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提出愚公移山移出课本(谁帮愚公移走了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可以说妇孺皆知。故事里,愚公的精神感动天帝,遣用神力将太行、王屋二山背走。现实中的太行山、王屋山,在河南与山西交界处汇合。
究竟天帝用了怎样的“神力”将二山背走?我们试着用科学精神打开脑洞,“严肃地”讨论一下。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但太行山、王屋山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狭义的太行山北起北京西山,向南以太行山大峡谷与王屋山对望。王屋山属于中条山脉,位于太行山和华山之间。
如果太行、王屋两座山真的是后来因为某种力量被“移”开的话,会不会是地震呢?
比如,1920年12月16日,震惊中外的“海原大地震”之后,就有整座山从原来的位置滑到山谷的现象;还有当地农民清晨醒来发现自己家门口移过来一座山这种情况。足以说明地震的威力所在。
假设太行、王屋两座山是地震造成推移的话,位于太行山脉东麓的太行山山前大断裂带“嫌疑”最大。
通常情况下,断裂带跟地震构造带有很大的相关性。根据历史记载,沿太行山山前断裂带记录到1057年大兴6级、1658年涞水6级、1730年京西6级和1830年磁县7级等一系列强震。所以,一大部分隐伏于平原之下的太行山前断裂带,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一条能够发生地震的活动断裂带。
但有专家研究后却发现,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与深切地壳甚至深切整个岩石圈的郯庐断裂带截然不同,并不是深大断裂带。这种地质构造对“太行、王屋”两座山的“移动”很难产生直接影响。
那还有没有史前大地震呢?
《淮南子》(西汉时期作品)里有一段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项(颛项是禹的先祖)争为帝 ,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地缘绝,天倾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有专家推测,这一段实际上描述的就是一场太行山大地震。
这里的“不周之山”可能就是太行山。“天柱折,地缘绝”描写的是这次大地震的可怕景象,即“天坍、地裂”之意 。“天倾西北”指大地震后 ,太行山的西北侧上升,因此看日月就与过去不同了(故 日月移焉 )。“地不满东南”即太行山东南麓陷落 ,出现一条裂谷 ,成为黄河下游洪水和泥沙的天然通道(故水潦尘埃归焉 )。
可是,这只是一场跟太行山相关的大地震,跟“愚公事件”中太行山、王屋山的挪移情况不吻合。一场地震的力量远不能将如此巨大的山体挪那么远。
是地壳运动!
科学地讲,最大的可能就是地壳运动带来的板块挤压,造成大陆内部块体断裂位移,以及由此产生的造山运动、地震等的作用叠加的结果。
狭义的太行山和王屋山都属于太行山系。大约在25亿年前,太行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约在18亿年前,这一地区的古大陆块,进入差异升降阶段。随后,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作用下,在240万年前发生大幅抬升,隆起成现在的太行山脉,造就了我国二、三阶梯的地势格局,以及日后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我们必须承认,大自然真的是鬼斧神工,剧烈的造山运动,和亿万年来的风雨侵蚀,形成太行山上随处可见的落差巨大的断崖峭壁,和深不可测的高山峡谷。现在我们看到的那些峭壁悬崖、深谷峻岭、长河荒漠、富海桑田,无不是地球运动带来的结果。
除了地质和地理作用产生的学术意义,太行山和王屋山的旅游价值也是有目共睹的。“愚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曾经“憎恨”的太行山、王屋山,如今竟然成为了旅游圣地。
感叹岁月变迁,感谢那些为地球“把脉”的科研工作者!
参考资料:
1.夏明方等 《在山走动的地方》
2.徐杰等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地震地质》2000年6月第2期
3.张家声等 太行山山前中一新生代伸展拆离构造和年代学 《地质通报》2002年4-5期
4.河南大地震:曾经的伤痛
5.任美锷等 4280.a.B.P太行山大地震与大禹治水后(4070.a.B.P)的黄河下游河道 《地理科学》2002年第5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