带来的机缘,反而会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以辩证思维去看待人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不以事物表象为准则,才能驾驭事物好坏转变的机缘,当人生遇见突然之间的幸运,也不以此为傲,更不会自鸣得意,当人生遇见突然出现的低谷也不过于沮丧,才能避免自己陷于其世俗陷阱之中。

庄子主张人与人之间毫无关系,庄子不着物相知量无穷(2)

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一的智伯势力非常大,有一次他要去征伐仇由国,道路艰难不能通行。

于是他打造了一个巨大的钟,说要赠给仇由国的君主,仇由国君主听了非常高兴,为了迎接智伯送来的钟,就修通道路准备接纳。

这个时候大臣赤章曼枝对他说:“您不能这样做,送钟是小国侍奉大国的行为,但是大国却主动给小国送钟,士兵一定会随着大钟一起到来,您接纳了钟也就接纳了士兵的攻打。”

而仇由国的君主听了不以为然,就接纳了大钟,赤章曼枝看到仇由国的君王冥顽不灵,就跑到齐国逃命。

七个月之后,智伯正式攻打仇由国,仇由国因此灭亡。

这件事情正应了《菜根谭》所说的那句话: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著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

不是自己应该享有的福气,或者无缘无故出现的意外收获,如果不是造物主故意布下的诱饵,就是别人处心积虑设下的陷阱,这个时候如果不能让自己的眼光高于世俗,那一定会落入对方的圈套。

庄子主张人与人之间毫无关系,庄子不着物相知量无穷(3)

二、

当你用超越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世俗,才能摆脱世俗之内的情绪禁锢,而这就是避免人生痛苦和深渊的根源。

因为人生最大的问题并不是问题本身产生的,而是由于你的情绪,当你驾驭不了世俗出现的好坏转变时,就会因为被情绪束缚,成为人生的傀儡。

同样是发生在智伯身上的事情,后来又过了许多年,智伯向魏宣子索取土地,魏宣子不给。

任章就对魏宣子说:“你可以给他,他无缘无故索取土地,邻国会感到恐惧,当他的欲望深重贪得无厌时,君主不如把土地给他,让他骄傲轻敌,此时各邻国也会因为恐惧而互相亲近,并且组织军队来对付这个骄傲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灾祸也就出现了。在《周书》上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利用天下的力量共同来对付图谋不轨的智伯呢。”

魏宣子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就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就给智伯有一万户人家的城邑。

智伯非常高兴,趁机又向旁边的赵国夺取土地,赵国不给,智伯就去围攻赵国。

后来韩国、魏国在晋阳城外反叛了他,赵氏也在晋阳城内作为接应,智伯因此而灭亡。

庄子主张人与人之间毫无关系,庄子不着物相知量无穷(4)

智伯在得到土地之后驾驭不了过分贪得的欲望,就像年羹尧因为权位太盛而驾驭不了富贵和荣耀一样。

《道德经》之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是避免祸患最好的方式,但是一个身在世俗之中的人,很难用超越世俗的觉悟去驾驭世俗的得失,一旦得到的更多,就会因此而得意忘形。

看到这里,不知是否有所觉悟,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只是看到事物的表象,并因此生出相应的情绪,看似是人之常情,但是人生的多少祸患,不是因为人之常情才出现的呢?

清醒一些,才能修养“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觉悟。

庄子主张人与人之间毫无关系,庄子不着物相知量无穷(5)

用出世的态度对待身处世俗的自己,才能避免自己被世俗的陷阱局限,这是一个人超出世俗的智慧。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